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2年,中国经历了一场对印自卫反击战,展示出足以使印度军队在随后数十年中避免与中国再次开战的实力。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似乎印度人开始忘记那次冲突带来的教训,导致在近年来印度再次几度接近引发与中国的冲突。
在2023年4月,印度陆军参谋长马诺杰·纳拉瓦内上将退休。
退役的印度陆军参谋长马诺杰·纳拉瓦内上将
在他卸任之际,他发布了一本名为【命运的四星】的书,在书中他透露了2020年8月31日印度差点与中国开战的事件。
根据纳拉瓦内的描述,冲突的起源是中国在加勒万小河口三角洲设置了两顶帐篷,这阻断了印度的巡逻路线。
为了保证巡逻通畅,印度军方要求中国解放军拆除这两顶帐篷。
中国方面在自己的领土上建设防御工事,自然不接受印度的要求,这使得印度决定对「恶霸邻居」发起挑战。
到了8月29日,印度军队占领了周围几个关键的高地(热钦山口),中国解放军迅速察觉到这一动向,并在31日向前线派遣了装甲部队。
印度军方发现解放军的坦克车越来越接近,甚至形成了包围的态势。
印度方面极为紧张,于是当时负责前线指挥的纳拉瓦内急忙联系印度国防部长拉杰纳特·辛格和总理莫迪,询问是否开火。
但纳拉瓦内只能得到模糊的回答,莫迪让他自行决定:
「这完全是一个军事判断,按你认为适当的方式行动。」
需要注意的是,解放军的坦克部队并不是一次性迅速到达印军前线的,他们是缓慢推进的,这给了纳拉瓦内充分的时间作出反应。
解放军的装甲部队
根据纳拉瓦内在书中的记述,他在这段时间内至少打了10多个电话给莫迪和辛格,寻求指示,但得到的答案都不明确。
到了最关键的时刻,纳拉瓦内决定掌握局势,当时中印双方的坦克部队已经相距仅有500米。
理论上坦克的有效作战范围是约2公里,500米的距离足以让双方进行数轮交火。
此时,印度北方司令部司令尤格什·库马尔·乔希中将也联系纳拉瓦内,询问是否应该开火。
印度北方司令部司令尤格什·库马尔·乔希中将
最终,纳拉瓦内作出了不开火的决定,避免了战争的爆发。
同时,纳拉瓦内还与中国方面进行了电话会谈,初步讨论了冲突问题。
2020年9月4日,中印两国国防部长在莫斯科会晤,讨论边境对峙问题。
直到2021年1月25日,经过九轮军长级会谈后,双方才签订了「脱离接触协议」,开始撤回部队。
中印军长级会谈
为何印度会发起冲突
这一事件极具危险性,一旦印方开第一枪,中方必将立即还击,可能引发一场新的对印自卫反击战。
实际上,对于熟悉中印边境历史的人来说,这并非1962年后双方的首次重大冲突。
此前还有众所周知的加勒万河谷冲突。事实上,加勒万河谷的冲突只是中印边境常态下的冲突之一,之所以闻名,是因为中国公开了这次冲突的细节。
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及其后数十年的边境冲突,根本原因在于印度试图利用民族主义来增强国内团结。
印度这个概念本是英国划定,将多个土邦、王国和部落整合在一起。英国撤退时,印度内部仍然存在许多分裂力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尼赫鲁希望通过一场军事胜利来建立自己的威望,用民族主义解决国内分歧。
尼赫鲁
进入21世纪,印度内部依旧分裂,莫迪政府同样需要依赖民粹主义来维持稳定。
与印度紧邻的强大中国,自然成为激发印度民粹情绪的理想对象。
印度内部并非一心一意
无论是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还是之后的边境冲突,核心问题都在于印度缺乏有效的追责机制,高层层面频繁甩锅。
正如我们提到的2020年8月的事件,莫迪和印度国防部长让纳拉瓦内上将「自行判断」,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卸责任。
莫迪
一旦中印冲突爆发,莫迪可以指责是纳拉瓦内自作主张导致双方交火。
如果中国首先行动,击溃印度防线,那么莫迪同样可以将「战败」的责任推给纳拉瓦内,称其指挥失误。
需要注意的是,当前的印度政府与军方并非同心同德。
像中国这样「党指挥枪」的情况在全球范围内相对罕见,更多的是文官与军方的内斗。
莫迪与军方
这导致印度政府借助「外部威胁」中国来激发民粹情绪,增强国内凝聚力,但实际上并不希望与中国开战。
然而,印度军方对此看法不一。
当责#图文新星计划#任明确可能落在政府头上时,印度军方并不排斥首先开火,即便他们清楚无法取胜。
理解这一点后,不难看出印度对中印边境争议的复杂性。
中印边境
至于纳拉瓦内没有下令开火的核心原因,是因为印度政府将决策责任推给了他,要他承担全部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