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穿越回古代几个简单的实用技能整理,详细版本

2024-01-12新闻

假如你能回到古代,你会有一番作为吗?能降维打击吗?我胡思乱想了一下,就整理一下一些知识点,我们需要些什么必要的知识点。嘿嘿,一觉醒来我回到了古代,于是我就在脑海里捋捋。先说说物理、化学类的:俗话说的好,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那我们就来掰扯掰扯,物理,化学能给我们带来啥。我们先来看看,一般的穿越者都用物理化学做点啥。

1. 水泥

这个技能还是能够容易实现的

要制作水泥,我们首先要找到水泥的三个最主要原料: 石灰石、黏土和铁矿
第一步把石灰石和黏土一起磨成生料。

第二步把生料煅烧至部分或全部熔融,这个产物叫做熟料。

第三步就是把熟料和铁粉或者是铁矿渣一起碾磨混合。

这样水泥就成了,城墙建房造路必不可少,拿去用在古代坚不可摧

2.火药

一硝二黄三木炭,一斤十六两比例是16:2:3
黑火药的最佳比例是74%火硝、11.5%硫、13.5%木炭比例大致是15:2:3
至于一硫二硝三木炭是分子系数比,不是质量比例

另外可以加白糖,白糖为何能够制造火药,顾名思义就是能使火花火焰剧烈燃烧的药剂,火药加白糖那就是大伊万,最为广泛的火药当属黑火药,按照一份硝酸钾,两份硫磺,三份木炭的比例便能够轻松合成黑火药 得出六份的固体成分,可以生成四份的高温高压气体,比例为三比二。火药的能耐正是在于这高温高压的气体,它可以横扫周围的一切事物。

火药的威力已经够大了,此时如果再加上一定量的白砂糖,那么它的威力将会得到数倍乃至十十数倍的提升。白砂糖是易燃物质,遇到高温会急速脱水并且燃烧。白糖燃烧当然需要氧化剂和高温。火药中的硝酸钾自然是它最好的氧化剂。火药燃烧的热量又提供了高温的条件。根据白砂糖与硝酸钾反应的方程式得知,29份固体材料,最终生成了60份的高温高压气体,比例差不多为1比2,这可比火药单独燃烧高效得多,因此白糖可以说是火药的威力放大器

中国传统火药的基本成分是硝石、硫磺和木炭。硫磺也可以用雄黄代替,木炭也可以用油脂、沥青代替。而火药的发明,关键是在对硝石(又名焰硝)的识别、性能的了解以及其加工、提纯工艺的进步。我国利用硝石是很早的,初时写作「消石」,在战国时已用做医药。其化学组成是硝酸钾。自然界中的硝石往往是土壤中含氮有机物质在细菌作用下分解、氧化成硝酸后与土壤中的钾素化合而成的。所以每当秋高气爽的季节,它通常呈皮壳状或盐花状析出来,覆盖在地面、墙脚,这就是所谓的地霜。特别是在猪圈、马厩、厕所附近的墙角尤多。硝民扫取这种含硝的土块,置于桶内,加水浸泡。经过滤后,将滤液熬煮或晒干,就得到硝石结晶。此外,在某些岩石表面、洞穴或盐沼地带偶尔也会找到它。东汉时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上所记载的、「能化七十二种石」的「朴消」,根据它的「化石」性质,大概就是硝石。

3.制冰

我国古人发明了硝石制冰的技术,唐朝末期,人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出硝石。它是一种白色味苦的晶体,是矿产,喜欢呆在低温的墙脚下,颜色如霜,因此又被人称为「墙霜」。

人们在无意中发现硝石溶解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热量,使水温降低,甚至结冰。于是很快有人利用硝石的这种特性,在夏季制作冰饮料,将糖和一点香料溶在水中,然后将水放入罐内;取一个大盘,在盘内盛上水,将罐置于盘水内,不断地在盘中加入硝石,结果罐内的水结成了冰。尝一口,又凉又甜,直冰到肚子里。之后逐渐出现了做买卖的人,他们把糖加到冰里吸引顾客。到了宋代,市场上冷食的花样就多起来了,商人们还在里面加上水果或果汁。元代的商人甚至在冰中加上果浆和牛奶,这和现代的冰淇淋已是十分相似了。

