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军情

同样承受伤亡,为何二战后期苏军老兵越打越多,德日老兵越打越少

2024-07-29军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人类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冲突里,轴心国跟盟军的争斗到了最激烈的时候。在这场大家齐心抗击暴政的战争中,苏联红军还有德、日两国的军队都有很多伤亡。但是,随着战争不断推进,有个让人搞不明白的问题出现了:为啥到了二战后期,苏联的老兵好像越来越多,可德国和日本的老兵却慢慢变少了?

这背后藏着的秘密不只是战术和战略有所不同,还涉及到国家体制、社会动员的能力以及人民对战争的参与感等好多方面。

一、德日这两个国家的人口以及兵力的大致情况

二战那会,世界的格局被两股强大的轴心国力量把控着,德国跟日本在这场全球范围的冲突里充当了关键角色。不过呢,就算它们的军事扩张给好多国家带来了从来没有过的威胁,可德国和日本在人力方面的动员存在局限性,这对它们的战争成果有着很深很远的影响。

日本,这东亚的岛国,二战那会总人口大概有 7000 万,在当时的亚洲国家里,这个数挺多的。可这 7000 万人里,只有大概 1500 万男性到了服役的年纪,而这里面能直接派到前线打仗的也就大约 700 万人。这个数说明,日本人口虽说不少,但能在军事动员上用的范围却比较有限。这种有限不光影响了日本打仗时的战略安排,也限制了它在多个战场打仗的本事。

同样,在欧洲大陆的那一头,德国也碰到了差不多的难题。虽说德国本土人口是 6600 万,可要是把整个欧洲的德意志人口都算上,这数字就涨到了大概 8000 万。这 8000 万人里,到了服兵役年龄的男性大概有 1700 万,能真正被派到前线打仗的人数则在 900 万到 1000 万左右。德国在整个欧洲进行的人口动员,体现出它在战争初期能快速扩张的一个缘由,不过,同样的,到了服兵役年龄男性的数量也变成了德国军事力量扩张的一个制约因素。

二、在 1943 年之前的德国和日本的军力

1943 年的时候,就算经历了长期战争的消耗,德国跟日本的军事力量还是很强,战斗力杠杠的。德国服役的士兵大概有 900 万,日本的军队规模将近 500 万。这阵子,两国在好多战场上都有让人瞩目的军事成果,从欧洲到太平洋,轴心国的军队在战略方面表现得灵活又高效,执行力特强。

德国在东线跟苏联红军作战时,其军事策略特别显眼。就算面对苏联很强的军事压力,德军靠着精心弄的作战计划和灵活改变战术,成功地防守住还反击了,让苏联的进攻老是碰钉子。德军的机械化部队,有坦克和飞机帮忙,能很快地插进苏军防线,搞突袭和包围的战术,就算人数少处于下风,也能在战场上拿下关键的胜利。

同时呢,日本军队在太平洋跟东南亚的战场上,获得了一连串重要的胜利。日军靠着他们特有的那种快速机动的战术,还有严密的指挥控制,顺利占领了好多重要的战略地方。在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的航空母舰跟海军力量,在战争刚开始的时候,给了美国和它的盟国狠狠的打击,日本海军的精英飞行员在空战里表现出了特别高的技艺和很大的勇气。

不过,德国跟日本在军事上取得成功可不是没付出啥代价。战争一直打下去,这两国的人力和物资供应都开始变得紧张啦。就说德国在苏联的战线上吧,虽说取得了一些胜利,可苏联红军抵抗得越来越坚决,德军进攻的速度慢慢慢下来了,战线也有拉长的情况,这给德国的后勤补给和兵力调动带来了特别大的压力。

日本这边,在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很快就扩大了控制的区域,可随着美国跟盟军在太平洋展开反攻,日本在海外的据点逐渐有了被削弱的危险。尤其是美军的「岛跳战术」,把日本在太平洋的战略防御线给破坏掉了,一些重要的补给线和通信线也被切断,这就让日军在某些战场上持续作战的能力受到了影响。

三、1944 年之后的转折点

到了 1944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局势出现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德国和日本这俩轴心国,碰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军事难题。这一年意味着盟军在好多战线上开始占据了决定性的有利地位,可德国和日本的军队却慢慢被打压和困住了。

德国军队在东线老是被苏联红军接连打击,特别是碰上了苏联历史上有名的「十次打击」里的好几回重要进攻。这些进攻可不只是在前线往前推那么简单,主要是靠精心安排的围歼战术来干掉德军的有效作战力量。苏联红军深入到德军后方、把德军围起来、切断德军的供应线路,接着集中兵力来一通消灭性的打击。这么一通操作下来,德国军队损失惨重,据估计,差不多 200 万德军野战军的主力在苏军的围歼战里被消灭掉了,这对德国打仗来说绝对是毁灭性的一击。

