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人员编制统一按照 5 % 的比例进行精减,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2023-03-07新闻

那些把「精简5%编制」理解为「裁员」的,只能说对体制运作模式一无所知。 类似的笑话还有「取消计划生育,计生委的公务员会下岗」。

这个5%甚至也不是「减少财政供养规模」,而是相当于留出5%的机动编制,统一用于一些重点工作的用编需求,以免相关重点工作造成政府规模的额外膨胀。 类似于很多地方政府搞的「编制周转池」。

至于那些渲染「土地财政吃紧,体制内要大下岗」的,可以说是既不懂土地财政,也不懂体制。

土地财政的相关问题,参见:

已经完成工业化的今天,财政再困难,还能比90年代末更困难? 98年部委大分流,那些被「分流」的人,真的「下岗」了嘛?

「20岁的铁饭碗到了40岁被(全国性)下岗」实际上是 经历了制度剧变转轨的社会的特殊现象 ,而不是普遍现象。更多的情况是这种:1920年的日本公务员是铁饭碗,2020年的仍然是,甚至二战战败「被入关」了,文官政府的正式职员也没有被系统性大面积开除(被砸饭碗的是一小撮战犯)。就像房价二十年涨十倍是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的社会的特殊现象,一个已经基本完成工业化城市化的社会,如果以「过去二十年房价涨了十倍」来论证「未来二十年房价也会涨十倍」,是很可笑的。

90年代的国企大下岗,本质上是「 制度错配的一次性出清 」。

全世界有几个市场经济社会,天然竞争行业的企业,有大规模「铁饭碗」存在的?全世界有几个全国性大市场,县级行政区划都有比较完整、自成体系的工业?——90年代国企破产,最多的企业类型就是计划经济年代一窝蜂搞起来的,各种纺织厂五金厂化肥厂农机厂铅笔厂、(县级)国营百货、(县级)国营建筑工程队之类,取而代之的是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产业分工,各地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占据产业链的某一个环节,而非螺蛳壳里做道场似的「独立自主」。

实际上,哪怕在90年代,供电局这种 不用参与市场竞争 的国企,照样吃香喝辣——那个时候人家真的是「电老虎」,而现在越来越像皮卡丘(「电老鼠」)。 同期发不出工资的不只那些市场竞争失败的边缘化国企 (核心国企是「命脉」级核心资产,被牢牢地拽在手里呢) ,还有广大欠发达地区的公务员和教师

但是,为什么这批人没有大下岗?

哪怕政府已经发不出工资了, 搞跨国转移支付,也要优先保障师医公的待遇

还有人喜欢拿「裁军」说事。「裁军」和「裁员」都带一个「裁」字,会给人一个误解,体制内部门被「裁撤」后,里面的人就会没饭吃了。远的不说,就是最近的这轮「裁军30万」,连级(相当于科员)以上的干部,有谁被组织扫地出门、被迫自生自灭的?

实际上类似「裁军」的机关事业单位撤并,一直没有停过。比如区划调整,四个区并成两个区,区直机关人员直接倍增,人员严重过剩。或者,类似地级巢湖市被拆分,巢湖市级机关事实上就是被「裁撤」了。 再比如,这几年的全国性事业单位改革,大量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直接被裁撤了,「单位」还真是说没就没了。然而,哪个在编人员丢饭碗了?

和某些人鼓吹的「处级以下人员直接滚蛋」不同,基层干部、普通干部,往往是先行安置的对象。杭州去年区划调整的人员安置思路也大同小异。合并的四个区,人员分流对个人意愿尊重度还是挺高的。——假如你和知乎神棍一样,和下城、江干的干部说「你们区要被合并了,然后你们就要下岗了」,人家要么觉得你有毛病,要么觉得你在妖言惑众。

哪怕财政有压力,对于非市场竞争的组织而言,最小阻尼路径的选择,也不是「裁员」,而是「降薪」。同时,封闭入口端,自然退休减员,退一个人、核销一个编制。 (21世纪后,垄断央企系统应对冗员,普遍就是这种模式)

甚至在市场竞争的行业里,纵观全球,财务压力下也并非只有裁员一个选择。一遇危机就裁员甩包袱,是昂撒式新自由主义的路径依赖 (转轨期,搞全国性大下岗式的休克疗法,其实就有新自由主义内味) 。但莱茵模式之类的社会市场经济,往往就更倾向于集体降薪、共渡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