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2022年,14个发达国家对中国印象极差,我国国际形象为什么被扭曲

2024-01-24新闻

2022年,14个发达国家对中国印象极差,我国国际形象为什么被扭曲

国际形象是一个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总体评价,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个方面,构成了国家的隐性资本。

优越的国际形象有助于赢得世界各国民众的好感,传递友好积极的情绪,在国际舞台上更容易受到欢迎。相反,不良的国际形象则会引起人们的排斥和敌意,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带来极大不利影响。

那么,中国的国际形象如何呢?答案并不乐观。

截至2022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进行了一项有关中国国际形象的调查。

在受调查的14个发达国家中,有五个对中国持有厌恶态度,排名前五的分别是日本、澳大利亚、瑞典、美国和韩国。更有趣的是,这其中几乎都是欧洲传统资本主义国家,这一结果颇具深意。

中国从贫穷走向繁荣,并未主动发动过战争,更没有侵犯他国主权,一直都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推动国际合作。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和平的中国成为西方国家的「眼中钉」呢?

中国国际形象被严重曲解的背后,隐藏着哪些兴风作浪的神秘因素呢?

中国国际形象在西方话语霸权的环境下备受考验。虽然我们前文提到了皮尤研究中心,但并非唯一一家关注国际形象的机构。BBC Global Scan多年来一直追踪调查各国的国际形象,其中也包括了中国。

根据BBC Global Scan的数据,2005年到2014年的十年间,中国的国际正面影响下降了13%,而负面影响却上升了17%。这一数据在同一时期调查的国家中独树一帜,引人瞩目。

除了整体形象的数据外,BBC Global Scan还对22个国家进行了评价调查,目的是获取其他国家对中国的看法。

结果显示,日本对中国的评价最为低迷,只有3%的人持正面评价,德国以10%的正面评价率位列第二,而法国、美国和加拿大紧随其后,对中国的评价均不甚理想。

这一结果与皮尤研究中心的发现颇为相似。当然,仅凭数据或许还显得有些单薄,但我们将视线投向实际情况,便可发现这些数据并非空穴来风。

早在19世纪,西方国家就开始对中国进行抹黑,传播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最初版本可追溯到德国威廉二世,他提出了极具侮辱性的「黄祸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成功推翻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民族独立负重前行。

有句谚语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有着巨大差异,使其成为西方视野中的假想敌,进而成为他们抨击的对象。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国志愿军投入战斗,激起美国的强烈反感。美国再次挖出威廉二世的「黄祸论」,不惜将其翻新,大肆渲染中国的军事威胁,将中国塑造成一个「专制好战的红色恶魔」形象,这标志着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妖魔化」的开端。

随后,随着苏联解体于1991年,美国将矛头重新对准中国,使其再度成为西方国家的攻击目标。一些西方学者纷纷站出来,通过军事、经济、国家制度、历史文化甚至生态文明等多个方面抨击中国。

这一时期被视为「中国威胁论」的高发期,美国和日本的媒体经常刊登鼓吹「中国威胁论」的文章。随着新世纪的来临,「中国威胁论」并未停歇,反而呈现愈演愈烈之势。

不可否认,西方国家在「与时俱进」方面表现出色。一旦看到中国互联网和工业的高速发展,他们便迅速「更新」了「中国威胁论」,从计算机安全、食品安全到环境保护等领域展开攻击。

自2010年以来,西方国家的手段更加多样。他们不再仅限于「中国威胁论」,而是制造了更多新的批评观点,针对中国展开攻势。

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他们便诋毁中国涉足「新帝国主义」,并将「一带一路」战略扣上「亚洲的马歇尔计划」的帽子;

中国向非洲提供援助,他们污蔑中国企图在非洲开拓「殖民地」;中国捍卫南海领土主权,他们则鼓吹「南海航行自由论」,危害中国在南海的合法权益。

此外,还存在着「中国霸权论」、「文明冲突论」、「中国崩溃论」等观点。近年来,西方国家频繁利用香港、台湾、新疆、西藏等与中国内政相关的议题,对中国进行贬低和打压。

过去几年引起广泛关注的「新疆棉」事件就是他们所策划的。新冠疫情爆发后,他们将疫情责任归咎于中国,宣扬「中国病毒」、「中国责任」等恶毒言论,引发全球对中国的反感情绪,其中以美国为甚。

在2022年4月28日,皮尤研究中心发布了一份关于「美国人如何看待中国」的调查报告。

根据调查结果,接受采访的美国人中,有67%的人将中国视为「主要威胁」,对中国持负面评价的人数占比达到了82%。

从这些数据来看,美国在「舆论战」方面取得了成功。为了抹黑中国,他们竭尽全力,采用各种手段。

这些年来,一波又一波的长期舆论攻击,形成了几十年来的攻击模式,中国的国际形象难以有所改观。

通过长时间的抹黑,无论中国再怎么努力,其他国家的人们对中国的看法都难以脱离负面印象。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何西方国家要扭曲中国的国际形象?在他们不断进行舆论战的背后,是否存在某些阴谋?

