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军情

回顾:055大驱不造了,直接上马3万吨级全能舰?

2025-01-20军情

055型大型导弹驱逐舰,乃中国海军新时代之重器,更是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

055万吨大驱作为中国海军的「扛鼎之作」,仍被寄予厚望。

许多人预测,其建造数量将因航母编队扩展而猛增,成为继052D后又一「批量生产」的王牌驱逐舰。

但意料之外的是,这一系列或将面临调整,甚至建造计划被按下「暂停键」?

055大驱不造了,直接上马3万吨级全能舰?一旦量产,颠覆现代海战

055大驱有哪些优势?

055型大型导弹驱逐舰,以「巨舰大驱」之名傲立于中国海军阵列,其地位仅次于航母与战略核潜艇,是海军一级舰中的翘楚。

满载排水量超过12000吨,舰体雄壮威严。

宽阔甲板与富足舱室,使其宛若一座漂浮于大洋之上的作战堡垒。

4台高功率燃气轮机组成的全燃动力系统,推动它以超过30节的高速驰骋,续航能力更是前型驱逐舰的两倍,堪称「海上铁骑」。

这般优越的「身板」,赋予055型诸多强大的作战功能。

其指挥与通信能力堪称卓绝。

舰内设有宽敞的编队指挥所,数十名指挥员与参谋人员井然有序地运转,各类任务指令从这里如潮水般传达。

多信道通信系统覆盖海天,能够同时协调数艘水面舰艇、几十个空中目标乃至小型编队,确保任务执行无缝衔接。

055型的雷达系统更是亮点之一。

其装备的双型号相控阵雷达系统,不仅可完成舰空引导与火控任务,更具备远程防空预警与超视距侦察能力,所有目标均可精准探测、跟踪与定位。

更为可贵的是,这套雷达系统对隐形目标具有非凡的应对能力,足以威慑某些国家的先进战机。

在火力配置上,055型的112单元垂直发射系统堪称海军武库的巅峰之作。

发射筒直径达到850毫米,兼容多种导弹:从红旗-9系列中远程防空导弹,到鹰击-18反舰导弹,再到长剑系列攻陆巡航导弹,甚至包含正在研制中的高超音速导弹。

这样的火力配置,使其可对数百千米外的海上移动目标和千余千米外的陆地固定目标实施精确打击。

055型导弹驱逐舰,以其卓越的技术性能,被誉为新时代海上作战的「全能选手」。

不仅在防空、反潜、反导、电子战等领域独占鳌头,更以其作为编队核心的综合能力奠定了中国海军在国际舞台上的崭新地位。

这艘万吨大驱,装备了新型电子支援与干扰系统。

一旦锁定目标,便可迅速使用有源干扰站实施电子压制,配合多种无源干扰弹完成诱骗、拦阻。

在硬杀伤领域,1130型近防炮与红旗-10末端防空导弹联手构成最后一道防线,无论是高速来袭的反舰导弹还是低空突防的战机,都难以突破其防御网。

在反潜作战中,055型更展现出强大优势。

其艏部的大型球鼻艏声呐系统具备主被动搜索能力,可在复杂海洋环境中精准探测潜艇和鱼雷。

舰尾的拖曳线阵列声呐与主被动变深度声呐的组合,使其能够全方位监测敌方水下活动。

此外,舰载的两架中型反潜直升机、反潜鱼雷与水声对抗设备共同构成一套完善的反潜作战体系,加之全燃动力系统的高机动性,能在有效追击敌潜艇的同时确保自我保护。

作为「海上多面手」,055型既汲取了美欧巡洋舰和驱逐领舰的先进理念,也融入了苏俄导弹巡洋舰的强大火力用途。

它既可作为航空母舰战斗群的重要护航舰,承担防空和反潜重任,又可独立担任「巡航导弹打击群」或反潜编队旗舰,发挥指挥核心的作用。

在航母编队中,055型的防空指挥节点地位无可替代,可协调多个战斗群的防空作战任务,并通过空中管控、火力分配和电子战组织等环节确保编队安全。

然而,正当055型的实力被广泛认可之时,却有消息说其建造计划却可能遭遇调整甚至暂停。

是战略布局的改变?还是资源调配的需要?亦或是新型舰艇技术的迭代在即?

