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全球军事强国对阵一个二流国家,结果还会有悬念吗?
按道理,军事力量本该处于压倒性优势,毫无悬念。然而,为什么会面临重重困难呢?这是因为一旦涉及政治,局势就变得复杂了。
今天我们以二战的开端——德国闪击波兰为例,聊一聊:作为全球顶尖的军事强国,德国在计划进攻波兰时,竟让希特勒焦虑到自言自语,不断摇摆,几乎陷入疯狂。
现实中的战争可不像游戏,武器再精良,操作再高超,也不意味着你能轻松掌控全局。一旦涉及政治,事情就会变得复杂得多……
在1939年8月的最后几天,尽管柏林的夏季酷热难耐,德国的精英们却感到异常的寒冷。
由于元首希特勒已决意入侵波兰,高层对此心知肚明,他们清楚这将带来怎样的后果——世界大战的爆发几乎不可避免!德国甚至有可能因此走向毁灭!
因此,当希特勒刚提出这个计划时,无论是身边的帝国二号人物戈林,还是最亲密的盟友意大利,几乎所有人都反对他,甚至德国陆军还考虑发动军事政变!
![](https://img.jasve.com/2024-9/d9c471bcad6284030408f1ca473d9438.webp)
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希特勒
你敢这样打吗?该怎么打?
他们会对德国的侵略行动采取干预措施吗?你瞧,德国吞并了奥地利,接着又占领了捷克,而英法对此却没有做出任何反应。希特勒最初也是这样认为的,因此在战争爆发前,他已做好了各种准备。
他先与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同时在媒体上大肆宣扬德波之间的仇恨情绪。事实上,他甚至已经下达了进攻的命令,计划在8月26日凌晨4点发起行动,比二战实际爆发时间早了5天。
希特勒的幻想十分美好,但现实却狠狠泼了他一盆冷水。
英法此时态度突然强硬起来,明确告知德国:只要你敢进犯波兰,我们就对付你。
![](https://img.jasve.com/2024-9/264c13840087271c4f0658f533c8821a.webp)
英法联军有可能通过西线对德国发动突袭,从而终结第二次世界大战。
因此,希特勒陷入了犹豫,而德国高层也纷纷强烈反对开战。
尽管他们制定了入侵波兰的计划,但他们真正担忧的却是英法和苏联等背后的各种操作。不了解政治就难以理解战争的全貌。
接下来,我来谈谈德波双方在政治上的反复博弈。
1939年8月24日,苏联与德国刚刚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这两大欧洲工业强国暗中策划着共同瓜分波兰。
然而,希特勒也考虑到秋季雨季即将到来,如果战事拖到秋天,波兰泥泞的土地可能会对进攻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他迫不及待地想立刻行动起来。
第二天他立即给墨索里尼打了电话,希望能争取到意大利的支持,然而墨索里尼一听便表示不满。
「你竟然敢和苏联勾结在一起?难道你忘了我们法西斯的‘国际使命’了吗?」
与此同时,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消息也传到了英国下议院,首相张伯伦随即果断表达了反对立场。
「我们英法的绥靖政策本意是想把祸水引向东方,挑起德国与苏联的冲突,结果你们竟然结盟了?我绝不认同!」
![](https://img.jasve.com/2024-9/38aae683d3d20c3db8a9e58331266558.webp)
希特勒原计划在中午时分发布进攻命令,决定在8月26日凌晨4点动手。然而,由于盟友和对手都持反对态度,这使得他感到犹豫不决,因此他暂时决定将命令的发布推迟了一个小时。
出乎意料的是,汉德逊虽然表面上态度和善,但言辞却相当强硬,他反复强调,英国绝不会放弃波兰。希特勒可是惯于恐吓的人物,岂会被一个小小的英国大使吓到?你有何资格威胁我?于是他当着英国大使的面,毫不犹豫地签署了进攻令!
在三点多下达命令后,消息很快传来,一好俩坏三个消息。
![](https://img.jasve.com/2024-9/14d5c2bf0ede69bfdd455e123a1761bd.webp)
坏消息接二连三地来了!
好消息是,20分钟后传来了墨索里尼的消息,他改口表示:
「全力以赴,毫无保留地支持!」
第一个坏消息是:英国直接在伦敦与波兰签署了互助条约。
明确表达了坚决支持波兰的立场,这无异于直接挑战【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希特勒因此陷入了犹豫,毕竟英国当时仍然是表面上的世界霸主。
一个小时后,坏消息传来了:
法国大使考伦德雷是一位军人,言辞非常直率,对希特勒毫不留情,毫无顾忌地发出警告:
"作为一名法国士兵,我郑重宣誓,若波兰遭受攻击,法国和波兰的军队必定会并肩作战,共同应对敌人!"
英法两国一致对波兰采取强硬支持态度,这使得希特勒愈加犹豫不决,几乎准备放弃。然而,得到英法援助的波兰变得更加强硬,甚至在这一时刻通过电视台公开宣称:
「拒绝与德国人进行任何形式的和平谈判!」
希特勒愤怒得几乎失去了理智,怒火熊熊燃烧。
他在一片咆哮声中把法国大使赶走了。你们两个一定会联手对吧?那好,我发誓要把法国和波兰一起打!
自从魔王希特勒上台以来,他何曾遭遇过如此羞辱?滔天的怒火再次将德国推向战争的边缘……
然而,仅仅几分钟后,意大利再次跳了出来,墨索里尼又一次改变了口风!
