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卧底建议直接捉拿蒋介石父子,陈毅连忙劝阻,可惜已经晚了

2024-01-03新闻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点一下右上角「关注」,持续为您奉上诚意好文。谢谢您的支持!

1948年年底,淮海战役大局已定。

蒋介石自知江北大势已去,开始筹划保守江南半壁江山的事。

谁知道,此举差点给他招来大祸,差一点就第二次被活捉。

此事说来,要从陈毅的「十万大军」之谜说起。

一、十万大军之谜

淮海战役结束后,中央指示二野、三野迅速准备筹划渡江南进之事。

就在粟裕指挥三野进行各项渡江准备时,陈毅有一天神秘地说,我已经提前在江南伏下十万精兵。

陈老总性格诙谐,喜欢说笑话,粟裕听了之后,以为他只是说笑。

没想到过了几天,陈毅又提起十万大军之事,粟裕顿时勾起好奇心,问陈毅这十万大军从哪调出来的。

陈毅神秘地说,我这十万大军,不是真正的大军,而是潜伏在敌人心脏的地下工作者:贾亦斌。

粟裕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早在淮海战役正在进行之际,中央已经指示陈毅提前筹划潜伏、策反之事。在陈毅一手推动下,新成立了一个上海局策反工作委员会(简称「策反委」),专门负责东南方向的策反工作。

之所以要专门成立一个新部门,就是因为东南方向是国民党军严密防守之地。

1948年底,淮海战役还在打之际,新任上海局策反委书记张执一同志,就冒着风险来到上海宝山路一号,会见从未谋面的国民党总统府军务局第四(情报)科少将科长、中共地下党员段伯宇。

这个段伯宇可不是一般人,不是那种见国民党江河日下才转投中共的。

段伯宇也是党的老地下工作者,时年44岁。他1904年出生于河北蠡县,1922年时在大学就已经接受中共地下组织影响和指导,秘密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8年到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此人曾与周恩来会面,周恩来慧眼识英才,指示其秘书单线领导他,让他打入到蒋介石身边工作。

后来段伯宇一直干到蒋介石侍从室上校参谋、总统府军务局第四(情报)科少将科长。在此期间,周恩来一不联系他,二不给他交任务,只让他一直潜伏。后人将他称为周恩来在国共博弈大棋局中布的一颗「冷子」。

就是这颗冷子,在潜伏期间独立开展工作,已经连续策反了好几位重量级国民党人物。

周恩来闻讯后,迅速命令他启动起来。段伯宇与上海局策反委联系,他策反了一条大鱼,请上级过来接洽。

这条大鱼,说的就是贾亦斌。

二、贾亦斌想做大事

贾亦斌更是非同小可。

他一向是蒋经国的心腹。多年来一步步跟随蒋经国,一直做到国防部预备干部局代局长(正式局长是蒋经国),很受蒋氏父子的信任。

贾亦斌这一年36岁,但他深感国民党已腐败透顶,此前经段伯宇多次启发引导,已决心向共产党靠拢。

不久前,贾亦斌向段伯宇通报了一件大事。

当时,蒋介石正在力推扩军之事,因为江北的国军主力基本被歼灭,蒋介石准备在江南招募500万新兵,准备重新建立起庞大的军队。

招兵的关键是先练出一大批干部。

此事正好是贾亦斌该管。陈毅形容贾亦斌顶十万大军,就是从此而言。

一天,国防部参谋次长林蔚,把贾亦斌找到办公室,说:「现在的局势你也很清楚。我们应该做最坏的打算。为此,领袖(蒋介石)决定立即着手在长江以南组建30个新的军。后续还要再招募大批新兵,共计扩充500万人。兵源问题可以通过征兵的办法解决;武器装备美国答应支持,问题也不大。最感缺乏的还是基层干部,尤其是连排长。你是主管预备役工作的,你考虑一下预干局能召集多少干部?」

贾亦斌立即预感到这可能是抓实力、抓兵权的一次绝好的机会,但是他又告诫自己,不能露出一点蛛丝马迹,以免坏了大事。

于是他不紧不慢地回答说:「能办!抗战胜利后第一批复员的青年军,大约有76000多人,其中还在杭州、嘉兴、重庆、汉中等地读书的有一万多人。他们都授予了预备役少尉的资格。另外还有一些人在南京、镇江等地等待就业。如果把上述两部分人加起来,召集一万人是不成问题的。」

