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战争」理论
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俄国又陷入了持续多年的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之中。在这一时期,苏俄海军损失了超过800艘作战舰艇和运输船。其中以黑海舰队的损失最为严重,大多数舰艇或被迫自沉,或在白军和干涉军撤离时被凿沉和虏走,太平洋舰队的舰艇和基础设施在日军入侵远东时也遭到了破坏性的损毁。相比于另外几支舰队,波罗的海舰队的物质损失相对较少,但绝大多数舰艇需要接受修理和改装,舰队的燃、滑油料、备件和大部分供应物资也严重短缺。
同属「甘古特」级战列舰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和「塞瓦斯托波尔」号,沙俄海军的任何一艘战舰对红海军而言都是一笔不可量化的宝贵财富。照片摄于喀琅施塔得,1921年
到1921年,苏俄海军总吨位还有35万吨,但实际能投入作战的只有8.2万吨,俄罗斯帝国的余晖已经被燃烧殆尽。苏联红军统帅、著名军事理论家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伏龙芝后来在评价这一时期工农红海军的状况时这样写道:「在革命总进程和国内战争的意外情形下,落在海军身上的打击是特别沉重的……我们损失了海军装备的大部分和精华的部分,失去了大量有经验有知识的指挥员,还丢失了一系列的海军基地……这一切表明,我国的海军已经不存在了。」
红军统帅、著名军事理论家伏龙芝(1885~1925)
待国内局势基本稳定后,恢复海军战力的任务被迅速提到议程上来。1921年3月,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苏维埃俄国人民委员会主席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和全俄苏维埃第九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重建海军的决议:「根据苏维埃共和国的总体形势和物质基础,应采取措施重建和巩固红海军。」
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同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加盟国共同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也即苏联。于1918年成立的工农红海军(РККФ)也顺利成章地成为了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正规海上武装力量,简称红海军。然而,当时苏联国内的经济现状和生产能力限制了恢复海军战斗力的可能性。因此在上世纪20年代赋予工农红海军的主要任务是动员海军的水面舰艇、潜艇、航空兵和岸防力量等各种兵力与陆军部队协同作战,共同保卫近海区域。
在综合考虑了严峻的海防形势和饱受内战摧残的国内经济及工业形势后,红海军将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造舰重心放在了潜艇上。水面舰艇方面,在致力于修复在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期间受损以及续建十月革命后停工的原沙俄海军舰艇的同时,将鱼雷艇、猎潜艇、警戒舰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另外在航空领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已崭露头角的飞机也引起了海军领导层的重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沙俄海军就已经将航空兵投入战斗。图为表现「巴扬」号装甲巡洋舰与海军航空兵飞机协同的艺术画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和改进,潜艇已经完全能够胜任破坏敌方海上交通线的任务,还可以与鱼雷快艇和海军航空兵配合在近岸水域共同抗击装备重炮的敌军战列舰和巡洋舰编队。按照当时的作战想定,这三种兵力的协同作战将按这样一种模式展开:由潜艇率先对敌方编队发动预先突袭,然后由编入鱼雷艇的轻型水面舰艇兵力、飞机和雷炮阵地实施主要突击,追击败退之敌或掩护己方兵力撤退。这种在沿岸水域内以舰队防御战作为目标、以小型舰队的兵力协同陆军保卫海疆使之不受敌人海军兵力侵犯的防御构想在苏联海军学术界被称作「小型战争」理论。
红海军的鱼雷艇群