硝石的化学名称叫硝酸钙,它溶解于水时会吸热,温度降低,所以小盆里的水就会结成冰。在一个大盆里倒一些水,再放入一个小盆,小盆里也倒一盆水,然后在大盆里倒入硝石,小盆里的水就会结成冰。硝石溶入水后可以用降温结晶法或蒸发结晶发将硝石再提出来重复使用

原理上是可以实现的,穿越到古代都基本上有硝石制冰,难道硝石溶于水真的可以制出冰块?由于硝石又称焰硝、钾硝石等,主要成分是硝酸钾。无色、白色或灰色结晶状,有玻璃光泽。硝石溶于水会吸收大量的热能,用这一个物理特性,可以使周围温度降低,理论上是可以制出冰块的。但是又考虑一下,硝石溶于水吸热的同时,周围的空气中的热能也会不断的传递过来,硝石溶于水吸热是跟不上周围空气热传递的速度,要使水达到零度结冰基本是不可能,除非外界环境已经达到结冰的条件。要知道古代是不可能具备隔绝制造一定的空间用于硝石制冰的条件,需要反复制作实操才行。
4. 制白糖

在古代制糖方法

制糖工艺经历了千年的发展,不同时期、不过国家和地区的制糖方法都各有特色,概括来说,可分为这几个步骤。

1 压榨

砍来了新鲜的甘蔗或者甜菜,剥叶、砍尖、去掉坏的部分,榨就完事了。因为古代杀菌保鲜能力有限,一般都要讲究「快砍、快榨、快煮」,用最快的速度把甘蔗汁送进锅里。

2 熬制与澄清

榨出来的甘蔗原汁里含有大量杂质。对于固态渣滓,要大火熬制,使杂质随气泡浮出,产生气泡后转小火,手工将泡沫撇去,杂质除得差不多了,再猛火使水分蒸发,即将出锅时又转为小火搅拌。单纯的熬制并不能让糖结晶,只会让糖变成麦芽糖状粘稠

此时的糖未经澄清,杂质过多,没有统一的熔点,结果就是会形成这么一大块黏糊糊的胶质物。要让糖澄清结晶,需加入碱性物质,中和糖液中的游离酸,促进某些非糖物质的分解与沉淀。唐朝前后,我国从印度学来了使用草木灰制糖的技术,后来也用石灰乳,有些地区用贝壳粉,都是利用了相似的原理。

石灰法,以及进一步的碳酸法,已经可以使糖初步脱色。是一种传承到现代的原糖脱色法。

3 成型

将熬好的糖进行搅拌,促其起晶,然后放入容器或模具中冷却成型,最后就是研磨成精糖

红糖脱色与黄泥水淋糖法

在现代制糖工艺中,原糖可以用有机脱色剂、氧化脱色、吸附脱色等多种方法,配合离心分蜜机(前面在红糖的定义里提到过的「分蜜」工序),就可以去除绝大部分杂质,制出白糖。而在古代则要使用「石灰法」去除杂质的原糖,用 吸附 的方式进一步脱色,得到雪白的蔗糖。用什么吸附呢? 胶泥 就是非常好的材料。我考证的起点:「黄泥水淋糖法」终于要出现了。

先来看看 【天工开物·甘嗜】 的记载:

(糖汁)尚黄黑色,将桶盛贮,凝成黑沙。然后以瓦溜②置缸上。共溜上宽下尖,底有一小孔,将草塞住,倾桶中黑沙于内。待黑沙结定,然后去孔中塞草,用黄泥水淋下。其中黑滓入缸内,溜内尽成白霜。最上一层厚五寸许,洁白异常,名曰西洋糖,下者稍黄褐。

把漏斗(瓦溜)的出口处堵上草,放在缸上,把富含杂质的黑色砂糖放入漏斗中。等糖「结定」后,去掉漏斗口处的草,用黄泥水淋下,糖中的杂质就都流进了缸里,漏斗内的黑糖也都变成了「白霜」一样的糖。

怎么听怎么不对劲吧?有现代的活性炭、等离子交换树脂来做吸附剂,还要动用离心机才能分离的杂质,明代用泥浆「淋下」就行吗?

