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军事专家维切特近日在【国家利益】网站上发表文章指出,中国现在正以「切香肠」的方式持续建造军舰,令其海军在规模上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作战力量。
美国专家坦言:中国的海军规模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已超越美国海军。
美国专家指出,伴随着美国持续去工业化与中国工业力量日益增强的局面,中美两国的战争潜力已彻底发生逆转。
与一战、二战时期美国凭借强大工业实力超越竞争对手的情形截然不同,如今,经过数十年的去工业化,美国已无法与中国那迅猛的造船能力抗衡。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海军始终是全球最强大的海军力量。即便在冷战时期,当美国面临来自另一个超级大国——苏联的挑战时,美国海军依旧稳居世界第一的宝座。这不仅是因为美国海军的实力远超苏联海军,能够随时调集超过10艘航母,更因为其舰队的规模远远超过苏联所能集结的力量。
然而,如今一切都已不同。当前,世界上舰艇数量最多的海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而美国海军则首次位列第二。目前,解放军的舰艇总数达到了500艘,已明显超过美军的300多艘。
当然,一些西方专家可能对此不以为然,认为解放军海军的实力无法与美国海军相提并论。然而,数量本身就是一种实力,不应以过时的眼光来评估中国海军。其舰艇技术已经跻身于全球领先行列。
此外,中国在民用舰艇的「双重用途」方面,相较于美国更具优势。在某些民用舰艇的设计中,已考虑到「军民两用」的需求。例如,中国的数万吨大型滚装船,在战时的运输能力,甚至超过了解放军的两栖舰艇,一次就能完整运送多个中型/重型合成营的装备。
追溯到19世纪,1800年代的美国常常依赖一支能够迅速改装为军舰的商船队,以此来增强其相对有限的海军力量(与欧洲相比),这也为美国历史上的私掠船奠定了基础。
美国专家表示,中国在工业实力上已全面超越美国,展现出压倒性的优势。
美方专家指出,解放军海军舰艇的规模与数量优势绝对不容小觑。回顾二战时期美国海军如何战胜日本帝国海军的历史便可见一斑。当时,美国的造船工业能力几乎压倒了日本,随着战争的全面展开,美国工业迅速进入全力运转状态,造船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扩张,竟然下水并服役了150艘航母和护航航母,而日本的造船业则竭尽所能,仅建造了不到20艘航母和轻型航母。因此,旧日本帝国海军的失败是注定要发生的结果。
如今的局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在船舶制造业还是在工业的全面发展和规模上,中国已经远远领先于美国。而与中国的庞大工业体系相比,美国的工业规模显得微不足道。即使将美国、日本和德国三国的工业产值相加,也无法与中国相抗衡。
自冷战以来,美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去工业化,已无力再发起一场全面战争。而中国自上世纪50年代起,稳步构建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并持续吸引其他国家的产业链转移,可以说,中国是过去几十年全球化进程中最主要的受益者之一。
得益于此,在中国造船业的助力下,中国正以切香肠般的速度建造军舰,效率远超美国,已然成为绝对的世界第一。而且在舰艇技术上,解放军也不遑多让,曾被视为短板的潜艇技术如今几乎已与美军平起平坐,更不用提新型弹射航母、两栖攻击舰以及055、054B等尖端战舰了。
美国专家指出,当前美国船厂连和平时期的海军舰艇需求都难以满足,显然在战争时期更无力应对。然而,中国却拥有这样的能力。只需生产足够数量的军舰,便能在未来的冲突中压制美国海军。
美国造船业的衰退,成为美国海军规模近年来持续缩减的主要原因。
美国军用造船业的衰退,主要与民用造船业的萎缩息息相关。曾经,民用造船业是支撑美国造船能力的基石,但在美国经济脱实向虚、制造业外移的过程中,民用造船业逐渐丧失了竞争优势,众多订单纷纷转向成本更低的国家,如韩国和中国等地。因此,美国的造船业企业纷纷倒闭,专业人才失业,存活下来的公司更是难以与中国竞争,这无疑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更令人担忧的是,美国的造船业目前仅依赖军方订单维持生计,缺乏民用造船业的支援,使得运营成本大幅上升。民用造船业能够为军事造船提供多方面的技术和成本支持。民用船厂的大规模运作能够有效分摊基础设施、设备维护和技术研发的开支,从而降低整体的造船生产成本。
随着民用造船业的逐渐消亡,这些沉没成本(例如造船厂的维护与运营费用、技术研发费用等)只能依赖于相对有限的军事订单来承载,结果使得每艘军舰的建造成本显著上升。
在这种背景下,考虑到美元购买力的下降以及美国国内持续高企的通胀率,美军舰艇的采购费用已经达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水平。一艘性能与解放军071登陆舰相仿的圣安东尼奥级,其造价竟高达惊人的20亿美元,而071的成本仅为前者的10%。如此高昂的费用,即使美军的预算在全球范围内名列前茅,也难以支撑大规模扩充海军力量。
因此,目前美国海军正面临一系列挑战,航母和核潜艇的建造进度延迟,眼看着冷战结束以来首批舰艇即将退役,总体舰队规模还将继续缩减,而其生产能力已经远远无法跟上舰艇退役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