贾亦斌还表示愿意承担训练万名预备役干部之责。

林蔚听到贾亦斌能一下子召集近万名预备役少尉,心想编练30个新军的基层干部这个大难题一下子迎刃而解了。国防部很快将报告呈送到军务局。

命令一下,贾亦斌就亲自负责预备役干部总队的组建,陆陆续续招收了4000余人,在南京中山陵驻扎下来。

贾亦斌告诉他段伯宇,他推荐担任副总队长的林勉新少将,也是段伯宇陆大特七期的同班好友。担任大队长、队长的主要骨干,思想都比较进步,反对打内战,有爱国心,关键时刻会跟贾亦斌一起行动。这样,预干第一总队4000多学员,光荣起义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张执一、段伯宇听说这一消息,都非常兴奋,上报给陈毅。

陈毅一听就觉出不对劲,说,请贾同志暂时不要性急。

蒋介石准备扩军500万,这是事情的关键。4000人起义动静虽然不小,但作用不是特别大,应该把关注点放在破坏蒋介石的扩军计划上。

贾亦斌便依令筹划,看看如何破坏这一计划。

但是考虑了很久,发现这个扩军计划不太好破坏。因为蒋介石编设了14个新机构,分布在重庆、杭州、福州、广州等大城市,虽然干部都由贾亦斌选拔,但此事牵涉范围太广,并不好控制。

贾亦斌也是有头脑之人,对国民党军的招募很有想法,他向上级汇报,别看蒋介石雄心勃勃,扩军500万人。可是谈何容易?以国民党低下的工作效率,莫说500万,就是30个新军,都很难组织起来。

不需要我们去破坏,他们根本就做不起来。

贾亦斌还是想利用手中掌握的这4000人,做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陈毅见他说得有理,便同意了。

三、险些活捉蒋介石

由于预干总队位置极好,距离蒋介石非常近,贾亦斌本有机会活捉蒋氏父子。

但不久后蒋介石通电下野,回到了奉化溪口,距离一下子远了。

贾亦斌等人便进一步研究如何组织起义。

起初,大家的设想是:在人民解放军举行渡江作战之际,在跨越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的广大地域内,特别是京沪杭地区,组织十几支部队同时宣布起义,里应外合,策应解放军渡江。这样做的好处是声势大、作用大,影响也大。

但张执一、段伯宇等经过深思熟虑后认为,这几支部队大规模联合起义的计划不现实,即使另外加上我们党所掌握的其他所有准备起义的部队,同时联合起义,在总体力量上仍然小于敌人的力量,起义不可能取得成功。

只能利用机会,采取小规模的形式,一个部队一个部队地单独起义。

预干第一总队是蒋经国的嫡系,驻地嘉兴处于沪杭铁路的中枢,北临上海,南靠杭州,四周围驻有国民党的重兵。它一动,敌人就会像饿虎扑羊似的扑上来,区区4000之众哪里抵抗得了几十倍的敌人?

明知起义要失败,张执一却提出预干总队应该相机单独起义。他认为,预干总队的起义政治意义非常大。

第一,说明蒋氏父子最亲信的嫡系也与之彻底决裂,阵前倒戈,投向人民,这象征着蒋家王朝已经到了众叛亲离的末日;

第二,从表面关系上看,贾亦斌是蒋经国自己挑选得「心腹」,预干总队是蒋经国经过多年苦心经营,准备用来支撑蒋家王朝的「擎天柱」,如不经过武装起义,就进入解放区,可能得不到解放区人民的信任,这对贾亦斌和整个预干总队官兵都是不利的。

第三,从我党的角度来说,把蒋经国嫡系的干部拖过来,在当时的条件下,一时也难以消化。

不如在蒋的京沪杭命脉地区,来一次起义,可以起到动摇蒋家王朝总基地的作用;或者把这支嫡系队伍拖垮,起到威慑敌人、瓦解敌人的作用。

贾亦斌坚决拥护张执一的指示,但他也尖锐地指出,这样干有点冒险。

他认为,从嘉兴东往浦东或西往天目山,都是国民党政权核心地区,重兵云集,正规军就有四五十万,加上交警、保安部队和宪兵警察特务,总数号称七八十万人以上。

其次,嘉兴地区水网纵横、湖沟密布,起义部队无山区可以依托;敌人却据有铁路和公路,可以运用现代化交通工具迅速调动部队围追堵截。

起义部队只有数千人,要对抗几十倍敌人的「围剿」,在军事上取胜的可能性确实很小。

但事在人为,如果我们能出敌不意,以最快速度越过京杭国道进入天目山,加上我党苏浙皖游击队的接应,再加上驻溧阳、金坛一带齐国楮的保安总队进行策应和配合,那么胜利的希望也是很大的。

关键在于组织指挥的严密和行动的果敢迅速,在敌人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就把部队拉上天目山。

通过深入讨论,贾亦斌最后表示,虽然起义的风险很大,但党组织认为有必要,就应当干!干革命不能不冒风险。

即使起义不能在军事上取胜,也可以达到三个目的:

一是政治上在蒋政权的「心脏」来个大爆炸,震撼其神经中枢,并以此向国内外宣告蒋氏政权内部已经众叛亲离;

二是军事上在国民党京沪杭防御体系炸出个大窟窿,打乱其部署,动摇其军心,粉碎其京沪杭防御「固若金汤」的神话;

三是从组织上使蒋氏父子依靠预干总队编组30多个新军的计划彻底破产,打破其扩编大批国民党军固守东南半壁河山的迷梦。

方案确定后,贾亦斌在上海局「策反委」派出的联络员张文藻协助下,加紧了一系列的起义准备工作,包括派人沿起义路线暗地勘察了地形,绘制了详细的行动路线。

正当起义准备工作紧锣密鼓进行之际,突然发生了一起意外事件:蒋经国从溪口打电话要贾亦斌去一趟,说是蒋介石要亲自召见,随后又多次来电催促。

四、嘉兴起义

难道东窗事发,蒋氏父子要对贾亦斌下毒手?去,还是不去?

段伯宇认为,党组织领导的起义准备工作,非常谨慎,机密保守得很好,迄今为止未发生过人员被捕等事件。蒋氏父子叫贾亦斌去溪口,未必一定抓到了把柄,否则何不对贾采取断然措施呢?

其次,去溪口,固然是「鸿门宴」,有巨大风险;但如不去,则更增加蒋氏父子的怀疑,对我们不利。

再次,去溪口见蒋氏父子,还可亲眼看看那里的动静,取得第一手的情报资料。

权衡的结果是,贾亦斌应该去,争取变被动为主动,并获取更多第一手战略情报。

贾亦斌在溪口三天,蒋经国亲自考察,指定预干总队从陆路开往福建建阳。

贾表面佯装坚决执行。蒋介石还亲自接见了贾亦斌,一同观看了京剧。

从溪口回到上海,「策反委」认为预干第一总队不能去福建,必须尽快在嘉兴起义。

陈毅再次得报,认为既然没有泄漏机密,不如再等等。

贾亦斌等人心急火燎,再三建议,说如果拉到福建,那么将再也没有起义的条件了,必须赶快决断。再三建议之下,陈毅还是勉强同意了。

1949年4月6日,贾亦斌等主要领导,在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敲定了起义的有关重大问题。

当天午夜,4000多名学员以进行军事演习为名,开往浙西地区。

一场震惊国民党朝野的预干第一总队起义,就这样爆发了!

4月8日的【申报】进行了如下报道:

驻禾陆军预备团一总队千余学员叛变

(本报杭州7日电)国防部预备干部第一总队,原驻嘉兴,总队长贾亦斌,副总队长黎天铎,官佐士兵4000余人,上锋原定计划开往闽省整编。该部忽于7日擅自行动,扣征快班及民船,离禾(嘉兴)去崇德、德清等地,可能往武康、安吉、孝丰、苏浙皖边,与该处土共取得联系。浙省周主席闻讯后,即派兵追截,并令该沿途各县自卫队驻军严予监视……

(本报嘉兴7日电)预干一总队之叛变,据悉为前总队长贾亦斌所策动……口号为反对共产党暴力,不满国民党腐败,共同创造,自力更生……

在溪口的蒋氏父子很快得到了贾亦斌「叛变」的报告。

蒋经国痛哭流涕,向其父检讨「用人不当」。

蒋介石下令围追堵截,还悬赏5万银圆「缉拿」贾亦斌。

「国防部」接到蒋介石的指示后,下令调遣部队「围剿」预干总队,包括几个正规师和江苏、浙江、安徽的保安部队及交警总队,兵力多达几十倍。

起义学员少数英勇牺牲,千余人被打散,2200余人被抓回。贾亦斌只身跳崖,负伤后被老百姓救起,送往中共浙西游击区,后辗转到了江苏丹阳,受到了陈毅的接见。

这次国民党预干第一总队嘉兴起义虽遭失败,但达到了中共上海局「策反委」原先设想的目的,影响极为深广。张执一称它「起到了震撼京沪杭后方的作用」,挫败了蒋介石组建30个新军的计划。

陈毅对贾亦斌很赞赏,称他弃暗投明,很有勇气,很有担当。闲聊时贾亦斌提起陈毅的提醒,感到确实有些惋惜,如果起义往后推一推,带着部队埋伏在福建,说不定以后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陈毅多年后提到此事,确实也表达过惋惜之情,贾同志有些性急。

性急的贾同志,后来因为他的巨大贡献,得到人民政府的认可。他积极参与到建设新中国的工作中,担任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五、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五、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八、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名誉副主席贾亦斌同志,因病于2012年4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