同样是封泥,封得越久,糖色越白。另外,如今海南依然存在的制糖土法中,依然存在着与记载相似的工艺。海南土法制糖所用的轧蔗石绞、三锅煎糖工艺、石灰(贝壳粉)澄清法都与【天工开物】大有相似之处,唯独在最后的脱色环节不同:

在海南土法中,制糖师傅将糖漏(与「瓦溜」相似的漏斗)用草封口,放入土中,将糖浆到入,再用泥封死。一天后糖浆冷却,将糖漏取出,去掉漏斗下面的封草,将竹篾从下方插入糖浆形成导管,会有「糖仔」带着杂质慢慢留出。一个月后「糖仔」滴干,糖漏内壁则会有结晶糖,最上方靠近封泥的最白。

通过横向与纵向对比,可见「封泥法」比「淋糖法」可信度更高,宋应星很可能将制糖时滴漏杂质的过程当成了「冲淋」,值得我们这些闲的没事就爱刨根问题的考据党留心。

最后吐个槽 :古法原糖脱色所需的时间长达一月至数月,穿越者想凭它大杀四方,一定会等得很头疼吧。

5.制精盐

首先要搞到原材料,这个很简单,海水和石灰石,海水只要是靠海都有,石灰石更是山上都是。古代制盐的方法,主要分为晒盐法、煮卤法和钻井法三种。

一、晒盐法

晒盐法是制盐的最原始方法之一。它是利用太阳和风的热力和蒸发力量,将海水、湖水等含盐水面,在浅水区中晒干,使盐结晶析出,再用竹、木棒捣碎成盐。

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制盐过程简单,易于操作,成本低廉。但它的制盐效率较低,且需要等待天气晴朗的日子进行制盐,制盐周期长,盐的纯度较低。

二、煮卤法

煮卤法是通过加热海水或地下咸水,使其中的水分蒸发,最终留下含有盐分的残余物质,然后将残余物质收集起来制成盐。

这种方法是制盐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最为普遍的方法之一。煮卤法的制盐效率较高,制盐周期短,盐的纯度也比晒盐法高。但是,由于需要耗费大量燃料,成本较高。

三、钻井法

钻井法是利用地下含盐水层的盐分,通过钻井将水泵上来,然后用蒸发器进行蒸发,最终留下盐分。

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制盐效率高,且盐的纯度也很高。但是,它的设备投资比较大,制盐成本较高,同时也会对地下水资源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古代制盐的方法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是为了获取盐分而存在。它们的发明,不仅满足了人们对食品中盐分的需求,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晒盐法、煮卤法和钻井法三种都有什么特点?

1.晒盐法

晒盐法是古代制盐的一种常见方法,其特点是利用太阳能将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掉,使得海水中的盐分浓缩并结晶成盐。晒盐法主要分为自然晒盐法和人工晒盐法两种。

自然晒盐法是指将海水倒在平坦的盐田上,由太阳自然晒干蒸发而成盐。人工晒盐法是指将海水倒在浅池中,利用人工晒盐,使其蒸发成盐。晒盐法简单易行,成本低廉,但是生产效率较低,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2.煮卤法

煮卤法是指将海水加热,使其中的水分蒸发掉,使盐分浓缩并结晶成盐的方法。煮卤法通常使用锅炉或者平底锅,将海水加热至一定温度,使水分蒸发掉后,剩余的盐分结晶成盐。与晒盐法相比,煮卤法生产效率更高,但是需要更多的能源投入,成本更高。

3.钻井法

钻井法是指利用钻井设备,在地下深处开采盐矿的方法。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内陆地区,且只适用于含盐量较高的盐矿。

钻井法是一种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效率高,但是需要高昂的设备和能源投入。

总的来说,晒盐法和煮卤法是古代常见的制盐方法,简单易行,成本低廉,但是生产效率相对较低。钻井法则是现代化的盐矿开采方式,效率高,但是需要高昂的设备和能源投入。

那种方法出来的盐质量好?

