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军情

长津湖战役中,为何89师冻伤最少?老战士后来回忆称:师长有远见

2024-05-12军情
长津湖战役中,为何89师冻伤最少?老战士后来回忆称:师长有远见

「冰雪啊!我绝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的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这是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第9兵团,第20军第59师第177团2营6连战士宋阿毛,留下的临终绝笔。

战役打响后的第二天,宋阿毛所在的部队,奉命截击死鹰岭上的美军陆战1师。

在零下40度的冰天雪地里,6连的125名官兵全部冻死在了阵地上。

长津湖战役中,如6连这样成建制冻死的连队,还有60师180团2连、27军81师242团5连,他们有一个伟大的名字:志愿军冰雕连。

为了完成任务,衣着单薄的志愿军官兵,即使冻死,都一直保持着战斗队形。

长津湖之战,严寒是仅次于美军的第二大敌人。

第9兵团共冻伤28954人,冻死4000余人,减员过于严重,以至于没能参加第三次战役。20军第89师,是整个兵团中,冻伤冻死人数最少的部队。

多年后,老战士回忆起这场永生难忘的战役,含泪感慨:多亏师长有远见!

冰雪的魔窟,老英雄记忆中的长津湖

时年90岁的志愿军老战士刘石安,对半个多世纪前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我记得,那是1950年冬的朝鲜半岛长津湖畔,到处是白雪皑皑,人走在雪里,只能露出上半身。气温更是出奇的冷,竟然有零下40度。」

美军的一支搜索队,在冰天雪地里缓慢前进,带队的指挥官突然喊了一声:「停!」

全队立刻保持高度警戒,美军指挥官拿出望远镜,只见前方一排排的志愿军士兵,趴在雪窝里,端着枪,举着手榴弹。

指挥官立刻下令,全体隐蔽。可过了好大一会儿,依然没有动静。

几个胆子大的美军,悄悄摸到前面,发现了令他们终身难忘的一幕:上百名志愿军战士,呈战斗姿势,被冻成了冰雕。

他们神情警惕,枪口朝着可能有敌军出没的方向。

美军尝试着把志愿军的步枪拿走,可步枪早已与志愿军的手冻在了一起,于是掰断了他们的手指。

这悍不畏死的情景,纵使美军,也肃然起敬。他们整齐列队,不由得朝「冰雕连」敬了个军礼。

这支「冰雕连」,正是第9兵团第20军2营6连。

兵团司令宋时轮,在给毛主席的电报中写道:「战斗打响后,该连无一人站起,到打扫战场时发现,全连干部、战士呈战斗队形全部冻死在阵地上,细查尸体无任何伤痕与血迹。」

美军的队伍继续往前走,第二个「冰雕连」出现了。不过,他们是会动的「冰人」。

这群美军走到一座山头,突然杀声震天,无数志愿军从雪地里奋勇而起,径直向他们冲来。

冰雪挂满了志愿军官兵的整个身体,因为气温太冷,长期保持一个姿势不动,很多人的腿,都已经冻烂了。

一条腿的就跳着往上冲,没有腿的,爬着也要跟美军抗争到底。

第9兵团的官兵们,在长津湖埋伏了整整6天6夜,啃着冻得像石头一样的土豆,趴在零下40摄氏度的雪地里一动不动,一直不敢合眼。

没人敢睡,因为一旦睡着了,第二天就再也叫不醒了。

刘石安老战士红着眼说:「冷到什么程度呀,讲了你们都不敢信!一些战士的耳朵,被冻得邦邦硬,一碰整个就掉了,一点都没知觉。」

在整个长津湖战役期间,冻伤、冻死的志愿军,比在战斗中负伤、牺牲的还要多。

「最可爱的人」,为何会因寒冷大量阵亡?

