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军情

俄乌冲突「实战」提醒日本,除了歼20,中国别的战机F15J都不怕?

2025-01-20军情

一些外部势力总爱「唱衰」中国空军,总觉得中国的实力不足。

之前,美国媒体又掀起了一轮新「舆论攻势」。

他们把矛头指向中国空军的战力,理由居然是俄乌战争中俄罗斯苏式战机的表现。

他们还搬出日本的F-15J战机,与中国现役战机做起了「对比」。

在他们的逻辑中,中国早年进口苏式战机改造,因此水平和俄罗斯相差无几,除了歼-20这款五代机外,其他战机都逊于日本F-15J。

俄乌冲突「实战」提醒日本,除了歼20,中国别的战机F15J都不怕?

除了歼20都不怕?

2023年,美国军事媒体【1945】刊发文章,直指俄乌冲突中「侧卫系战机」表现不佳,认为这些昔日强者已显疲态。

文章进一步提醒日本,称F-15J战机在性能上占据压倒性优势,甚至断言:除了中国的歼-20,其余战机皆不足为惧,东亚天空俨然是F-15J的「独角戏」。

事实果真如此吗?

中国的军事力量崛起并非偶然,而是过去二十余年全面创新、持续投入的结果。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引进苏联米格-19、米格-21战机的生产线,自主研发出歼-6、歼-7,到上世纪90年代引进苏-27、苏-30等机型,中国武器装备的确经历过从苏联汲取经验的阶段。

这段历史,西方媒体长年渲染不休,以至于许多欧美国家对中国武器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偏见。

这种刻板印象让部分西方舆论得出一个「逻辑严密」的推断:既然俄罗斯的武器在俄乌战场表现低迷,那么作为「仿品」的中国武器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

由此,他们进一步得出结论,中国战机在性能上难以抗衡日本F-15J。

这一结论或许适用于上世纪末的中国军工,但在本世纪,尤其是近20年,中国的军工技术已然实现了质的飞跃。

从歼-10到歼-20,从红旗系列防空系统到东风系列导弹,中国的军事装备不仅走出了模仿的窠臼,甚至在多个领域实现了自主创新,远超俄制装备。

现代中国战机,即便外观与部分俄式机型相似,但核心技术、电子设备、雷达系统等关键领域早已脱胎换骨,与俄罗斯武器不可同日而语。

如今的歼-16战斗机,是中国空军新一代的多面手,其设计融合了先进科技与实战需求。

其核心在于高度综合化的第四代航空电子系统,使其具备了极为强大的战场适应能力和作战效能。

歼-16配备了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和新型光电雷达,为其赋予了卓越的对空、对地探测能力。

相较于装备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歼-10C,歼-16因机头直径更大,可容纳口径更大、阵元更多的雷达。

这意味着其雷达拥有更高功率、更远探测距离,以及更强的目标跟踪能力。

在现代化战场上,这一技术优势足以先敌一步,掌控空域局势。

歼-16搭载了威胁分析与电子对抗装置,能够进行自动威胁分析和智能化电子战操作。

这不仅提升了战机的自保能力,更增强了复杂电磁环境下的作战灵活性。

此外,第三代光电瞄准系统赋予歼-16极高的目标识别与打击精度。高分辨率成像、自动跟踪、红外搜索、激光指示与测距等功能的融合,使其在远距离外依然能精准锁定目标,为复杂作战任务提供了可靠保障。

