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军情

这个上将敢打大将不敢打的陆海空立体仗

2024-10-29军情

解放一江山岛战斗,是我军唯一的陆海军立体战.打此仗的决策过程一波三折,就是到临出发时上级还来电阻止,但张爱萍上将不为所动,极力争取,终于打成了,也打胜了.

张爱萍上将的儿子在一书中记载了张上将对此战曲折的决策回忆:

登陆部队陆军第 60 师参谋长王坤说:张爱萍总指挥对我说,「你先去,到达头门山之后,迅速沟通联络,一旦中央军委最后批准部队行动,我向你发出‘东风’两个字。明白?」我说:「明白!首长。这是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不对,是万事俱备,不要东风!"首气纠正说.....

周瑜火攻曹操船队,要得是强劲的东风。但登陆部队期待的是风平浪静的大海

1 月 17 日晨曦,父亲和参谋长王德率前指陆海空几名参谋,从宁波出发。他们将经奉化、临海到海门,再从海门渡海抵头门山前沿指挥所。一路上,他而时地将手伸出窗外,试试风力的大小。"风,怎么还不停啊? "

上午 10 时,车进入临海公路段。正前方,横着一排军人,这是在搞什么名堂?一名军官上前敬礼:报告首长,军区来电话,请您立即到军分区接通和上级的联系.那时我军的通信还是相当落后的。军区电话到时,父亲正在从基本指挥所瘑设在前沿的前进指挥所转进途中。军区只好通知沿途各单位,见到前指车辆立即拦截下来..

华东军区转来总参谋部的紧急通知:「立即停止作战行动。」

昨天晚上,也就是 1月16 日夜,总参谋长粟裕批示:「作即办复:不要太过于紧迫,总之充分准备,完全有绝对把握攻占才行。因此我们意见时间仍可推迟。望你们再行检查.粟裕 16 /11月17日."

也就是今天,总参谋部正式批复:

「爱萍、王德二同志并华东军区:1月16 日电悉。我们认为1月18日攻击一江山为时过早,必须继续充分准备,在气象良好的条件下,确有把握才能发起攻击。可推迟至 2 、3月份。」

据当时在场的参谋人员回忆,首长脸色阴沉,说了句:「莫名其妙!" ,他和王德嘀咭了下,听不清在说什么,只是直板着个脸,然后说:「给我要陈赓!"

父亲同陈赓是老相识。 19 35 年9月,一方面军长征到达哈达铺后,改为甘陕支队,父亲任2 纵13大队(原 3 军团所属红 13 团)政治委员,陈赓任大队长。父亲很喜欢陈赓的豁达和顽皮,俩人配合得很好。父亲说行军过程中,女同志要小便,就披件雨衣,蹲在那,陈赓过去就要撩人家的这块遮羞布,吓得女同志们哇哇乱叫,追着他打,他可高兴了。但邓大姐(邓颖超)、蔡大姐(蔡畅)在,他就不敢了,装得可老实了。后来他们为打马步芳的骑兵还发生过争执,但事后都不计较。父亲这时找陈赓,因为他现在是主管作战的副总参谋长。

父亲说:「听我的声音,陈赓就哈哈大笑,我就知道你这个家伙会给我打电话!我可不想笑,我说,不能接受!我讲三条,一是,部队已经全部进入待机地域,气可鼓而不可泄,即使撤出来,整个作战企图和我们设计的这套打法都将暴露无遗,使敌人警觉,给今后重新组织将造成极大的困难;二是,新的义务兵役法刚刚颁布,参战老兵,大多经过入朝作战、解放战争,又经过长时间的三军协同作战训练,兵员素质很高,如推迟,都复员回家,以后重新训练新兵,不知要花多大力气;三是,18日气象预报天气良好,当面敌情无变化,战区无美机、美舰干扰,从种种迹象来看,敌人尚未发觉我作战意图。天时、地利、人和,失之而不再来」「陈赓在电话里问我,那你有绝对把握吗?"

我说"绝对二字怎么讲? " 父亲曾和我多次说过,在他的一生中,从来不用绝对二字.即使后来在主持国防工业期间,多次组织两弹一星的发射,不可预见的因素太多了,何况我们每一次发射都要和政治联系起来。但他从来不用绝对这两个字,对上不用,对下也不用,也不要求和赞成别人用。对上使用这个字,是不负责任的。要求部下给你打这个包票,也是不敢承担责任的表现。他说,我们是唯物主义者,相信任何事情都有他的偶然性,绝对两字不是一个指挥员应该使用的字眼。即使别人对你拍着胸脯说绝对,你也不要信他。关键在于检查他是不是把一切该做的都认真地、尽力地去做了。自己做出了判断,自己定下了决心,当然,自己就要承担责任,这就是一个人的作风和风格。有了百分之九十的把握,就应该下决心。一旦出现了超出我们主观以外的因索,也就是现在习惯说的,不可抗之力,那只有承认失败、承担失败,而且是坦然的、不诿过地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既然是级领导,就不要只当传声筒.

