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事办实事当有长远眼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有些事情是不是好事实事,不能只看群众眼前的需求,还要看是否会有后遗症,是否会‘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这一论述为广大党员干部如何正确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干部急于出成绩、显身手,往往只着眼于当下群众表面化的需求,而缺乏对事情长远影响的考量。例如,某些地方为了短期的经济指标,盲目上马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项目,虽然在短期内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但从长远来看,却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难以修复的破坏,给群众的健康生活带来诸多隐患,后续治理成本巨大,这种 「短视」行为显然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初衷。又如,在城市建设中,个别地方过度追求开发速度,忽视城市规划的科学性与前瞻性,导致交通拥堵、公共设施配套不足等一系列「城市病」频发,居民生活质量大打折扣,这便是只看眼前、不顾长远所遗留的「遗憾」。
与之相反,那些真正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的举措,无一不是立足当下、谋划长远的。如 「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他们没有局限于一时一地的得失,而是以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几代人持续不断地努力,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这片林海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调节了气候,还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生态旅游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生态财富和精神财富。再如,各地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不是简单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而是从产业布局、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多方面综合考量,制定长远规划,致力于实现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长远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讲话精神,在谋划和推进工作时,既要关注群众当前的急难愁盼,更要把眼光放长远,算好 「长远账」「整体账」。在做决策前,充分开展调研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综合评估事情的可行性与可持续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监督管理,及时发现并纠正可能出现的偏差;在工作完成后,建立长效跟踪机制,持续关注后续影响,及时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每一项工作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真正让群众满意,让发展成果惠及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