新年伊始,去年超越特斯拉、新晋全球储能系统出货量冠军的中国安徽合肥企业阳光电源,高调吹响了进军国内工商业储能市场的号角。
1月17日,由阳光电源冠名的和谐号、复兴号高铁专列,分别从上海虹桥和广州南站启程。
据阳光能源方面介绍,此次冠名,是希望将高铁作为一张清洁能源的「移动名片」,让广大旅客能够近距离感受清洁能源的魅力,从而为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新兴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助力中国工商业界用能革命和低碳转型。
当前,以光伏、储能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正在重塑千行万业的低碳新格局。近年来,清洁能源在中国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提升至25.9%。随着利好政策不断出台,市场机制不断完善,绿电消费正在从「配角」逐渐成为「主角」。
而在当天上海虹桥的发车仪式后,阳光能源高级副总裁吴家貌则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之所以选择冠名高铁这样在新能源企业中不走寻常路的市场营销举措,是由于公司业务中, 「TO C(用户端)的属性越来越强,其中就包括国内工商业储能市场。有必要做一些推广。」
据介绍,作为国内最早涉足储能领域的企业之一,成立于1997年的阳光电源储能系统业务足迹遍布中、美、英、德、日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专注于锂电池储能系统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提供辅助新能源并网、电力调频调峰、需求侧响应、微电网、户用等储能系统解决方案。
根据全球咨询机构Wood Mackenzie去年年末发布的2022年全球电池储能系统(BESS)集成商市场份额的统计数据,阳光电源以16%的全球市场份额超越Fluence、特斯拉、华为、比亚迪位居全球第一。
不过,公司此前在中国国内的储能业务,主要为大规模调峰调频储能电站系统产品(大储)。据阳光电源方面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过去公司没有在中国国内销售针对用户侧的工商业储能产品,是因为国内的工商业储能市场尚未兴起,2023年被业内视作国内工商储元年。
去年9月,阳光电源发布了全新工商业液冷储能系统产品PowerStack 200CS系列,产品的循环效率突破了91%,单机全年多放电4500多度,能够大幅提升电站效益。系统支持需量控制、虚拟电厂、峰谷套利、需求侧响应、功率因数改善等多种商业模式,以浙江经济模型测算,3.87年回本。
据阳光电源方面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这款工商业储能新产品发布后几个月来,新品铺开速度迅速,例如新能源领域的蔚来汽车的超充站、重工业领域的大洋铝业、轻纺行业领域的宏灏等多家华东地区的企业都已经采用,新品正在陆续安装中。
今年国内工商业储能市场或维持30%以上增速,区域突破成重点
不同于大规模储能调峰调频电站,工商业储能的主要目的是利用电网峰谷差价来实现投资回报,主要负荷是满足工商业自身内部的电力需求,实现光伏发电最大化自发自用,或者通过峰谷价差套利。
据高工产研储能研究所去年7月发布【2023年中国工商业储能行业蓝皮书】的数据,初步估计2023年国内工商业储能新增装机规模将达到8GWh,同比增长300%。
高工产研指出,2023年以来,随着浙江、江苏、广东等地工商业储能政策陆续出台及多地峰谷价差扩大,叠加部分地区政府对新建储能项目进行补贴,工商业储能经济性逐步显现。同时在能耗双控和限电背景下,企业对能源稳定性、独立性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工商业储能逐渐为终端客户认知和接纳,工商业企业配储意愿不断提升。
截至2023年5月底,参与工商业储能的系统集成商企业已超200家,企业多分布在华东和华南区域。
而高工产研预判,在2024年,受不同省/市/区分时电价政策、补贴政策、产业发展基础等影响,工商业储能市场差异将持续扩大。「短期内江浙粤等省市将占据绝大部分市场需求,部分企业将率先在区域市场形成品牌知名度和渠道影响力,预计2024年工商业储能维持30%以上的出货增速,并网备案审批或将成为影响市场规模增长的关键因素。」高工产研指出。
阳光电源高级副总裁吴家貌也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各地的分时电价政策也将对国内工商业储能市场今年的发展产生极不确定的影响。
据高工产研预测,2024年,政策将逐步推动现有用电大户由代理购电转向直接参与市场化交易,越来越多的工商业用户通过参与需求侧响应、虚拟电厂等获取收益。随新能源占比提升,多数省份峰谷价差仍将呈现扩大趋势,午间低谷电价模式在更多省份实施。
在(光)储充、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扩大、分布式光伏配储政策带动下,细分场景下工商业储能有望规模化应用,在零碳园区、港口岸电、光储直柔、石油+储能、微电网等典型应用场景的储能需求持续扩大。
在「东数西算」的国家战略以及AI快速发展背景下,算力成为数据中心发展的最大驱动力,预计未来五年锂电UPS产品渗透率将加快提升。
不过,在业内看来,尽管国内工商业储能已经驶入快车道,但仍然存在多重因素制约着行业发展,例如不少企业产品系统效率低,回本周期长;安装运维难,后续成本高;过度的低价竞争,忽视产品安全;泛滥的虚假宣传与承诺,产品性能和服务难保证等。
高工产研预测,2024年,在行业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储能纯集成企业市场份额将被不断挤压,被淘汰出局的风险大大提升,预计50%以上的储能系统企业将被淘汰出局。
「工商业储能市场的竞争主要还是要看产品。跟大储不同,这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真正活下来的是产品质量好、运营服务优异的公司。」阳光电源高级副总裁吴家貌也对澎湃新闻记者如此表示。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