长津湖战役,第9兵团因寒冷造成重大减员,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天气使然。

据【抗美援朝战争史】记载,1950年10月下旬,长津湖地区开始降雪,气温急剧下降。

到 11 月下旬,气温已下降到零下27 摄氏度左右,到处是白雪覆地,加之山高路窄,道路冰封,作战环境极为恶劣。

实际上,入夜后当地当时气温在零下 30 摄氏度左右,最低到零下 43摄氏度。长津湖地区,遭遇了50年不遇的极寒。

军情就是命令,兵团来不及准备。

第9兵团北上时,全体官兵穿的军装,都是按照华东地区御寒标准做的棉衣。

宋时轮也考虑过朝鲜与华东的气候差异,途径北京时,还特地跟四野的萧华请教过保暖问题。

按照计划,第9兵团应该在沈阳、梅河口作短暂停留,以补给东北标准的御寒衣物。

不过,战场形势变化很快,第9兵团不得不改变原计划,根据实际需要,提前从辑安、临江入朝。

抗寒物资,本来已经到了沈阳、梅河口。如果再转运到辑安、临江,需要一定的时间。

为解燃眉之急,东北军区副司令员贺晋年在11月5日,紧急动员军区机关干部和直属队,捐出641件棉大衣送给先期抵达的第9兵团20军。

三天后,贺晋年又从准备发放给第13兵团的35090件棉大衣转交给第9兵团,后又紧急协 调财政部,调来了10万件新旧棉大衣,各地也纷纷运来棉大衣应急。

据统计,到11月底,第9兵团签收的新旧棉大衣总计226661件。

第9兵团的人数为15万,20多万件棉大衣完全足够发放。

不过,这226661件棉大衣是截至11月底的后勤交接数量。

而20军、27军、26军已分别于11月7日、12日、19日跨过鸭绿江,向长津湖疾进。

所以,有很多队伍是来不及换装棉大衣的。

而且,棉大衣根本不足以应对零下40度的严寒,必须有绒衣、厚棉衣、厚棉裤、厚手套、乌拉草鞋、皮帽棉帽,从头到脚全副武装起来才可以。

此外,东北军区发放到第9兵团的棉大衣,战士们也因为需要轻装前进,而将其放在了留守处。

20军60师在徒涉鸭绿江前,就把全师的大衣、背包都留在了辑安。

结果出动第1天,仅1个团就冻伤了700余人。

3000条毛毯,如何分给上万官兵?

隶属于第20军的第89师,是长津湖战役期间,整个第9兵团中,冻伤、冻死人数最少的部队。

说起来,要归功于师长余光茂。

长津湖战役打响前,宋时轮给89师的任务是封锁阻击柳潭里美军向南的道路,掩护59师肃清美军补给线上的部队,并对柳潭里实施牵制进攻。

当宋时轮察觉我军侧翼暴露,而韩军第26联队已进至社仓里,转而命令89师主力迅速前往社仓里阻击韩军,掩护兵团主力在柳潭里、下碣隅里、新兴里一线的战斗。

1950年11月28日拂晓,余光茂带着89师抵达指定位置:社仓里。

此时,社仓里的主力已不再是韩军,而是美3师7团,并用坦克装甲车辆结合地堡,构成环形防御圈。

夜里10点,余光茂下达了攻击命令。

266团2营4连,以最快速度占领了社仓里东北的高地。

2营6连迅速从山头左翼杀下去,沿着又陡又滑的雪坡前进。

冲在最前面的,是6连1排副排长魏玉德和他带领的2班1个突击组。

美军地堡群发现后,集中火力向突击组猛攻。

魏玉德他们面对的情况非常险峻:狭窄的山路,嶙峋的峭壁。

他们没有退路,只能舍生忘死的往前冲,拔掉美军碉堡群。

突击组战士接二连三地抱着炸药包往前冲,以3人牺牲的代价炸毁了2个敌地堡。

此时,第2突击组还没上来。

魏玉德发现炸毁2个敌地堡后,美军防御火力配系出现了缺口,便抱起几包炸药,利用美军火力的死角接近,又先后炸毁了2个地堡。

当第2小组上来时,敌军只剩下3个地堡。

魏玉德建议第2小组,先仔细观察敌人的火力死角,从敌军的观察盲区和射击死角,接近地堡,再将其炸毁。

2组按照魏玉德的经验,投入战斗,果然在很短时间内就连续爆破得手。

就这样,路上的7个地堡都被炸毁,守卫地堡群的20多个美军也被炸死。

魏玉德率领第2突击组,连跑带跑,不到半个小时,冲下了这段600多米的山坡到达了社仓里的街上。

师长余光茂,率领大部队,与魏玉德里应外合,拿下了社仓里,把美军第7团赶了出去。

在美军仓库,第89师缴获了大量的物资装备,除武器弹药外,还有3000条毛毯。

全师的官兵,人数超过了1万,大家都在遭受严寒侵袭,这3000条毛毯,显然不能解决燃眉之急。

如何分配?成了摆在余光茂眼前的难题。

他灵机一动,跟政委王直商量,能不能把这些毛毯剪碎,制成帽子、手套,再把边角料填进衣服和鞋子里,起到御寒保暖的效果。

余光茂这种「化整为零」的办法,让王直很是赞许,当即点头同意。

正因如此,第89师才幸运的没有出现大范围的冻伤减员。

多年后,89师的老人回忆起此事,不禁感叹:幸亏余光茂师长有远见。

中国军队的这种勇敢战斗精神和坚韧性,到底来源于什么?

这绝对不是单纯的强制和命令,是因为每个军人,都有保家卫国的信仰。

而信仰,能战胜一切。区区严寒,区区「联合国军」,何足挂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