055大驱为何放缓?

在当今中国海军迅猛发展的黄金时代,即便052D驱逐舰仍在以「下饺子」的节奏批量服役,但055型驱逐舰却显得分外低调。

为何这艘被誉为「海上巨舰」的顶尖战舰,建造步伐放缓?

055型导弹驱逐舰,作为中国海军的「当家花旦」,在国际舞台上可与美国伯克级驱逐舰、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比肩。

其满载排水量超过1.2万吨,搭载先进雷达、强大火力和综合指挥系统,堪称一艘可以独当一面的「海上火箭军」。

与中国航母相辅相成,未来4艘航母仅需8艘055型护航即可完成高效编队。

然而,055型的定位绝不仅限于「航母护航」。

凭借近万公里的航程,这艘巨舰的未来注定活跃在第一岛链外,甚至是第二岛链的深蓝大洋。

作为航母打击群防空核心的同时,它还具备强大的远程打击能力,堪称一艘可移动的「导弹发射基地」。

但正因为如此,055型的建造数量受到战略需求的直接影响。

中国海军聚焦远海防卫,其航母与大型战舰数量并未追求与美国对标,而是强调「适度够用」的原则。

对比之下,美国海军在建造大型驱逐舰时曾遭遇过沉痛教训。

以朱姆沃尔特级为例,这艘号称「未来战舰」的隐身驱逐舰自亮相起便备受关注。

2015年12月7日,DDG-1000「朱姆沃尔特」号开始海试,凭借1.45万吨的满载排水量和超越传统驱逐舰的庞大船体,一度被誉为「撒手锏」。

但高昂的造价与技术不成熟的双重压力,最终让这个宏伟计划折戟沉沙。

原计划建造32艘,最终却锐减至3艘,而第3艘也因预算削减在建造至41%时被迫中止。

这一教训表明,过度追求单舰性能的同时忽略经济性与可行性,将对海军整体战斗力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055型驱逐舰的建造显然充分汲取了类似经验教训,平衡性能与数量,确保战斗力最大化。

如此一来,中国海军的舰队构建更加注重体系化,而非单纯追求「巨舰大炮」的数量扩张。

财力与战略的双重博弈,深刻影响了美国驱逐舰的发展轨迹。

面对技术升级、对手强大和预算紧缩的多重压力,美国海军需要打造一款既符合财政承受力、又能满足战略需求的驱逐舰,以维持其在全球海洋的主导地位。

经历了「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计划大幅削减的教训后,美国海军变得更加务实,下一代主力舰必须在成本、风险和性能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

「伯克」Ⅲ型驱逐舰的出现,正是这一战略调整的产物。

其背后折射出美国航母战斗群舰载机联队的新变化。

以F/A-18为主的舰载战斗机正在逐步退役,F-35C隐身战机将成为未来的主力。

这一过渡期并非一帆风顺。

每一种新型舰载机投入服役后,都会经历一段磨合调整期。

在此期间,整个舰载机联队的实战能力往往下降。

而与此同时,美国的主要对手却在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导致航母编队整体制空作战能力面临新的挑战。

在此背景下,「伯克」Ⅲ型被赋予了特殊使命。

其搭载的「标准」6防空导弹,具备超视距作战能力,还能够为整个航母战斗群提供关键的防空支持。

从这一角度看,「伯克」Ⅲ不仅是传统护航驱逐舰,更在分担舰载机联队制空任务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然而,「伯克」Ⅲ的技术升级也使其单舰成本水涨船高,已接近18亿美元。

这种价格标签对美国海军的财政状况形成了不小的压力,导致其建造数量屡次被削减。

与此同时,它还被赋予逐步取代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的位置,成为美国下一代主力水面舰艇。

这也凸显了美国海军在大型水面舰艇发展上的取舍:即便技术再先进,肆意扩张吨位和建造数量都将不可持续。

这一现实对比到中国海军的055型驱逐舰,也不难得出类似结论。

作为一款吨位和技术对标「伯克」Ⅲ的顶级驱逐舰,055型具备出色的远程防空、反潜和指挥能力。

然而,其高昂的研发与建造成本注定无法复制052D型短时间内批量生产的「下饺子」模式。

毕竟,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任何海军强国都无法在经济与战略的博弈中为所欲为。

055型的建造步伐,更注定会在平衡中稳步前行。

超级战舰指日可待?

