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三国演义】看得上瘾,被各种战术策略、奇兵巧技迷得七荤八素。虽然知道【三国演义】作为小说,与真实的历史情况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认为正是因为小说里有一些文学手法的处理,才更能够让人感受到战况冲突的跌宕起伏,人物形象的特征也更加鲜明。
司马懿与诸葛亮都是天纵英才的政治家、军事家。从战争的过程与结局来看,孔明、仲达俩人的才智谋略大体相当,可谓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但是如果想要真正搞懂他们互换东家之后是否可以改变结局的话,至少要从两大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所属阵营实力
我相信大多数人都跟我一样,对于诸葛亮有一层偶像滤镜,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卧龙先生可是金子中的金子,不论在哪个阵营都会闪闪发光。不过从理智的角度出发,我们都明白国与国之间的PK不仅仅依靠某个关键人物,三国之间,或者说蜀魏之间的较量,也不是诸葛亮和司马懿、刘备和曹操的个人掰头,靠的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所以就算诸葛亮和司马懿互换东家,三国的结局还是要考虑各自阵营的综合实力。
魏:实力雄厚
经济:上游
人口:上游
面积:上游
经济代表着兵力,人口代表着生产力,事实上魏国在三国时期综合实力始终排在第一。但是魏国的军事实力随着曹真等帅才的相继凋零,实际上是处于下坡的。我们要结合五次北伐一起看,才能看出一些端倪。
第1 次北伐上半场以及第2、3 次北代,魏军与蜀汉接壤的西北战区地方杂牌军+边军不能御敌」,兵力少、战斗力弱,不具备和诸葛亮带领的蜀汉中央车正面对抗的能力,只能各种猥琐发育。
第 4、5 次北伐,司马懿成为西北战区战区司令,在上邽之战中,司马懿带着两万曹魏中央军+数千杂牌军+五千民兵也打不过诸葛亮 5-6 万中央军。所以在司马懿时期,曹魏经济实力雄厚,但是军事上和曹操时期相比已经处于下坡路,没办法对诸葛亮形成军事优势。
蜀:中规中矩
经济:中游
人口:中游
面积:中游
地势上:蜀汉地势占据优势,属于易守难攻;司马懿面临的是一个仰攻的局面;
经济上:蜀国综合层面上长期弱于魏国。
军事上:诸葛亮用兵、练兵,阵法都是一把好手,无论正战、逆战、袭战、阵战,魏国都不是对手。但是因为诸葛亮是从汉中运粮,司马懿从长安运粮。诸葛亮的粮道是司马懿的十倍长,所以只要打持久战,诸葛亮必败,这就是守势如攻,以退为进。
总结:
从
所属阵营实力上
分析,诸葛亮和司马懿互换东家的话,蜀汉可能会更早灭亡,但整体局面不会有大的改变,毕竟人力有时尽。
二、阵前交手实例复盘---上邽之战
在真实的历史中,两人虽然有过不少较量,但真正能够称得上正面对决的,就只有发生在231年的上邽之战。上邽之战(也称上邽-卤城之战),是诸葛亮和司马懿唯一一次真刀真枪的正面交锋,也能直接对比出两个人的能力。
第四次北伐的上邽之战,其实司马懿也不是一开始就采取守势的。
①战争初期:
诸葛亮留下一小部分兵力围攻祁山堡。并在祁山东北方修建一座卤城,确保粮道安全。自己亲率主力前往上邽收割陇上小麦。
②战争中期:
魏将贾嗣和魏平固守祁山堡,赶紧向曹叡告急。为了抢时间,司马懿安排戴陵率领四千人走渭水,抢先占领上邽。一月份到达的费曜和戴陵和郭淮合兵一处,决定率先出战,截杀诸葛亮。结果这三人被诸葛亮打的大败,被迫退守上邽城内。
③战争胶着期:
四月,司马懿率主力驻守在上邽以东,依险要地势,但不与之交战。诸葛亮在看到司马懿坚守不战后,立即收割上邽的青麦,没熟的麦田则一律破坏。等诸葛亮入驻卤域后,司马懿在卤城以北扎营,就是不进攻。