阴谋深重:无硝烟的心战 一位名为雷默的美国学者在其著作中指出:「对中国的全球看法常常被一杯混合着陈旧观念、雄心勃勃和难以撼动的偏见与恐惧的脆弱鸡尾酒所扭曲。」

这简短的表述已经概括了西方国家抹黑中国的动机。偏见、脆弱、野心,这一切源自对中国强大的恐惧。

众所周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以来都推崇所谓的「民主」。无论政府还是普通民众,他们一致认为民主制度是至高无上的。

此外,他们自以为拥有「种族」和「文明」的优越性,奉白人为最崇高、最卓越的人种,而黑皮肤和黄皮肤则被看作是次等人种。总体而言,他们认为西方无处不胜,是全球最发达的地区。

这一切都建立在其他文明未复兴的前提下。

在早些年里,由于中国尚处于弱小状态,西方统治者通过榨取殖民地的资源过得相当逍遥,并成功地对本国民众进行了思想洗脑,使其对民主制度深信不疑。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崛起,多元文化的涌入不断冲击着西方人的认知固有观念,令西方统治者感到惴惴不安,特别是担心洗脑包可能失效。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最为害怕的对象之一就是中国。

自1978年确立改革开放基本国策以来,中国踏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几十年的努力之后,中国从经济困顿的「破落户」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成功完成了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华丽转身。

在那段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代,中国人民以稳健务实的态度,踏实前行,攻克了一系列科技难题。从核技术、载人航天技术到卫星通讯技术,中国在高科技领域不畏艰难,逐一探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在数十年的改革开放中,中国构建起了完整的物质生产体系,人民也经历了从「吃饱饭」到「富起来」的巨大变革。

当今的中国不再是随意欺凌的对象,它在不侵犯他国的前提下,通过和平手段实现了现代化。中国的发展成就引起全球瞩目,中国及其人民创造了一个「东方神话」。

中国的好消息传遍世界各地,引发了不同的反应。第三世界国家对此感到欣喜,而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却有些担忧。

中国的崛起充分证明了西方的政治体制并非唯一选择。在中国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国家愿意从中国学习发展理念,双方互利合作,共同进步。这导致了西方国家的话语权和「统治权」逐渐削弱,资本主义「一家独大」的格局被打破,美国主导全球的野心也宣告失败。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感到愤怒不已,他们感受到了来自中国的威胁。在此之前,由于中国一直相对弱小,再加上媒体的有意封锁,西方民众对中国了解甚少,对「中国模式」和「中国故事」更是一无所知。

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国际交往的深化,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和文化涌入西方国家,打破了长期封闭的西方世界的局面。

这些自吹自擂的西方国家发现自己所吹嘘的制度和国家的强大,最终被另一种制度超越,而且发展得更加出色。西方国家的颜面因此受损,他们一边捂着脸颊,一边在背后悄悄生气。

西方民众对中国情况的了解使他们对这个「异类」产生浓厚兴趣。社会主义制度竟然能够取得成功,与他们所熟知的民主制度截然不同?中国的崛起无疑对西方的民主制度权威提出了挑战。

在这种情境下,如果民主制度真正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或许还可以接受。但问题在于,西方世界的「民主」并不真正服务于人民。这一制度从一开始就带有不良动机,其成长过程充满了罪恶和血腥,更像是资本的民主,而不是人民的。

脱离了人民支持的所谓「民主」制度,能够长期存在吗?答案是否定的。因此,西方国家所自诩的制度,表面上坚不可摧,实际上却极其脆弱,正如雷默学者所言。

相比之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展现出明显优势。如果西方民众能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这必然会对他们原有的民主制度产生冲击。

为了维持对民主统治的掌控,西方媒体开始毫不保留地抹黑、贬低和曲解中国,通过这种方式洗脑西方民众,让他们相信:尽管中国现在看起来很强大,但迟早会崩溃,因为它的社会主义制度只是华而不实的外表。

这种无耻手段的西方媒体却屡试不爽。对于从未踏足中国的外国人而言,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就是媒体,因此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扭曲影响深远。

据2020年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大约68%的国际受众通过本国主流媒体获取中国相关信息,有10%的外国人则通过其他国家媒体了解中国,而仅有22%的外国人依赖中国媒体获取信息。

这表明中国的国际形象,好坏程度完全取决于西方媒体的态度。大多数人不涉足中国,对中国了解甚少,因此西方媒体可以在门户之内自由发挥,几乎无所顾忌,将话语权发挥得淋漓尽致。

尽管中国一再以友好的态度展现给外界,以身作则展示实力,却难以抵挡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扭曲报道。

长期以来的抹黑使得国际民众对中国形成了刻板印象,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偏见日益加深。

中国的国际形象并非无法洗白。面对西方媒体的敌意围堵,中国需要转变为主动,争夺话语权。

在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的危机背景下,和平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人民的普遍共识。中国应在这一大环境中坚定自己的立场,支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尊重他国主权的前提下,实现互利共赢,构建一个积极向上的中国国际形象。

此外,在中国强大崛起的过程中,中国外交也可以扮演引领者和塑造者的角色,积极展示良好的国家形象,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播体系。

通过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形象亲和力,扭转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上的负面评价,促使中国的国际形象发生积极的转变。

当然,要改变这种舆论现状,最关键的是增强实力,更自信。

对于那些充斥谎言的媒体,我们无法控制也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应对。我们应该集中精力发展自身实力,坚定对国家发展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不被扭曲的言论所迷惑,更不要让居心叵测的人阻碍我们前行。

尽管这个过程可能会很漫长,但中国具备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在国际舆论场上,真相与谬论的较量,历史将会给予明确的判断,而人民也将成为最有力的见证者。我们拭目以待,时光会证明谁是真正的人,谁是虚伪的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