关于055型大驱建造节奏放缓的原因,坊间议论纷纷。

有观点认为,这款万吨巨舰的造价确实不菲,而国家必须权衡有限资源的最佳投放,将部分资金转向其他海军装备的研发与建造。

因此,055的需求暂时被延缓。

也有军迷指出,055型的定位更接近巡洋舰,其特点是强调精锐而非数量堆积;相比之下,052D型驱逐舰则扮演着航母编队护卫舰的角色,既要具备强大作战能力,又需要以数量确保编队的整体防护能力。

这些看法不无道理,但中国在新概念舰艇技术领域实现了突破性进展的消息似乎带来了新线索。

回过头来看,或许正是这一点解释了055型建造节奏的调整。

也许,中国军工部门正在筹备一艘全新的「超级战舰」,甚至可能已进入秘密研发阶段。

或许下一代导弹驱逐舰的设计将以055型为蓝本,但并非简单复制,而是通过技术「演进」焕然一新。

其外观设计更趋隐身化,上层建筑与舰艇布局更加简洁流畅。

一体化综合射频桅杆成为标志性配置,舰体整体呈现出一种精干、锋利的战斗风格。

新舰的设计理念,与此前下水的新型综合试验舰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两者都力求在隐身性能上追求极致,并在干舷、甲板建筑以及舰艏分布等细节处体现了先进设计理念。

055级驱逐舰的吨位早已突破传统驱逐舰的界限。

而未来的「超级战舰」,如果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其设计必然令人遐想。

凭借更大的舰体尺寸和排水量,它或将搭载更大直径的垂直发射装置,为新型弹道导弹和动能拦截弹的舰载化提供可能,从而大幅提升中国海军的海基反导能力。

与此同时,动力系统的全面升级将为高能武器铺平道路——数字阵列雷达、电磁炮以及激光武器的部署,或将使其具备前所未有的探测精度和打击效能。

全电推进系统的引入,将不仅优化动力分配,还为新型武器装备提供稳定的电力支持。

这一「超级战舰」还将以无人化为核心特色,全面适应未来无人化作战的需求。

舰载无人机、无人艇和大型无人潜航器的配置,足以将其任务范围拓展至反潜、反舰、预警、巡逻以及侦察等多个领域。

可以说,这艘未来舰艇几乎囊括了当前和未来20年内已成熟或正在成熟的顶尖技术,真正将海战模式推向新的维度。

技术上的可能性并不代表建造此类战舰会毫无顾虑。

从中国当前的综合技术储备和造船能力来看,完成这样的设计并非难事。

但中国一贯秉持「小步快跑」的发展策略,而非盲目冒进。

过于激进的技术堆砌往往适得其反。

二战末期德国追求所谓「黑科技武器」的失败,美苏冷战期间大规模生产「冷战大杀器」却难以维持实战效果的困境,皆为前车之鉴。

中国的军事装备发展始终注重技术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在确保成熟技术的基础上逐步迭代,既能减少技术风险,又能在装备形成战斗力时迅速投入实际应用。

从整体目标分析,这种「超级战舰」的定位,与美军冷战末期提出的CGX巡洋舰计划颇为相似。

其设计思想无疑是在新技术框架内构建一艘集指挥、控制、防空、反导于一体的综合性战舰。

尽管技术进步为「超级战舰」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但真正将其推向海上,仍需要漫长的规划与准备。

舰体设计、动力系统升级、新型武器试验与装备融合,这些环节都充满挑战,稍有不慎便可能落入「超前却失效」的陷阱。

未来,这类战舰是否会在形态与技术上持续演进,最终成为某种「新海洋霸主」,仍是未知之数。

从当前态势看,这一答案或许要等到2035年,才能在新一轮技术与战略较量中初现端倪。

届时,我们可能会见证一场以隐身技术、电磁武器和智能化指挥为核心的新型海战形态,而这些变革的方向,也将决定未来海洋格局的走向。

参考资料:
中国航母的「带刀侍卫长」 ——055 型大型导弹驱逐舰

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