④战争尾期:
诸葛亮看司马懿不打,于是一生谨慎的他做出了此生最大胆的决定:撤回祁山堡的围军,全军聚守卤城。司马懿在看到诸葛亮主动「落入陷阱」,自己又军粮告罄,于是决定出击。派张郃进攻卤城以南「自己亲率主力迎战诸葛亮。诸葛亮率魏延、吴懿正面迎战,最后战果是「获用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警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此役,司马懿场面上输的很难看,诸葛亮以缜密的谋划和大胆的行动完全掌握了主动,不仅将上邽之麦尽数收走,并在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重创魏军,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展露无遗。军事都是为政治服务的,在当时魏国强,而蜀国弱的情势下,即使魏国多几次上邽之战这样的战败,也无伤筋骨,但蜀汉有了一次街亭之败,从此再也没有了能够北伐中原胜利的希望。所以即使诸葛亮和司马懿互换东家,三国的结局大概率也不会有什么不同。
从这场战役中也可以看出,打仗过程中的后勤是非常重要的。像上邽之战中,诸葛亮要不是开始就投入了不小的人力修建了卤城这座险要的关隘要城,并且非常重视己方和敌方的后勤,也不会有后来的上邽大捷,像这种大型的国战是需要一个国家提前做好大量的后勤准备和兵力铺垫的。但后勤掌管的并不仅仅只是粮草,像是补给、物资、装备等等,都是打响一场战役必不可少的内容。
三、徐州之战
三国时期除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这种比较著名的战争以外,还有一场影响了许多人后来命运的战争也非常值得分析,那就是徐州之战,
徐州之战总共有四次,前两次徐州之战是曹操东征陶谦报父仇,主力由曹操率领,从济阴郡南下,目标直指徐州的彭城、下邳(运用了围魏救赵之计,曹操的战略是用偏师对抗陶谦的主力,自己的主力向敌人防守薄弱南边发起突进),结果曹军大胜;第三次徐州之战是曹操诛灭吕布;而第四次则是曹操和刘备,这两个司马懿和诸葛亮未来的东家之战。
徐州之战前曹操只有一州,到徐州之战后,曹操能够和北方最大的诸侯袁绍进行官渡之战,它直接见证了曹操的崛起;在徐州,刘备和属下不仅锻炼成熟了军事技能,也完成了他此生最大的本钱积累---仁义和人望,徐州也见证了刘备在遇到诸葛亮之前「黎明前的黑夜」。
这场战争如果换做司马懿和诸葛亮来打,我相信会有完全不同的结局。虽然这两个人杰已经作古,但是我们还可以通过像【霸业】这样的三国策略型游戏来还原这场「别出声面」的徐州之战。战争一开始,对面的诸葛亮让关羽镇守徐州大本营下邳,自己引兵扼守徐州西大门小沛。我方派兵突进下邳,结果首战落败,徐州仍旧掌握在了诸葛亮手中。
首战失利之后,我方及时调整了战略,派兵率先扑杀挺进小沛,诸葛亮看到大军压近选择了和我们这边的大部队决战,不过因为我们提前开启了征兵功能,可以在战败后及时补充兵力,使用加速行军功能快速赶到战场继续作战,所以在这场决战的消耗战中击垮了诸葛亮的先遣队,缓缓靠近包围了小沛城墙。虽然诸葛亮又冒险派出了一只小队去侧翼佯攻我们,但是由于我们战力和兵力上的碾压,结果还是合围了诸葛亮的部队,攻下了小沛。
游戏中可以自由的招募三国英雄进行国战,在沙盘上进行战役的实战推演。比如有一场战斗是魏蜀吴。谁先率先点火徐州-长安-零陵这三大主元宝城,谁就能先占得抢占元宝城的先机及归属权。按照道理,魏国应该争夺长安,吴国应该争夺徐州,蜀国则应该争夺零陵。但是战争刚开始,魏国就已经堵死了吴国关城庐江,不给吴国利用庐江密道直接通往徐州的机会,直接表现出要把长安和徐州都吃下的战略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