苏联红军的围歼战术不光把大量德军兵力给消灭了,还长期破坏了德军的士气与战斗力。德军的指挥架构受到冲击,好多经验丰富的指挥官和士兵在战斗里死了,这对想要稳住防线、重新组织进攻的德军来讲,是特别沉重的打击。因为前线部队一直有损失,德国只能动用本来就很紧张的人力储备去补充军队,可这些新补充的队伍常常缺少足够训练和战斗经验,没法有效地补上前线的空当。

同时呢,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遭遇了很严峻的挑战。美军弄的「蛙跳战术」把日本在太平洋的军事据点给大大削弱了。美军挑着日本那些关键的岛屿打,不碰设防严实的岛屿,这既省了宝贵的军事资源,又让日本的防御线碎成一块一块的。美军每占一个岛,很快就建空军基地,给下一轮进攻帮忙。这么一来,日本在太平洋的防御系统慢慢垮了,好多重要的战略点也控制不住了。

四、苏联在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

苏联在二战里的牺牲,肯定是所有参战国家当中最重的。它遭受的损失,不只是数字看上去很凄惨,还深深影响了它的人民和国家。在 1941 年到 1945 年的卫国战争那段时间,苏联红军的兵力一直都在 600 万以上,这数字的背后是苏联人民的重大牺牲和不停努力。

在整个战争阶段,苏联总共动员了将近 4000 万人,这数量差不多是其战前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呢。在这场从来没有过的全民战争里,差不多每个苏联家庭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和战争沾上边儿了,不管男女,不论老少,都通过各种办法为战争的胜利出了力。苏联的军事和民用工业在战时也全面地做出了调整与转变,从而满足前线对武器、弹药、食品还有其他物资的大量需求。

苏联在战争中的伤亡数量简直吓人,一共 2900 多万人呢。这当中,有 900 多万红军士兵在前线丢了性命,好多都是在保卫国家、抗击法西斯侵略者的英勇奋战里牺牲的。这样的损失数量,其他任何参战的国家想都不敢想。这不但体现了苏联军队在战斗时的英勇和顽强,也表明了苏联人民在战争中遭受的巨大痛苦和做出的巨大牺牲。

苏联的卫国战争可不单单是军事方面的较量,更是一场深入的社会动员以及人民战争。苏联 和共产党借助广泛的宣传与教育,点燃了人民的爱国之火,让大家都渴望胜利。从最东边到西边的战场,从北极的寒冷区域到南方的温暖平原,整个国家紧紧抱成一团,一块儿应对这场关乎生死的考验。

在战争最为艰难的当口,苏联人民表现出了特别高的牺牲精神,还有那绝不屈服、绝不放弃的战斗意志。就算是人力资源紧张到了极点,苏联依然能不停地给红军补充和增援人员,这种情况在战时的其他国家是很少见的。苏联的战争工业在特别困难的状况下还实现了像奇迹一样的增长,给前线提供了充足的武器装备和补给。

五、从人力资源角度看战争

苏联能在二战中保有并动员起大规模的军队力量,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独有的社会制度以及全民动员的策略。苏联的政治体制能让国家迅速、有效地调配资源和人力,碰上法西斯的威胁,这种调配能力达到了顶点。从战争刚开始时的紧急征兵,到后来的全民抗战,苏联的社会制度给它在极端状况下维持作战行动提供了根基。

在苏联红军解放的各个地区,紧接着都开展了新的征兵行动。这不光是要填补前线兵力的损耗,也是为了强化对新解放区域的把控,还能迅速把这些区域归入苏联的战时经济与社会体系当中。这种做法成功地把解放区的人力变成了苏联红军的战斗力量,同时还增进了人民对苏联解放军的支持与信任。

苏军在战争的时候展现出了特别让人难以相信的机动性与灵活性,这很大程度是因为其「边打边补」的战略。从伏尔加河到波兰,苏联红军一路解放那些被占领的地方,一边征兵一边补给,保证了军队的数量和质量一直处在相对占优的状况。这种战略的推行,让苏军在跟德军的对抗里慢慢掌握了主动,特别是在战争的后期,德军已经没什么力气的时候,苏军的这个策略就显得尤其重要。

苏联的这种动员形式可不单单是征兵。到了战时,苏联展开了全方位的经济动员与社会动员,所有资源全都投入到战争里了。像农业、工业、科技以及文化等各个方面,全都被纳入了战争体系,为的是保证前线的苏军能有充足的物资供应和后勤保障。这种全民参战的模式,大大增强了苏联抵御外来侵略的本事。

【二战时日本「学徒动员」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