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军情

「微型超级大国」遭遇困境?以色列陆军被揭露真实实力

2024-10-14军情

正文

10月1日,以色列对黎巴嫩实施了所谓的「有限地面行动」。以色列国防军在坦克、飞机和大炮的掩护下全面进入黎巴嫩,装备精良。近期有可靠消息透露,以色列已向黎巴嫩方向增派了第4个师(第146预备师)。由此可见,以色列所称的「有限地面行动」实际上并非小规模。

理论上,以色列国防军不仅人数众多,而且武器装备也很先进,应该能够在黎巴嫩战场上展现强大的攻势。然而,现实情况却可能让很多人感到意外。在军事行动的首日,以色列军方就正式宣布有八名士兵牺牲。

与此同时,美国媒体报道称,当天有多达47名以色列士兵受伤,紧急被送往后方医院接受治疗。根据真主党的消息,以军在进攻的首日约有60余人伤亡,相当于半个连的规模。此外,真主党还宣称,他们在战斗中摧毁了三辆现役的梅卡瓦坦克,这些坦克被誉为全球防御能力最强的一种型号。

战争爆发仅一天,以色列军队便遭受了重大人员和装备损失,这让原本寄予厚望的人们感到十分失望。然而,以色列国防军并不是第一次展现出其不足的一面。自去年10月7日哈马斯发动「阿克萨洪水」行动以来,伊军在面积仅300多平方公里的加沙地区进行了一整年的激烈战斗。尽管在这段期间以色列军队表现得相当凶猛,但在达成几个关键战略目标上却毫无建树:解救所有被扣押者、彻底消灭哈马斯以及占领加沙,这些目标均未实现。

这不由得让人对以色列国防军的战斗能力产生怀疑。更令人为难的是,在加沙冲突一周年之际,以色列发布的战报显示,自去年10月7日以来,只有347名以军士兵在加沙地面作战中阵亡,还有相当数量的人员因误伤或其他作战「事故」而死亡。然而,这份报告显然存在很多夸张成分。

总体来看,近来的以色列国防军与曾五度赢得中东战争的昔日强队已大相径庭。无论是一年多的巴以冲突,还是近期升级的黎以冲突,都让这个被誉为「微型超级大国」的国家颜面尽失。曾经在中东横扫千军、屡克强敌的以军,如今在哈马斯和真主党的联合打击下,其辉煌已不复存在。各类反对以色列的武装力量也不再畏惧,以往视其如虎,而是勇敢地迎战这支看似实力雄厚的国防军,在正面交锋中展现出更大的胆略。

对那些了解以色列国防军现状的人来说,这一军队的「破相」早已不是新鲜话题。早在2006年的黎以战争中,以色列国防军就因其不佳表现让人觉得有些「不寻常」。如今过去了十八年,尽管以色列国防军没有明显进步,但哈马斯和真主党却在不断提升自己。

因此,以色列国防军目前的战绩令人感到尴尬,这并不足为奇。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以色列国防军在加沙和黎巴嫩屡屡受挫呢?这个曾被誉为「微型超级大国」的陆军到底存在哪些问题与不足,因此在与哈马斯和真主党的较量中频频遭遇失败?我认为,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以色列国防军的组织结构显得非常陈旧。

自一战后期坦克问世以来,陆军的建设与作战理念基本围绕重型装甲部队,如坦克发展。在二战期间,德国和苏联首先将坦克作为主力进行突击,通过集中大量坦克对敌方防线实施快速深度突破,这种战术被称为「闪电战」。战争结束后,苏联进一步完善了这一战略,使其「钢铁洪流」在全球范围内大获全胜,无人能敌。

稍微懂一些军事知识的朋友都知道,坦克若没有步兵和装甲车的护卫,极易被敌军摧毁。因此,装甲运兵车和步兵战车应运而生。装甲运兵车的主要作用是作为「战场出租车」,将步兵送往前线与坦克协同作战,例如美军使用的M113装甲运兵车。而步兵战车则配备机炮或无后坐力炮,以支持坦克执行突击任务,为其提供作战援助。当这三种类型的装备——坦克、装甲运兵车和步 infantry 战斗车辆联合作用,并结合远程火力支援如自行火炮时,就初具现代机械化陆军的发展雏形。

目前,技术不断进步,使得陆军的合成化已日益成为趋势。像中国、美国和俄罗斯等大国的陆军,已经完成或基本实现了营级单位的合成建设。合成营的结构相当复杂,不仅包括坦克连、机械步兵连等战斗单位,还涵盖侦察连、工兵连、防空连、作战支援连以及综合保障连等辅助力量。这种合成营不仅具备强大的作战能力,而且拥有极高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可以完全独立执行作战任务。

相比之下,以色列军队的编制显得非常陈旧。从组织结构上看(不讨论武器装备),其水平至多处于二战后期的阶段。与中美俄等全球强国的陆军相比,以色列的陆军编制至少滞后两代,甚至更久。

以色列国防军的装甲旅实际上装备和编制较为单一。通常情况下,装甲旅仅由配备梅卡瓦坦克的三个坦克营构成,并配有一个用于破障的装甲工程营,此外可能还会包括侦察营和反坦克营等部队。这里并没有像「综合保障营」这样的被视为「先进」的单位,甚至连炮兵营和步兵营也未被纳入配置。

以色列的机步旅也是如此,实质上它仅是一个「机步」旅,没有配备坦克、炮兵和工兵,也缺少当下流行的反无人机连,同时在后勤支援上也显得不足。而以色列的炮兵力量则完全集中于独立的炮兵团,这样的编制方式,从积极来看是延续了二战时期的方法,而从消极角度看更像是二战早期的配置。

