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特写:涌向集市的年轻人

2024-02-14新闻

新华社长春2月14日电 题:涌向集市的年轻人

新华社记者段续、唐成卓、宋心平

春节,在中国东北的农村大集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有别过往的是,如今有许多年轻的身影出现在了人群中。

顾客在吉林省长春市近郊的卡伦大集上购买冻梨和冻柿子(1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唐成卓 摄 吉林省长春市南郊的大屯集上,头一次来赶集的大学生周思佳好奇地打量着周围,「雪糕不放冰柜里,直接拿箱装着,放地上卖;超市里一斤三四十块钱的草莓,集上居然只卖8块钱……」来农村大集上逛一趟,周思佳刷新了自己的认知。

日常生活中的蔬菜瓜果、小吃零食、日用百货……越来越多年轻人来到农村集市,爱上了这份属于中国人的「烟火气」。

物美价廉 赶量大实惠的集

「接地气」是人们最常用来形容东北集市的词。在这里,几乎不会有精致的装饰和门头,商贩们在路边支个架子或是在货运三轮后侧立个招牌,一个卖货的摊位就成了。

天气虽冷,但集市上热闹依旧。「砂糖橘,嘎嘎甜,不甜不要钱」「春联,挂历,大红灯笼」……位于吉林长春近郊的卡伦大集上,摊主的叫卖声夹杂着顾客的问价砍价,十分热闹。

农村大集上,摊位众多,货品齐全:排骨论「扇」卖、水果是论「袋」装、蔬菜是论「捆」拿,量大实惠是集上最突出的特点。

28岁的万蕾几乎每周都会来赶集。每逢农历初二、初五、初八这些开集的日子,万蕾就会喊上朋友,来集上囤货。

「集上的东西不光新鲜,价格还便宜。」只需不到一小时,万蕾的手拉车上就堆满了牛肉、鱼、木耳、辣椒等食材。她还会在朋友圈分享几张赶集的照片,配文:「不是超市去不起,赶集更有性价比。」

找寻童年 赶儿时记忆中的集

15岁的周雨杉,最喜欢集市上的热闹。小时候,姥姥经常带着周雨杉来集上买牛肉干和江米条,每逢春节,还会买些烟花和鞭炮。集市,是祖孙二人的情感纽带。

「商品种类越来越多,但热闹劲、烟火气一直没变。」周雨杉说,「集市上的生活气息是儿时的美好记忆。」

在周雨杉的记忆中,给顾客「抹零」,是许多东北大集摊主的习惯。周雨杉小时候去集上买菜,豪爽的摊主常常是「连卖带送」。

这份热情至今未变,这回赶集,周雨杉买了七斤冻梨,付完款,摊主又给他塞了俩冻柿子:「孩儿,拿去尝尝,这也老甜了」。

「和城市相比,农村集市上的年味更浓。」周思佳说,摊主热情吆喝,大家来来往往,脸上都挂着喜悦,这是中国春节最动人的景象。

回归生活 赶烟火气里的集

乡村大集上,现做的鲜豆腐热气腾腾,刚出锅的油炸糕和大麻花的香气飘在空中,鱼贩正握着挫子熟练地给胖头鱼去鳞……眼前琳琅满目的货物、耳边热火朝天的砍价声、空气里飘着果香,满满的烟火气。

家住长春市的余娜是集市常客。自从第一次「打卡」了农村大集,余娜就喜欢上了这种「烟火气」。到现在,她已前后「打卡」过长春周边的六个大集。比起在家点餐、刷剧,来到喧闹的大集上,余娜觉得自己的生活「热」起来了,「每次去赶集,都有一种拥抱生活的感觉。」

许多年轻人还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接地气的农村生活类内容,「10块钱能在集市上买到什么」「某某大集保姆攻略」等内容流量大、广受欢迎,相比去需要排队的网红店打卡拍照,年轻人们正将更多目光移向集市、农家乐。

社交平台上,一位网友留言说:「不再刻意追求所谓的‘精致感’,中国年轻人正在拥抱更广阔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