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中印展开西山口白刃战:三棱刺刀对印度弯刀,126名印军无人生还

2024-07-29新闻

请看这张真实的旧照:

【中印士兵持枪对峙】

这是1962年在中印边境拍摄的一张照片,当时因为 印度不断蚕食我国边境地区 ,两国的边境矛盾已经到达了顶点,所以解放军才和印军在边境用刺刀对峙,互不相让。

而在之后爆发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 解放军和印军也真刀真剑地进行过几次 白刃战 ,并且我军大获全胜,尤其是西山口战役中,印度弯刀完完全全地败在了解放军的三棱刺刀下。

【中印边境对峙】

不能背着「卖国贼」的名号去见祖先

1962年9月20日时,印军越过了 「麦克马洪线」 ,向克节朗地区的中国边防部队发起进攻,多次重兵集结后,印度又在10月20日向中国发起了大规模进攻。

在这样的情况下,毛主席说:

「中国人都知道, 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小学课本里写着哪,连小娃娃都知道, 不能到了我毛某人的手里就成了930万平方公里, 凭空少了30万平方公里, 我不能背着卖国贼的罪名去见祖先。

【毛主席】

于是在部署了自卫反击战策略后,我军也在10月20日对印军发起了反击。

结果此前不可一世的印军却在解放军的攻势下显得不堪一击,很快就被势如破竹的解放军赶出西藏达旺地区。印度在达旺的驻军则跑到了西山口一带。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困兽犹斗

此时,我国还是希望和印度和谈,所以并没有继续进攻, 而是让解放军在达旺河北面休整待命,等待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的回应。

奈何尼赫鲁已经陷在自己的幻想里出不来了,不仅不接受和谈,还公开表明要占领中国藏南地区。

他派出了约有 12000余人 的印度陆军 第4军第4师 ,让他们驻扎在西山口——邦迪拉两山地间,并于1962年11月16日和解放军打响战斗。

【印军士兵】

然而尼赫鲁安排的这支王牌军在解放军面前还是不够看,他们的第48旅因为冲锋在前,伤亡惨重, 麾下的 第4拉吉普特营甚至和解放军展开了一场肉搏。

西山口的白刃战

原本第4拉吉普特营一共有 8名军官 、18名士官、575名士兵 ,但因为尼赫鲁「战至最后一人」的命令,大多数士兵都在作战过程中折损。

原本「最擅战的部队」,变得风声鹤唳,生怕解放军从哪里蹿出阿来俘虏他们。

军心散了,哪怕最后收到了撤退的号令, 他们的行动也变得紊乱不堪 ,退着退着,反而退到了解放军的包围圈里(当然是解放军提前预判好的)。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的解放军】

双方再次爆发激战,打到最后阵地上都没有弹药了,第4拉吉普特营剩余的 126人 立马丢了枪, 拔出印度弯刀和解放军进行白刃战,解放军则专用三棱刺刀和印军对抗

三棱刺刀和印度弯刀

不过,虽然都是近战肉搏,但两种武器的差异还是不小。

印军的印度弯刀虽然造型比较奇特,但是因为特殊的冶炼锻造方式, 其锋利度和耐久度都是一等一的强

解放军的三棱刺刀虽然不能进行劈砍,但因为上面有设计好的血槽, 能对敌人造成较大伤口,并快速放血使其失去战斗力。

【正在学习三棱刺刀进攻招式的解放军】

两种武器都各有特色且伤害值极高。

但印军的弯刀有一个劣势就是天气,当时正值冬季,中印边境气候寒冷,两国的 战士们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袄 ——相当于有了一层简易的盔甲。

印度弯刀这种劈砍型的武器,在战斗力竭的情况下,可能要多砍几下才能对穿着棉袄的敌人造成伤害。

反观解放军的三棱刺刀,因为和步枪组合在一起, 本身就比印度弯刀长出了不少 ,古人云 兵器一寸短一寸险 ,三棱刺刀从长度来说就已经占据了优势。

【正在擦拭三棱刺刀的解放军】

又因为三棱刺刀的进攻方式主要是「刺」,哪怕没有力气了,依靠身体重量也能对对方造成较大的伤害。

战况

我军的三棱刺刀本就比印度弯刀更具有杀伤力,加上解放军战士们的满腔热血, 第4拉吉普特营包括和军官在内的126名士兵,在几个小时的打斗中全部落败而亡。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的印军】

随着第4拉吉普特营的覆灭,整个西山口也在解放军坚持不懈的战斗下,于1962年11月18日被夺回。

在整个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解放军和印军进行过不止一次的白刃战,除了印度弯刀, 我军的三棱刺刀也和他们的廓尔喀弯刀进行过对决。

事实证明,花里胡哨的「狗腿弯刀」, 全都不是解放军三棱刺刀的对手 ,印军侵略者也完全不是中国解放军的对手。

【手握廓尔喀弯刀的印军士兵】

这场在特殊高原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的反侵略作战, 中国 不仅取得了军事胜利,也取得了政治外交的主动 权力 ,还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重大的成功,保卫了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

至此,中印边境问题才逐渐明朗起来。

参考资料:

【1】1962年中印战争:解放军用白刃战消灭一百多印度兵·中国网

【2】中印战争毛泽东:不能让我背着卖国贼的罪名去见祖先·中国网

【3】 参考睿评|印度「迷之自信」的大国梦还能做多久?·参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