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军情

台海冲突中我军面临的挑战,难以摧毁台军指挥体系,这成了大问题

2025-01-22军情

自2017年台湾地区政权更迭后,该地政府逐渐深化了其与美国之间的互动。

同时对大陆的态度趋于冷淡。

这种政策导向使得两岸关系的复杂性加剧。

摩擦事件频发,双方间的紧张态势日益明显。

在同一时间段内,美国方面也加强了与台湾地区的往来。

不仅有前任及现任高级官员频繁访问。

还把台湾纳入了一个非正式盟友的概念框架。

并承诺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提供显著的军事援助。

美国改变了以往对台军售的策略,不再局限于过时的装备。

转而提供一系列先进的武器系统,包括但不限于AIM-120D空对空导弹、M1A2主战坦克以及F-16V战斗机等现役装备。

这一系列举动无疑增强了台湾当局的信心,使其更加坚定地采取对抗性的立场。

即便当前领导人即将卸任,其继任者也在延续相似的路线。

这令国际社会对台湾海峡的安全局势感到担忧。

面对可能爆发的冲突,全球普遍认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拥有压倒性的优势。

然而,在没有外部干预的前提下,胜利虽然看似确定,但要迅速瓦解台湾的防御体系并非易事。

特别是考虑到台湾长期投入建设的地下设施和通信网络,这些都构成了强大的防御基础。

可以肯定的是,在假设的武装冲突情境下,「台军」的指挥架构不会轻易被摧毁。

「斩首行动」针对高层领导人的成功率极低。

这部分归因于台湾坚固的地下防护工程。

根据台湾地区的制度安排,「台军」的最高指挥权归属于民选领导人。

但在实际操作中,具体的军事决策往往由专业军事人员负责执行。

「台军」的指挥结构经过精心设计,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维持有效的运作。

一旦发生大规模冲突,领导人将通过直升机或地下通道转移至位于鸡南山深处的联合指挥中心。

这个指挥中心始建于蒋经国时期,具备抵御大规模核爆的能力。

并配备了完善的生存保障系统,即使在极端环境下也能保持通讯畅通。

此外,还有其他重要的指挥节点分布在台湾的不同位置,如圆山指挥中心。

同样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和持续作战能力。

如果台北面临失守的风险,指挥层还可以借助雪山隧道转移到东部海岸。

那里设有佳山基地和志航基地,为飞机和其他关键资源提供了额外的庇护所。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提到的所有设施均充分利用了自然地形提供的天然屏障,如花岗岩山体。

这大大增加了任何攻击成功的难度。

当前科技水平下,尚无国家能够穿透这类深度保护下的目标。

而且,由于地球曲率的影响,从西岸发射的导弹很难准确打击到东岸的目标。

另外,「台军」利用Starlink卫星通信网络强化了其通讯系统的鲁棒性。

Starlink是由SpaceX公司开发的卫星互联网服务,它为用户提供了一种几乎无法被中断的通信方式。

鉴于此,想要破坏「台军」的通讯线路并非简单之事。

对于如何应对这种情况,一个现实的选择可能是避免试图一次性摧毁敌方指挥系统。

而是依靠绝对的力量对比来压制对方。

随着中国军队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解放军已经建立起足够的实力来确保制空权和制海权。

从而有效地限制「台军」的活动空间。

例如,通过精确打击水面舰艇,掌握空中优势,阻止「台军」战机升空。

最终实现对地面部队的有效控制。

一旦取得战略上的主导地位,解放军就可以封锁地下工事的出口,迫使敌人投降。

与此同时,增强在台湾东海岸的作战能力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方向。

这不仅能削弱台湾依赖地下设施进行持久抵抗的可能性。

还能切断其潜在的外援途径。

不过,这样的行动需要充分准备,以防备可能来自其他国家的快速反应。

总之,尽管台湾构建了一套复杂的防御体系。

但凭借解放军的整体实力和技术进步,仍然可以在一场假设的冲突中逐步克服这些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