因此,以色列国防军在作战时,往往面临两种状况:一是坦克和步兵各自单独行动,由于缺乏配合而被逐一击溃;二是多支部队齐头并进,却因加沙的城市迷宫和黎巴嫩南部的山地地形而被分隔包围,最终又回到了「各自为战」的局面。这两种情形显然都会引发严重损失。

其次,以色列国防军(本文仅涉及陆军)的战术思维显得相当落后。

尽管以色列国防军配备了相对先进的武器,但由于编组无法及时跟进,其战术表现远未达到现代化陆军的标准,反而更像是二战初期那种笨拙僵化的部队。这支军队或许可以应对几十年前中东战争时那些落后的阿拉伯国家军队,但面对意志坚定、训练有素的真主党和哈马斯,则势必显得力不从心。

以色列军队的编制特点在于步兵旅和坦克旅各自独立,步兵旅纯由步兵组成,而坦克旅仅配备坦克。这种结构导致了不同兵种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然而,以色列军队的发展形成了一种极为少见的「自主」作战模式。梅卡瓦坦克便是这一点的典型实例,它不仅是一辆主战坦克,还能携带6名全副武装的步兵,因此成为全球独一无二的「步兵战车兼具」的型号。

这一设计源自以色列的作战思想,即在没有步兵支持的情况下,坦克部队需能够独立向前推进。同时,由于以色列步兵在日常训练中鲜少与坦克部队进行协调演习,许多步兵连最基本的步坦协同都难以完成。

这种情况导致的严重后果是,以色列坦克在缺乏步兵保护的情况下遭受了大量损失。以黎战争中的瓦迪·萨鲁基坦克伏击战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当时以色列陆军的一个装甲营完全没有步兵支持,直接进入河谷区域,因此被真主党抓住机会发动攻击。最终,24辆梅卡瓦坦克中有11辆迅速被击毁,该装甲营很快减员至只剩下半个营。

在最近的加沙冲突中,这一点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与2006年相比,2024年的以色列军队似乎并未取得显著进展。哈马斯武装多次对孤立无援的以色列梅卡瓦坦克进行突袭,表现出所谓「反坦克体操」的精彩场景。如果以色列国防军步兵能够下车,与哈马斯轻步兵展开近战,并具备一定的步伐与坦克协同作战能力,那么很明显,哈马斯这些「反坦克体操」是无法成功实施的。

最终,以色列国防军的训练水平显著不够。

以色列是一个面积相对较小的国家,国土总面积大约为2万平方公里,居民人数仅超过900万。在这些人群中,还需排除那些无法参军、不上税、不参与战斗且难以得罪的哈瑞迪派「正统犹太人」,以及一些不完全可信赖的以色列籍阿拉伯人。由此可见,可用于征召和作战的人口大致剩余600多万。

由于以色列与邻国的关系长期紧张,几乎没有周边国家与其建立良好的交往,近期更是频繁爆发冲突(根据内塔尼亚胡的说法,以色列正面临「七条战线」的战争)。在此背景下,以色列被迫维持一支较为庞大的陆军。

以色列面临着人口和资源的有限性,然而却需要维持一定规模的陆军,这一矛盾促使其将稀缺资源尽量集中于少数精锐部队,以确保战斗力。实际上,以色列陆军确实实施了这种策略。尽管名义上有13万常备兵,但能够实际参与作战的人数相对较少。

目前,以色列陆军的主要力量由四个装甲旅组成:第7装甲旅「萨尔」、第188装甲旅「巴拉克」、第401装甲旅「伊克沃特-哈巴泽尔」和第460装甲训练旅「光之子」;以及五个机械化步兵旅:第1梯队「格兰尼」、第84梯队 「纳哈尔」、 第89突击旅行、第900梯队「克菲尔」和兼有933梯队的 「吉瓦蒂」。此外,还有一些用于特种作战的伞兵团队及多个炮兵团,总数大约为3万多人。

因此,尽管以色列陆军在名义上有十几万兵员,并且在新一轮巴以冲突期间曾一度将军力扩展至近30万,但实际上具备实战能力的仅有3万多名精锐部队。其余的国家防卫军地面部队则主要由所谓「领土旅」或「守备旅」的单位组成。这些人员表面上隶属于正规军事体系,但训练水平不足,装备和后勤支持也十分薄弱,甚至待遇和薪资水平较低。

其战斗力或许还不及美国国民警卫队,实际上与二战后期日本军队所设立的百字头治安师团相差无几。平时这些部队在约旦河西岸对付法塔赫尚可应对,但如果真正开战,他们也只能隐藏在以色列精锐部队的掩护下,充当「战争气氛组」的角色。

尽管以色列军队表面上拥有十几万的兵力,但实际上只有三万正规军和十万武装保安。因此,当大多数以色列士兵在面对强大的哈马斯和真主党时频频落败,也就不奇怪了。

在加沙遭受重大打击后,以色列并未选择暂停行动,反而在战斗尚未平息时仓促向北进军,试图引发新一轮冲突。虽然从巩固内塔尼亚胡个人权力的角度来看,这一举动或许有其合理性,但从军事战略的视角来看,则绝不是明智之举。真主党已在黎巴嫩与以色列接壤地区耕耘多年,将那里的山脉、河谷和村镇建设成了攻防兼备且相互掩护的坚固阵地。

如今,以色列军方已部署了4个师,约两万人,进入黎巴嫩。至于这支部队在激烈的战斗中能够幸存多少人,我们无从预测。对于黎以冲突及加沙局势未来的发展,只能静观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