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古代皇帝动不动就赏官,那原来的人呢?

2021-01-13新闻

有很多情况。

第一种是皇帝很欣赏某人,要任命某人为实职。

这也分两种情况,如果原职位缺人,原官等着退休、辞职或调离,朝廷暂时没有物色到人选所以暂时不批准原官的报告;或者原职位已经空缺了,是副职在代理。这种情况直接新人接任就行。比如【大明王朝】里,淳安知县空缺,暂由县丞代理,海瑞一过去就可以任实职县令。

如果原职位有人,皇帝可以因人设新官。举个现代公司的例子,老板挖来某个技术大佬,但技术部长有人了且老板不想辞退他,可以在技术部外设研发部,或者设技术二部、技术三部。例如【大秦帝国】中,秦孝公要任用商鞅,就新成立了左庶长府,然后提升甘龙为太师,去「协理阴阳」,而把甘龙的权力都逐渐过渡给商鞅。

还有就是设立平级副职,然后择机转正。比如明朝隆庆皇帝欣赏高拱,让高拱进了内阁,明摆着想让他当首辅,高拱仗着皇帝崇信,作风跋扈,原来的老资格陈以勤、李春芳只好先后请辞或告老,让高拱当了首辅。

第二种是增加副职数量,或者增加类似委员会委员的数量。比如六部中增加一个两个侍郎,内阁、上书房、军机处增加一个两个大臣,也并不违反惯例。要是级别不高的,比如李白,皇帝给了一个翰林学士,朝廷中的翰林学士没有四五十个,也得有二三十个,并不出奇,这种官皇帝完全可以随便给。

第三种情况是编外「行走学习」,比如【红楼梦】中的贾政,皇帝赏给他了一个「户部主事」衔,让他在户部见习,之后看情况予以安排。

第四种情况就是给个头衔或者资格、而不是实职。多数情况下都是如此。这种「做官的资格」「荣誉头衔」,仅仅意味着对方有了相应的政治待遇、级别、地位、薪酬,但并不代表获得了权力。要想获得权力或者实职,还需要到相关部门备案、待选,等到某个部门或者职位「出缺」了,才能真正「补缺」。——实际上多数情况下很多人并不会真正的去谋「实职」,他们只满足于在外面可以摆资格,死了之后墓志铭上好看一点,将来族谱上,甚至县志上都可以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此而已。

例如【红楼梦】中贾蓉花钱补了「五品龙禁尉」,按现在说法就相当于厅局级官员了,但是实际上只是一个级别,并不具体管理任何事情,只是为了「好看」,贾蓉也没有真的打算去干「龙禁尉」的工作。很多皇帝赏赐的,就是这个头衔。不同之处在于贾蓉是花了上千两白银买来的,皇帝赏的则不花钱。

——————————-

关于最后一项,补充一些内容:

清朝,做官的途径有很多:科举是正途,除了科举之外还可以继承、可以买等等。

清朝曾经允许富人们通过买卖获得官位,称为「捐官」,这些人称之为「捐班」,这种官位也仅仅代表了一种资格,要想获得职位,还需要「候缺」(等候出缺)。除了「捐班」,还有承袭祖上爵位的「恩班」等等,但是只有科举出身的「科班」才是正途,遇到「缺」优先「补缺」,所谓在官场上也被称为「老虎班」。

推荐读一读晚清小说【官场现形记里】,里面对这种情况描述很形象。

当时官场上人调侃江南三多:「婊子多,驴子多,候补道多」;而且很多「候补」官员的日子过的很凄惶,为了挣钱什么事情都敢干,比如下面这个「磕头道台」:

有位候补道,20岁捐官,指省湖北,一直到「候补」到40岁,也没有见到任何实职,自然没有任何俸禄。住在上海,无论谁家有喜庆之事,也不管交情深浅,认识不认识,必定将官服穿戴整齐了去摆阔。办事那天,他来得又早,一般都是头一个,戴着大红顶子(加捐了二品顶戴)过来就磕头,主人家也觉得很有面子。后来渐渐有了名气,有些不相识的人家中有事也发帖子给他,为的是他戴红顶子来磕头,人送美号「磕头道台」。磕头道台来得早,走的却晚。因为他要替主人陪客,劝人喝酒。他饭量又好,有时陪完一桌还不大饱,再陪第二桌才打得饱食。

所以很明显,有了做官的资格,但是没有背景,或者不会送礼、营运、交际,最终也就是得到一个空衔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