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军情

1979年对越反击战,明明粟裕呼声最高,为何邓公却不让粟裕指挥?

2024-10-23军情

军事上常常说:一将无谋,累死千军;一帅无谋,挫丧万师。

将帅作为战争中的指挥者,其个人才能和临场决策极大地影响了战事的走向,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千万人冤死。

所以,选帅是一场战争的重中之重。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场对外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上,关于将领的选择上就出现了分歧。

起初,战功赫赫、军事才能过人的粟裕,是众望所归的将领。

但不知为何,中央最后派出了许世友、杨得志,指挥对越战争。

粟裕为何呼声最高?而中央最终又为何换帅领导这场战争呢?

对越自卫反击战

1975年,越南战争结束,北越政府占领了南越首都,击碎了南越政府和美国联军。

统一了国家,又在战争中收缴了大量的美军先进武器,越南政府志得意满,骄傲地认为: 自己国家虽然地盘小,但打赢了美国,那也是步入强国之列了,便愈加不把周围国家放在眼里。

看到北越政权获得胜利,苏联也十分惊喜。

在之前,苏联虽然 给北越提供了军事援助,但并不认为他们能战胜南越和美国联军。

如此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在东南亚建立,如果运转得当,将对苏联在东南亚的影响力有很大的提高。

苏联当即向越南抛出了橄榄枝。

此时的越南虽然有点自大,但可不会认为自己能比肩苏联。

而且,越南刚打完战争,经济上也是百废待兴,需要苏联的援助。

两国一拍即合,敲定了方案:苏联给予援助,而相应的,越南允许苏联驻扎军队。

看到越南如此听话,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也是十分高兴,痛快地给越南批了大量的物资援助。

与此同时,勃列日涅夫又想到了另一个,他眼中「不听话」的国家——中国。

苏联追求的是在世界各地建立霸权,而要追求远东的霸权,自然绕不开中国。

但中国追求的是国家独立自主,两国的愿望有了矛盾,五十年代末,中苏关系越来越糟。

如果只是这样,苏联也不会采取什么实际行动。

勃列日涅夫

虽然中国不听自己的话,但毕竟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阵容和资本主义阵营对抗的背景下,苏联在大是大非上还是分得清的。

然而,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联美抗苏,让苏联感到了危机感。

苏联认为,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却与资本主义国家媾和,中国已经背叛了自己的阶级立场了。

既然如此,那苏联就必须要给中国一些教训,让中国明白背叛社会主义阵营的下场。

但是,中国也不是好捏的柿子,在中苏边境布下重兵防备苏联。

而且,中国现在又与美国建立了良好关系,苏联亲自动手的风险太大。

思来想去,勃列日涅夫就想到了越南。

此时的越南,早已被战争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自己无所不能。

而越南领导人黎笋,选择性遗忘了越战期间中国支援越南的恩情,也看中国很不爽。

不爽的原因是,几乎所有南海海域都是中国的领土,限制了越南东部沿海港口的经济发展。

黎笋认为,如果能通过打仗逼迫中国割让一部分南海领土,对越南的发展有很大的裨益。

自己也必将在越南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黎笋

于是,在两国合作下,战争的阴云再度笼罩了中国。

经过讨论,越南决定内外双管齐下,同时给中国施压。

在越南内部,有着大量的华侨,他们祖上从中国迁到越南,积蓄了大量的财富。

越南政府将他们全部驱逐,并没收了全部财产。

据苏联外交部统计,被驱逐的华侨超过150万人,没收的财富更是多到无法计数。

在对外,越南派出小规模部队,在中越边境制造混乱,屠杀中国边境平民,占领中国领土。

越南的行为已经严重威胁了中国的边境安全,中国决定出兵,反攻越南,史称「对越自卫反击战」。

起初,从政界到军方再到民间,粟裕担任指挥官的呼声最高。

但不知为何,中央最后派出了许世友、杨得志指挥对越战争。

如果只是看结果,对越自卫反击战取得的辉煌的战果,中国不仅收复了失地,还直接打进了越南国内,歼灭越军近六万人,彻底打疼了越南。

但如果仔细思考,这场战役解放军的损失,却也远超中国的想象。

解放军和民兵共牺牲近七千人,伤一万五千人。

在七十年代,中国的军事力量远超建国之初,却打出了远低于朝鲜战争的敌我战损比,实在是令许多人大跌眼镜。

更不要说,朝鲜战争面对的还是「陆战王者」美军,越南军队远不及美军分毫。

虽然原因有很多,例如民兵训练不充分、回击越南仓促、不熟悉越南地形等问题。

但作为指挥官,许世友、杨得志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许多人的心中不禁打上了了问号:邓公为何不用粟裕作为指挥官,而是选择许世友、杨得志?

如果不选择粟裕,为什么不用开国十大元帅之一呢?

挑选指挥官之谜

1979年,虽然有一些开国将领已经去世,但剩下的人也是人才济济。

开国十大元帅中的刘伯承、徐向前、聂荣臻和叶剑英,开国十大将的粟裕、黄克诚、谭政、肖劲光都健在。

虽然许世友、杨得志在过去屡立战功,但与这几位比起来,还是小巫见大巫了。

而名将如此之多,为何粟裕呼声最高呢?