歼-16配备了先进战术数据链,能够与歼-20隐身战机实现保密通信和协同作战。

这种技术上的无缝衔接,为多机种协同提供了坚实基础,形成了「隐身先锋与重型火力」相辅相成的作战模式。

歼-16的设计亮点之一,便是其惊人的武器挂载能力。

12个武器外挂点,以及针对重载外挂点的结构强化设计,使其载弹能力显著提升。

为了配合这一设计,歼-16还采用了强化双轮主起落架,从而保证了重载情况下的起降性能。

而且歼-16几乎兼容解放军现有的所有机载打击武器。

空战中,其可携带新型超远程空对空导弹,具备远距离拦射能力。

对地攻击时,可挂载航空火箭弹、普通航空炸弹,展现强大的对地打击能力。

海战中,其多种反舰导弹的挂载能力,让歼-16具备以空制海的显著优势。

在2021年的珠海航展上,歼-16D的首次亮相无疑成为全场焦点。

这款基于歼-16改进而来的电子战飞机,以全新面貌震撼登场,向外界展示了中国空军在电子战领域的战略布局。

歼-16D专为电子战任务量身打造,其核心使命是通过电子侦察、干扰和攻击,彻底瓦解敌方的空防体系。

无论是压制敌方雷达,干扰其电子制导系统,还是破坏无线电通信设备,歼-16D都能得心应手。

歼-16D配备了四个不同型号的电子战吊舱,能够灵活挂载国产反辐射导弹。

面对敌方电磁系统,它既可以「软杀伤」,通过电子压制削弱敌方探测和干扰能力,确保己方战机免受威胁;也能进行「硬摧毁」,直接对敌方雷达实施精准打击。

歼-16D的存在,为歼-20等隐身战机提供了可靠的电子掩护,确保它们能够安全深入敌后。

歼-16的打击半径和任务适应能力在解放军空军中名列前茅,堪称无可替代的「六边形战士」。

如今的歼-16,连俄罗斯人都对其强悍性能赞叹不已。

F-15J就是老弱病残

【1945】的文章中对日本F-15J战机的夸赞,看似言之凿凿,实则经不起推敲。

诚然,F-15J在冷战时期是一款极具威胁的机型,但时代发展至今,它早已不复当年荣光。

冷战期间,日本航空自卫队的主要目标是苏联。

日本列岛北部承担着第一道防线的任务,中部则作为后备增援力量,同时保护日本政治、经济的核心地带。

因而,这两个区域的防空力量极为强大,空中作战能力也随之提升。

苏联解体后,日本的战略重心逐渐转向西部和南部。

这是为了扩展日本在东亚地区的军事影响力。

一旦朝鲜半岛或台湾海峡爆发冲突,美国作为盟友的介入将成为默认前提,而日本则希望通过重新部署军力,确保其在局势中的主动性。

尽管日本战略重心有所转移,但其整体军事部署的变革尚未完成。

尤其在面对中国东南沿海及东南亚地区时,日本本土的大部分空军基地显得力有不逮。

为此,冲绳地区成为日本航空自卫队的前沿基地,其中那霸基地则是其核心。

那霸基地不仅是距离钓鱼岛最近的军事设施,也是日本空军力量向南投射的关键节点。

基地设施可容纳多达150架战机,目前驻扎着第83航空队下属的第204飞行队。

2009年,第204飞行队部署了F-15J/DJ战机,用以替换老旧的F-4战机。

F-15J的作战半径能够覆盖钓鱼岛,成为日本在该区域的核心力量。

无论部署如何调整,F-15J的技术老化已成事实。

上世纪70年代末,日本从美国购入了首批14架F-15战斗机,正式开启了其空军现代化的「和平之鹰」计划。

这一计划自1980年启动,由三菱重工引进麦道公司的F-15生产线,随后开始批量制造单座的F-15J战斗机和双座的F-15DJ教练机。

到1982年,这些战机陆续装备日本航空自卫队。

日本版的F-15J/DJ基本保留了美国F-15C/D的早期设计,核心系统几乎一致。

为了满足本国需求,日本自行更换了部分电子设备,如J/ALQ-8电子支援系统和XJ/APQ-1雷达预警接收机。

虽然这些改动看似「量身定制」,却无法掩盖其基础平台的年代局限。

美国空军是F-15系列战斗机的首批用户,其部分机型已服役超过30年,而日本的F-15J也未能摆脱这一「高龄化」困境。

虽然最初计划让F-15服役至2025年,但随着机体老化问题的逐渐显现,其安全性备受质疑。

2007年11月,一架美国空军的F-15战斗机在训练中突然解体坠毁,飞行员虽然成功逃生,但事故暴露出严重的结构隐患。

美军随即宣布部分非关键任务暂停飞行。

问题远比想象中严重。

当月5日晚间,停飞范围进一步扩大,美军所有676架F-15战机,包括在阿富汗执行任务的机队,均被下令停飞。