利用有限兵力在不脱离己方基地的范围内对敌人的主要目标实施集中突击是「小型战争」理论的核心思想,而在捍卫海疆的防御任务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飞机(空)、潜艇(潜)和快艇(快)。因为这些轻型兵力兵器结构简单、造价低、建造时间短,便于快速形成战斗力并投入战斗任务之中。几十年后,东方某大国海军的「空潜快」海军建设思路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自苏联成立一直到1932年这十年内,苏联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可谓是空前之宽松。随着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分裂,使得原本直接与俄罗斯接壤的多个陆上强国分裂成数个国家,形成了充足的缓冲区。在海上,美英法意日列强国家签订了【华盛顿条约】以限制海军军备,这便是著名的「海军假日」。1929年西方国家经济大萧条更是让苏联从中得到了莫大的好处,加速了其建设工业基础、恢复海军实力的步伐。此外,日本从中国和西伯利亚的撤军也使得苏联人在领土不受侵略方面有了新的保障。因此对苏联工农红海军而言,它充其量只能算「空潜快」的缔造者,而真正将这一海军作战体系发扬光大的则是解放初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
「海军假日」(1922~1936)时期,各海军强国纷纷削减或取消其主力舰建造计划。图为英国皇家海军建成的「纳尔逊」号战列舰
「空潜快」
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在江苏泰州宣布成立了华东军区海军,这便是东海舰队的前身。与创立之初就拥有数艘尚属先进的战列舰与巡洋舰等主力舰的苏联工农红海军相比,此时的人民海军的实力更为弱小,主要武器装备来自国民党海军起义、投诚、俘获和遗弃的各种舰船,不但性能十分落后,在人员培训、兵员素质和后勤保障上也完全不能满足操作和日常使用要求。
起义的原国民党海军「重庆」舰
从1949年到1955年这一时期,新中国海军的主要使命是配合陆军作战行动,保护其滨海侧翼,以及配合陆军肃清盘踞大陆沿海岛屿的国民党军队,这与苏联工农红海军当时的任务几乎完全相同。创建后的中国海军虽然在较短的时间内得以发展壮大,但由于国防工业基础较差,且受国家经济和工业发展水平的限制,与当时世界海军强国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在国防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国家决定寻求外援,出资购买了多艘苏联成品驱逐舰和潜艇,同时加紧技术相对简单的轻型舰艇的半成品装配和建造工作,以求在短时间内打造出一支能够保卫主要江河出海口和沿海重要地区的近海海军。
人民海军从苏联引进的「太原」号驱逐舰,该舰是新中国海军早期四艘主力舰:鞍山、抚顺、长春、太原(被称为「四大金刚」)中的一员
可与苏联所遇到的情况恰恰相反,新中国的海防形势在其成立后的数十年里一直十分严峻。逃窜到台湾的蒋介石反动集团仰仗着美国赠予的二手退役舰艇和日本赔偿舰艇,不断袭扰中国沿海,或向大陆派遣间谍和破坏分子,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国家安全。在这一背景下,人民海军选择借鉴苏联「老大哥」的经验依托海岸防御体系和现有技术兵器,奉行「近海防御战略」。
1953年2月,毛主席视察「洛阳」舰等海军舰艇
毛主席题词:「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
1954年5、6月间,彭德怀副主席在视察山东沿海的设防情况以后,谈到海军建设问题时说:「海军建设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实现毛主席指示的方针问题。在建设的步骤上,我们应当发展鱼雷快艇、潜水艇、快速炮艇、布雷艇、扫雷艇、驱潜艇。建设一支数量多、吨位小,适合于战略防御、战术进攻的海军。然后在各种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再发展较大吨位的各种战舰。」在这年年底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上,粟裕同志在讲话中更是明确提出:「海军建设应以鱼雷快艇、潜艇和水鱼雷轰炸机为重点。」
1956年后,随着中苏两国多项海军协定(【六四协定】、【十十五协定】、【八三协定】和【二四协定】)的签署和落实,人民海军的实力得到快速扩充,得以在漫长的海岸线上部署更多的兵力。因此在1956年后的人民海军兵力和装备结构中,将近岸轻型战斗舰艇、潜艇和岸基作战飞机(即「空潜快」)列为主要发展对象。与此同时,人民海军根据中央军委确立的总的战略方针的要求和海军以轻型兵力为主的实际情况,主要保障在岛岸对海警戒雷达的作用范围和岸基航空兵飞机作战半径内的近岸水域开展一定的制海权斗争,并制定了「以分散的海上游击战与有利条件下集中打击歼灭战相结合」、「海上破袭战与沿海抗登陆战相结合」的海军作战方针。
根据【六四协定】从苏联引进生产的613型柴电潜艇(国内称为6603型潜艇),图为在上海江南造船厂建造的一艘该型潜艇
经过数年的建设之后,人民海军已有能力同当时在兵力和装备上都占据优势的国民党海军部队展开了作战。凭借鱼雷艇等轻型舰艇兵力灵活机动的特性和海军人员坚定的战斗意志,击沉、击伤敌方多艘舰艇,保卫了我国领海和领土主权,狠狠打击了蒋介石反动集团嚣张的气焰。譬如1954年人民海军鱼雷艇击沉国民党「太平」舰,1965年进行的「八六海战」更是彻底粉碎了国民党海军的海战袭扰行动,击沉敌大小型猎潜舰各一艘(「剑门」舰、「章江」舰)。后来于1974年对入侵我西沙群岛的越南海军进行的西沙海战中,由扫雷舰、猎潜艇打赢敌方的结果也体现了中国海军空、潜、快近海防御体系逐步完善的过程。
西沙海战参战双方军力对比,可见人民海军一方多是小型舰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