不同制盐方法出来的盐质量因地域、气候、水质等因素而有所不同,没有一定的定论。但从一些历史记录和现代实践来看,晒盐法制盐出来的盐质量相对较高。

因为晒盐法需要充足的阳光和风力,盐池中的海水可以在光照下蒸发,让杂质沉淀,同时风力可以吹走表面的杂物,使得制出的盐较为纯净。

煮卤法和钻井法制盐的质量相对较低,因为它们的制盐过程中会加入其他材料。煮卤法需要用木炭火煮卤,使得盐分析出,但是由于木炭火的温度和灰尘等杂质的影响,盐质量相对较低。

钻井法需要将深井中的水抽上来,然后用沸腾的方式分离盐分,但是这种方法会将井底的杂质一起抽上来,所以盐质量相对较差。

总之,不同的制盐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场合,盐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制盐的过程、原材料的质量以及周边环境的影响等等。

提纯精盐方法

我们把粗盐融到水里,然后拿石灰石,用炭火或者石油加热,让他变成生石灰,接着加水,让他变成石灰乳,然后把饱和的石灰乳溶液加到粗盐溶解的水里,就会出现杂质,然后过滤一下。这个时候也还可以通入二氧化碳,当然没有二氧化碳也可以直接晾在空气里,过一段时间又会出现杂质,再过滤一次。

最后再蒸馏,就会得到没有苦涩味道的精盐了。

第一次加石灰乳溶液时为了出去镁离子,第二次加二氧化碳,是为了除去钙离子。放在空气中是为了让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溶液。

原理其实就是提纯,主要就是利用各种杂质的饱和度不同进行结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煮,锅壁上结晶的就是盐,锅底剩下的都是卤水。多煮几次,就跟纯净了。晒盐一个道理,用大木铲把池子里结晶盐从卤水里推出来,不如煮的纯净,要换池子反复结晶。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质量高价格又不贵的精盐了!

6.抗生素

青霉素、红霉素、四环素之类的抗生素估计没啥戏,不过倒是有一种抗生素也许真的可以制造出来,那也只能是大蒜素

过程也很简单,拿大蒜捣碎,静置一小时,在用高浓度酒精(最好是无水乙醇,可以用石灰除去烈酒里的水分制取,没有的话烈酒也能凑合着用)浸泡萃取,可以制得大蒜素的低浓度酒精溶液,绝对比在各种霉菌培养液里提取那少的可怜的青霉素什么的靠谱的多(在青霉菌经过现代工业辐射选种前,产量绝对是个令人绝望的数字,更何况就这点产量以古代的提取工艺十有八九提取不出来,况且霉菌培养液里还有一大堆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不经提纯就使用绝对属于活腻了,而大蒜素的含量就相对高的多,接近千分之二,而有害物质含量也低得多。)提取工艺也要简单的多。抗菌能力不比青霉素差,对抗菌类的种类也更广(青霉素只对细菌有效对真菌无力,而大蒜素是少有的可以同时对付细菌和真菌的抗生素种类。)

在现代大蒜素最大的用户是饲养牲畜的养殖场,也有给人用的但是较少。不过我想对于古代人来说,现代的药—哪怕是兽医用的药,对古代来说也算是神药了吧?

原理是完整的大蒜是不含大蒜素的,必须是损伤或破碎后才会产生。

大蒜细胞受损以后,细胞液泡肿的蒜氨酸酶与细胞基质中的蒜氨酸接触,瞬间会产生具有挥发性的大蒜素。

蒜的组织结构破坏越严重、越完全,这些具有辣味的化合物便产生的越多,辣味就越强烈。事实上大蒜素生成的多少于时间并无关系,因此我们只需要在制作过程中尽量的将大蒜捣碎就可以得到丰富的大蒜素了。

7.蒸馏酒和酒精

利用蒸馏技术提高酒的度数,两种一种固体蒸馏,一种液体蒸馏,固体的就是白酒。液体的制出高度酒,拿来擦伤口消毒。顺便把现代外伤处里,护理搞出来,给伤兵治伤,对战斗力是本质的提高,古代已经有蒸馏技术也有蒸馏器具,不过他们只是用作于炼丹,元代之前是没有人用蒸馏技术用于做酒,但度数也就只有10-20度