「陈赓说,他向粟总长报告。」

「我说,你要知道,明天我就要开始行动了! "

在场的当事者王德是这样叙述这件事的:

「据粟裕总长身边的参谋张剑同志回忆:张爱萍司令员与陈赓副总长在电话中交谈了很久,开始陈赓副总长试图说服张按总参电报指示精神,暂缓执行对一江山的作战行动。张司令则坚持建议于18日发起进攻,并反复阐明利弊,请求陈赓副总长代向粟裕总长转报我‘浙东前指’建议执行 16 日原计划的理由。」

「张爱萍将军终于说服了陈赓副总长。陈还问他:‘你有绝对把握吗? ’张答:‘把握肯定有,只要美军不介入但,'绝对'两字不好说」 .

就在等待总参回话的时候,参谋方宗岳将华东军区某领导的命令抄件递上来:「把部队撤回,停止攻击一江山岛作战计划。"

这位领导是 1 9 54 年上半年到任的,那时大陈作战计划的先期实施实际上已经开始。方宗岳回忆:首长看了一眼,手一挥,说了两个字「出发!"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就在其他人都主张大打时,父亲力排众议,坚持初战只打把握更大的一江山,军委肯定了这个方案。但在行动的关头,怎么上面反而倒都认为这是一场没有把握的仗呢?从总参谋部表态的暖昧上,看得出,他们对这仗是持有怀疑的。难道真的做错了什么吗?

我找到的只是当年父亲在开战前两个星期给军委的一份报告军委和军区:

根据对一江山作战准备情形看,其兵种器材之多,工作之复杂费时,陆海空军部队既无现成经验(连毎一艘船的装载,均需多次研究试验),以及缺乏现成的登陆器材等等,都说明不是如像我们现在这样的个临时性的只指挥作战的机构所能担负的.

此次,并非是一切都由原部队准备好,我们仅做临时战斗准备。而是连调查征集并修装舰船、运送物资、扩建机场、舰船基地、作战训练等等全部准备工作,都要由我们来完成。今年及以后,解放东南沿海诸岛任务更加繁重,其准备工作和作战指挥,需由专门的领导组织才行。如照现状下去,不仅对作战工作有影响,对军区全盘工作亦有影响.

我建议(略)

本知无不言态度,仅供参考。张爱萍 1 月 4 日于甬

字里行间,看得出父亲的怨气和无奈。是啊,前指,只是个作战指挥机构,陆海空军的装备、战场保障、后方和各项勤务保障,应该是战区的任务。如果战区不能很好地配合,反而掣肘,再加上个人恩怨,那事情就难办了。但父亲的信只能就体制质疑,除此,他还能说什么呢?

时任20军副军长、登陆指挥所司令员黄朝天在他晚年的回忆文章中说,当时,也是军区领导命他撤回部队,他没有服从。他说登陆部队归前指指挥。他是他的老首长,也许因此得罪了。但他认为自己没有错,作为一名军人,能参加这样一次战斗,他终身为此骄傲.

父亲应该感到欣慰了。一个团队,一个同仇敌汽的团队,一个团结在他周围的、对他无比信赖的团队,是赢得胜利最重要的因素。即使失去了这次机会,那么他们下次,或者是再下次,他们一定成功!

总参谋部为什么会对这次作战行动再提出质疑,张震在他的回忆录中已有所披露,还是华东军区自己内部不同意见所致。回顾历史,排除人为因素,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借鉴。和平时期,在局部战争中,面对现代化的诸军兵种的协同和保障,面对错综复杂的战场建设和准备,由战区派出前指显然是不妥的。既然是由战区负责保障,前指一定是由统帅部派出,级别高于战区,才可能做到保障服从作战的需要,而不是掣肘。这也可以算是对我军在研究未来作战的指挥体制时的一个参考吧。

陈赓迅速向总参谋长粟裕汇报。粟裕遂要陈赓速报彭德怀。此时的彭德怀正在中南海参加政治局会议,在得到报告的同时,即打断会议,向毛泽东报告前方指挥员的判断和决心。毛泽东没有马上表态,当即征询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的意见,然后对彭德怀说:授权你来下这个决心吧!

总参的否定意见是经报彭德环同意的,可见彭老总对打这一仗也有所犹豫。但是,他当即表态「相信前线指挥员」,他说:我们都是打过仗的,按爱萍的意见办,战斗照原计划进行!

作战处长石一宸回忆:我立即以最快的速度报告了张总指挥。当时,许世友副司令员正在作战室,他听说军委已批准了,大声说:「坚决支持张参谋长的意见,不要再干扰张参谋长的行动。"他的话很简单,但很有力,表达了他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