意大利表态不支持德国,希特勒立刻冷静了下来。
回到现实一想:这是意大利啊!他忧心重蹈一战的覆辙,彼时意大利临阵倒戈,给德国带来巨大灾难,这次绝不能让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
因此,元首再次让步,无奈地抱怨道:
「意大利的举动与1914年时如出一辙!」
于是,希特勒召来了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下令立即停止所有军事行动,优先进行谈判!
谁能说国际政治不是瞬息万变呢?墨索里尼再次来信,这回又改口说道:
打仗也不是不可以,但前提是德国必须提供600万吨煤、700万吨石油、200万吨钢材和足够的木材,意大利才愿意站到德国一边!
好家伙,700万吨石油你倒是说得轻巧!你这是来帮我打波兰,还是趁火打劫来了?
即便德国后来占领了法国,获取的石油也没那么多,但希特勒毕竟是个政治家,生意总是有谈判的余地。
这些资源可以慢慢交付,不用着急,但让我意大利出兵去牵制英法,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意大利的这一波反转让希特勒彻底感到失望,心力憔悴的他甚至在天黑之前就早早入睡了……
深夜,戈林又开始折腾了。
![](https://img.jasve.com/2024-9/d973534394a95e882115874f3987ae41.webp)
戈林带着瑞典富豪比尔格·达勒鲁斯走进希特勒的办公室,进行了一番徒劳无功的劝说。
关键在于达勒鲁斯无意间还刺激了希特勒,声称英法军队实力已有提升,完全能够应对德国。
在希特勒看来,这是否等同于在威胁自己呢?
威胁接连不断,恐吓接踵而至,你们真以为我好欺负?希特勒瞬间心态崩溃,青筋暴露,整个人彻底失控,变得疯狂。
胡子男神情疯狂,嘴里不停地重复着同样的话:
如果战争爆发,我就去造潜艇,造潜艇!
「我制造飞机,制造飞机,我必将击溃敌人!」
战争无法让我感到恐惧!即便未来没有黄油,
「我首先停止了吃黄油,停止,停止。」
元首的举动让戈林震惊得目瞪口呆,他连忙带着同伴匆匆逃离总理府。紧接着,希特勒下令所有武官立即前往柏林待命,海陆空三军进入半警戒状态,全国也开始严格执行战时粮食分配制度!这分明是开战在即的姿态!
眼见局势愈发紧迫,英国再也无法保持沉默。
它再次选择了妥协,主动提议与希特勒谈判。这与德国先前吞并奥地利和捷克的情形相似,英国再次被吓得退缩。法国总理达拉第也急忙赶来进行劝说。
![](https://img.jasve.com/2024-9/cc6ac9c850c98eb4f64993d5121a16ef.webp)
希特勒顺势同意谈判,毕竟,若能通过谈判实现目标,谁还愿意耗费弹药开战呢?
他下令取消了军事管制,并再次召见英国大使汉德逊。然而,这一次汉德逊有些分不清状况,途中喝了点香槟,结果在与小胡子交谈时,突然针锋相对起来!
当时,小胡子照例把责任推给了波兰,并且给他们扣上了帽子,指责道:
「波兰对德国人进行迫害,而英国却袖手旁观!」
英国大使出人意料地将这番话解读为人身攻击,随即对希特勒展开了激烈的反击,意指:
「是否开战并不重要,你希特勒想怎样都可以,我们绝不退缩,随时奉陪!」
这再次激怒了希特勒,导致双方不欢而散。愤怒的希特勒随即向波兰发出了「最后通牒」:
必须要求波兰代表在24小时内赶到进行谈判!
波兰背后有英法的支持,自然不会接受。英国大使一眼就看出德国是在故意挑衅,气冲冲地闯进帝国总理府,直指希特勒,愤怒地当面质问。
「如果你,希特勒,想要开战,那就放马过来吧!英国的决心不亚于你们德国,而且一定会坚持战斗得更久!」
希特勒虽然是政治家,但绝非愚蠢之辈。他发现一贯谨慎且绥靖的英国这次态度如此强硬,显然是认真了。因此,他决定撤回对波兰发出的「最后通牒」,并提出了谈判的要求:
看到小胡子态度骤然转好,英国作为绅士自然以礼相待,一边表示接受他的姿态,一边积极缓和双方的冲突。同时,英国要求波兰人停止进行舆论攻击,并禁止波兰广播电台再播出对德国的挑衅性言论。
最终,波兰态度过于强硬,不仅没有听从英国的建议,也拒绝了德国提出的谈判条件,甚至直接宣布全国总动员。
希特勒气得差点笑出声,命令三军暂时按兵不动,宣布将进攻推迟24小时,给波兰再多一点时间仔细考虑这些条件!
然而,就在最后的24小时内,又发生了新的情况。
德国的消息人士埃瓦尔德·克莱斯特首先秘密向英国透露,德国陆军正在策划一场政变,这让英国对是否信任希特勒产生了犹豫。
随后,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与英国大使发生激烈争执,几乎在总理府动起手来,这一幕彻底让德波和谈的事情再度化为泡影。
此时,各方态度都在不断变化。英国监控着德国的电话,判断战争并非必然,而希特勒则反过来监听英国大使的电话,认为英国尚未确定是否会爆发战争……
经过几天的威逼利诱与谈判,事情一拖再拖,直到八月底的最后一天。希特勒眼见政治目的仍未达成,终于下定决心发布进攻命令,选择动用军事手段!
表面上看是两国交战,实则背后牵涉着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这是一段历史事件,如今许多细节已经被披露,我们才得以事后评判,并从更高的角度进行分析。
当下的事情,既难以理解,又难以看清,而那些真正看清的人也不会直言点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