一、酿酒过程简略版

1.糖+酵母→发酵=发酵酒→蒸馏=蒸馏酒

二、水果发酵酒

1. 李子→发酵=李子酒

2. 葡萄→发酵+气泡=香槟

3. 杨梅→发酵=杨梅酒

三、粮食发酵酒

1. 黍米→发酵=黄酒

2. 大米→发酵=清酒

3. 麦芽→发酵=啤酒

四、蒸馏酒

1. 葡萄→发酵=葡萄酒→蒸馏=白兰地

2. 麦芽→发酵=啤酒→蒸馏=威士忌

3. 龙舌兰→发酵=布尔盖酒→蒸馏=龙舌兰酒

4. 甘蔗→发酵=甘蔗酒→蒸馏=朗姆酒

5. 高粱→发酵→蒸馏=白酒

6. 土豆→发酵=土豆酒→蒸馏=伏特加

其实无论是一杯美妙的伏特加,还是宵夜时刻常常出现的好搭档啤酒。简单来说,他们就是糖和酵母发酵后再蒸馏的产物。由于原料、酵母以及酿造手法的不同,就诞生了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酒。

古代的酒怎么酿?

1.制曲

一杯美酒的诞生历程里,至关重要的便是这头一步——制曲。曲为酒之骨,古人酿酒制曲的重要原材料便是谷物。刚发芽的谷物中会产生大量的酶,这种酶可以将谷物本身的糖化成糖分,在之后的发酵过程中,再转化为酒精。而发霉的谷物,同样也可制曲,曲霉当中的淀粉酶也会糖化谷物中的淀粉,成为制曲的重要环节。

2.发酵

不同的酒曲酿造出来的酒风味相去甚远,但不管酿造黄酒白酒还是果酒,发酵是必经的过程。将酿酒所用的谷物先浸泡一整日,浸泡之后,再用锅炉蒸煮。此时厨房内满室谷香,教人垂涎欲滴。再在冷却后的谷物中加入谷壳,拌入酒曲,便开始入池发酵,静待时光酿造一段谷物的传奇。发酵的过程讲究一个「准」字。谷物浸泡的时间要准,蒸煮谷物的火候要准,加入谷壳与酒曲的配比要准,发酵的时长更是要准上加准。一个发酵的工序做完,酿酒师傅们往往要忙出一身汗。

3.蒸馏

没有现代蒸馏科技,古人的蒸馏方式非常朴实无华。将发酵完的谷饭上锅蒸馏,蒸馏出的头一道酒却往往不能用,还需要再进行发酵,再进行蒸馏。在这个过程中,酿酒师傅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时光与温度给予酒一次又一次的蜕变。在蒸馏的过程中,发酵往往伴随其左右,耗时长、工序繁复。每出一道酒,酒中的浓烈的谷物便要柔和淡化一分,直至终了,不偏不倚,既有那一口足以萦绕口腔的谷味,又不失陶醉味蕾的那一份属于酒的醇和。

8.肥皂

介绍下自制肥皂的工艺(简易版):

1. 50克左右的碱,倒入180CC的蒸馏水,用筷子快速搅拌

2. 500CC的油,用容器装好泡在热水中加热到40度左右

3. 同时,碱水要降温到40度左右,慢慢倒入油中

4. 完成后,倒入模具中,放24小时形状基本固定,然后放着等干即可使用

看完是不是很简单,自己在家也能做,要点就是碱和油!

在古代,这里就需要我们提前准备两个知识点: 如何识别石灰石和火碱

因为这里我们需要这两样东西来获得碱液:

1. 将石灰石用火烧制后获得生石灰,生石灰加水反应生成熟石灰溶液,也就是石灰水

2. 将火碱加入到石灰水溶液中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碳酸钙会沉底,剩下的溶液即为碱液(碳酸氢钠溶液)。

得到碱液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制作肥皂了,油的话最简单的猪油即可。

步骤一:将碱液和猪油一起加热,加热途中不停搅拌

步骤二:等沸腾后继续用小火加热,使油脂充分皂化,期间搅拌不停,这个过程需要很长时间。

步骤三:等水分蒸发一大半后,就可以将其倒入模具中冷却成型。约1个时辰后就会生产出第一块肥皂了。

另外,在冷却前加入盐可以增加肥皂的硬度,加入香料花瓣等更是可以制作成史上第一块香皂。用香皂来打通进入权贵的市场,可谓是无往而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