经过详尽检查,美国空军发现约180架F-15存在纵梁裂缝,这一缺陷可能迫使部分战机提前退役。

日本航空自卫队也在事故发生后全面停飞了F-15J/DJ战机,以排查潜在隐患。

时间进入2011年7月,中日钓鱼岛争端再度升温。

就在这一敏感时刻,日本航空自卫队第204飞行队的一架F-15J从那霸基地起飞,执行训练任务时坠入东海,距离基地约180千米处。

事故导致一名飞行员失踪,引发广泛关注。

随后,日本航空自卫队再次宣布在全国范围内暂停所有F-15J的飞行任务,进行全面安全检查。

对于现代战斗机而言,复杂的结构和精密的系统决定了它对可靠性的高度依赖。

任何一起看似偶然的事故,背后都可能预示着整个机型在设计或维护上的系统性问题。

日本航空自卫队的F-15J战斗机,近年来频繁出现故障,早已将其隐患暴露无遗。

仅在2009年一年间,F-15J就经历了三起重大事故。

一次是在海上飞行训练中引擎部件意外脱落。

另一次是在飞行表演中尾翼翼尖突然坠落。

此外,还有一次降落时主起落架发生故障,险些导致机毁人亡。

这类事故绝非孤立。

事实上,随着机体老化和长期高强度使用,日本手中的F-15J战机早已陷入「问题频发、难以修复」的尴尬境地。

当前日本F-15J的完备率仅能维持在30%左右,都算是神仙保佑。

而且与新一代战机相比,F-15J的设计理念早已过时,机体性能也难以适应现代空战的需求。

加之近年来频发的故障,其高昂的维护成本和低完备率让日本航空自卫队不堪重负。

尽管通过升级部分设备可以在短期内延缓退役,但面对周边国家新型战机的全面压制,F-15J的战略地位已无可挽回地走向边缘化。

单纯是自我安慰

F-15J/DJ作为日本航空自卫队的核心制空力量,长期在东亚局势中充当急先锋。

面对邻国动向的变化,它几乎是日本争夺周边海域制空权的唯一选择。

然而,这一「王牌战机」的负担远比外界想象的沉重,其背后是频繁出动与高强度任务下日渐不堪的机体状况。

按照日本航空自卫队的战备巡逻要求,第204飞行队每日安排4架F-15J在那霸基地值勤,全天候保持战备状态。

一旦有不明飞行器进入日本防空识别区,值班战机需在接到警报的5分钟内迅速升空,挂载AIM-9L或AAM-3型空空导弹,按照双机编队前往目标区域实施拦截。

到达目标附近后,当F-15J与目标距离缩短至600米以内,飞行员需首先通过目视观察确认目标的具体信息,包括国籍、机型以及是否挂载武器。

如果目标显示出敌对意图,日机将采取更为强硬的措施,包括雷达锁定和近距离威慑。

而若目标未表现出威胁,通常伴随飞行并利用无线电喊话,同时记录图像和视频,为后续行动提供证据。

自十多年前钓鱼岛主权问题升温以来,中国海监飞机巡逻钓鱼岛海域的频率显著增加。

这一变化直接导致日本航空自卫队的紧急出动次数飙升,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战机大部分都是来自那霸基地的F-15J。

当时F-15J几乎肩负起所有的拦截任务,第204飞行队因此成为日本航空自卫队中最繁忙的单位之一。

这种高频率的升空拦截,进一步加剧了F-15J的机体损耗。

常年的高强度任务犹如一包又一包沉重的稻草,不断压垮这款本已「年迈」的战斗机。

以当前的表现来看,F-15J已无法胜任维持「地区空中优势」的任务。

更何况,在面对中国空军装备的先进战机时,F-15J连对抗歼-16的能力都显得遥不可及。

不仅如此,即便是面对歼-10系列,F-15J的劣势也显而易见。

从航电系统到武器挂载,再到整体性能,F-15J无论如何升级,都已难以弥补代差。

中国空军近年来的迅猛发展,已让日本航空自卫队处于全面劣势。

从歼-20的隐身打击能力,到歼-16的多用途战斗力,再到歼-10系列的高效灵活,中国空军在东亚空域的实力几乎达到碾压级别。

而日本所谓的「靠F-15J确保制空权」,早已沦为不切实际的幻想。

毫无夸张地说,在现代空战领域,单靠一款老旧战机维系空防已是天方夜谭。

曾被寄予厚望的F-15J,如今只能勉强应对训练任务。

若真置身高烈度冲突,其薄弱的硬件与过时的理念根本无法支撑日本航空自卫队应对任何复杂局势。

参考资料:

疲惫不堪__日本第204飞行队的F-15J_马岩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