刘伯承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主动辞去了军队中的职务。

他说道: 「我老了,在军队中也只能是拖累,还是把机会留给年轻人吧。」

刘伯承

休养了几年后,他转而帮助国家建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人才。

当中央找到刘伯承,刘伯承只是苦笑道: 「我倒是想去,但总有比我更合适的人,还是把机会留给其他同志吧!」

由于长时间脱离一线部队,刘伯承对现代化的武器和部队知之甚少。

而且,当时刘伯承已经87岁高龄,显然不能担任指挥官。

而叶剑英元帅也早已转而从政已久,也不能担此大任。

聂荣臻可以说是十大元帅年纪最大的几位之一。

聂荣臻

1979年,聂荣臻已经80岁高龄,反应能力远不如当年。

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需要指挥官快速做出决策,年迈的聂荣臻显然不满足这一条件。

徐向前元帅倒是身体状况良好,也一直在军方,徐帅大局观有余而细节不足,适合坐镇中央统筹战争全局,不适合一线作战。

而黄克诚、谭政、肖劲光英勇有余而谋略不足,适合冲锋陷阵而不适合指挥。

如此看来,粟裕显然是更好的选择。

粟裕的战争决策可谓是妙到毫颠,解放战争中领导苏中战役,七战七捷,把多于己方三倍的国军耍的团团转。

有人说,如果不是粟裕加入共产党较晚,资历较浅,抗战深入敌后,战绩不被人关注,否则十大元帅中必有粟裕。

而粟裕也是时常关注国内和国际军事发展动向,对最新的武器可以说是了如指掌,领导军队作战绝对如臂使指。

而粟裕也没有转而从政,虽然一直担任军事委员等职位,但也都是挂名的闲职,并不用粟裕费心,也就是说,粟裕的时间十分充裕。

有着如此之多的优势,党中央为何没有任命粟裕为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指挥官呢?

事实上,并不是党中央没有考虑粟裕,反而是第一时间就想到了粟裕。

党中央也派人专程前往询问了粟裕的意见,并明确表示希望粟裕指挥对越自卫反击战。

可粟裕拒绝了党中央的邀请,并说自己也有苦衷,苦衷究竟是什么呢?

粟裕的苦衷

粟裕的苦衷是,虽然自己年纪比较小,也有军事才干,但身体状况一直是开国将帅里最差的那个。

自南昌起义之后,粟裕就一直在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打仗。

红军长征将主力转向陕北,而粟裕则为了牵制敌人,保留南方的革命火种,一直在南方的深山老林与国军打游击。

这意味着粟裕不仅要与凶恶的敌人作斗争,还要与恶劣的环境、物资的短缺作斗争。

在化整为零的游击战中,是不存在「后方」的概念的,即使作为指挥官,粟裕也要亲上战场一线。

既然亲上一线,受伤总是在所难免,在百余次大小规模战争中,粟裕光是重伤就有数十次。

最惊险的一次,粟裕在率领部队撤退时,碰到了一股国军部队。

粟裕反应不及,右腿中了一枪,粟裕赶紧举枪将射击他的人杀死。

但那人临死前扔了一个手榴弹,在粟裕身旁炸开。

子弹和许多手榴弹的碎片扎进了粟裕腿里,粟裕甚至都来不及惨叫,就晕了过去。

游击队成员赶紧把粟裕带到医疗队里,但医疗队缺乏医疗药品,虽然将许多碎片取出,但粟裕也落下了呼吸不畅,右腿跛脚的病根。

而头部的三处弹片,更是没有发现,直到粟裕去世,遗体火化时才被人发现。

抗战国共合作,但粟裕的处境并没有多少好转。

他率领新四军在南方与日军作战,依旧游走在深山老林里,只是敌人发生了变化。

这么多年的艰难战争,让粟裕的身体到了十分糟糕的境地。

新中国成立之后,粟裕身体状况差到需要医疗人员随行,才能出门工作的地步。

他苦笑道: 「我领兵打仗这么多年,生平第一次要依靠别人照顾了,哎,岁月不饶人啊!」

在朝鲜战争前夕,中央也有意向让粟裕领兵,但因为身体原因,也是被粟裕拒绝了。

他说道: 「我个人是很想再去打仗的,但我的身体状况冒然领兵,只会害了志愿军。」

无奈之下,中央也转而用彭德怀为指挥官。

而到了70年代,粟裕旧疾不去,又添新疾。

在1975年的一次身体检查中,粟裕确诊的心脏病。

医生建议他一天不能工作超过三个小时,否则就有心脏骤停的风险。

这就更断绝了粟裕重返一线的可能性。

到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前夕,粟裕已经预感到自己身体撑不了多久了,甚至让家人安排好了自己的后事。

但由于粟裕平日为人低调,70年代后更是极少与人见面,只有少数老友才知道他的身体状况。

正因为鲜为人知,所以在中央准备发动对越自卫反击战,粟裕的呼声会这么高。

既然粟裕不行,再往下排也就到了许世友、杨得志两人。

这也是为何中央,任命他们两人为指挥官的原因。

「自古名将如美人,不许人间现白头!」

生老病死,即使是战功显赫的将士,也难逃英雄迟暮的结局。

直到如今,也依旧很多人讨论:如果粟裕领导对越自卫反击战,结局是否会不一样呢?

但客观原因却是粟裕无法再领导军队,也就没有了所谓的如果。

而许世友、杨得志两位将军,也已经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