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军情

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妇女形象二战期间形塑妇女家庭中心的形象

2024-09-28军情

【二战期间形塑妇女「家庭中心」的形象】

二战爆发以后,好多青壮年男性都上战场打仗去了。一方面呢,妇女的「家庭天使」形象变成了激励前线男性士气的一种标志;当大批妇女投身到后方的后勤工作还有工厂工作的时候,社会又开始宣扬女性的「家庭中心」形象了,着重强调女性要坚强工作来维持家庭和社会的正常运转。

这显然也体现出妇女在战争中的贡献:1941年12月的【国民兵役法】规定,20到30岁的单身妇女要被征入伍;并且,已婚妇女也被大力倡导去参加工作。从1941年开始,妇女被征去做战争相关的工作,像机械师、工程师、军需工人、空袭警卫,还有公共汽车和消防车司机之类的。一开始,只征20到30岁的单身妇女,可到了1943年中期,差不多90%的单身妇女和80%的已婚妇女都在工厂、农田或者军队里工作了。

在两次大战中间的那段时间,收音机在大多数英国家庭里已经是必备的电器了,听广播也成了这类英国家庭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

收音机在英国家庭很受欢迎,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经济不景气,报纸销量一下子降了很多,价格还涨了,大部分人收入有限,不能长期稳定地买报纸,收音机就不一样了,它更稳定还便宜,所以大家就改听广播了。第二,广播是电子媒介,传播快,能马上听到消息,也不需要会读会写就能接收信息,听众获取信息更方便快捷。第三,广播是一种便宜的在家就能进行的娱乐方式,在战争和经济萧条的时候,它取代了户外活动和社交活动,成了社交和家庭娱乐的主要方式。

打仗的时候呢,战争一爆发,电视制作就停了,一直到1946年才又开始做。广播又方便又便宜,就成了打仗时老百姓普遍的娱乐方式。法国和卢森堡被德国占了,好多受欢迎的外国商业电台都不播了,所以在战争期间,英国广播公司的影响力变得更大了,在很多方面就成了「国家之声」。

广播节目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塑造妇女「家庭中心」的形象,推出不少节目来鼓励妇女勇敢应对残酷的战争。而且它成了一个有效的平台,能疏通家庭情感,鼓舞战争士气,稳定国民和前线战士的军心。这些节目肯定推动了妇女「家庭中心」形象的塑造,在强化妇女角色双重标准之际,也构建了职业妇女的公共形象,对战后妇女生活路线的选择产生了影响,使得越来越多的女性朝着独立自主的方向发展。

【巩固「家庭中心」形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把英国社会正常的家庭生活秩序给破坏了。好多青壮年都出国打仗去了,妇女只能留在国内操持家庭。因为劳动力不够,不少妇女被工厂招去干活。这样一来,社会对妇女的要求就有了双重标准:得勇敢面对战争给家庭生活造成的困难,还得为社会担起一定的责任。

一、广播节目里妇女角色的双重标准被强化了。

在妇女角色双重标准被强化这个问题上,广播节目做了两件事,一是大力宣传女性的贡献,二是鼓励女性积极就业。1939年11月,【广播时报】有一篇报道,特别认可了妇女在战时工业里的贡献,还说妇女的双手是文明的工具。从1941年起,英国开始招募妇女参军,让她们做后勤和文书工作,有超过64万的妇女在武装部队工作。

这时候就有相互矛盾的话语体系冒出来了。一方面呢,是鼓励妇女为战时的社会经历以及战争胜利出份力,鼓励她们去参军、就业;可另一方面呢,社会舆论又觉得家庭妇女出去工作,就把家庭的完整给破坏了,这会让在前线打仗的丈夫还有其他男性亲属担心、烦恼。并且,妇女在部队服役的时候,还不鼓励她们积极参战,因为舆论觉得这可能会让男兵的士气低落。

【今日家庭】(At Home Today)这个节目老是关注服役工作里的女性,促使女性适应征兵制度。【今日家庭】的台本表明,当时节目里给妇女详细讲了政府的就业政策,有给妇女的就业建议,还有关于妇女战时该起啥作用的观念宣传。节目里大家讨论了妇女经营农场、在工厂干活的事儿,还说要是她们现在在家呢,也许就该走出家门,为以后的战争出份力。

空袭期间,为稳定国内民众情绪,开始不断推出强化妇女家庭中心形象的节目。广播还开设了好些专门面向家庭妇女的指导节目,用来安慰她们,激励她们为战争出份力。像【在一起】(In It Together)这个栏目,就给英国妇女讲了其他参战国妇女的生活状况,像芬兰和法国的妇女在遭受轰炸时很镇定,说这是因为妇女们都待在家里互相照应的缘故。

在【今日家庭】节目里,女主持人讲了自己是怎么安置一个14口人的家庭的。这家里有8个小孩、3个租客、2条狗、1只猫和它生的小猫,还有隔壁邻居呢。她还说:「当妈的能给所有人准备好晚饭,帮忙洗衣服,还能让他们为第二天的工作做好准备。」这种说法和节目里鼓励妇女走出家门去工作、为战争出份力是相互矛盾的。另外,当时英国国内物资紧张,政府搞了战时供给制度。为了稳住社会上大家的情绪,广播电台就在面向家庭妇女的节目里提倡节约资源的想法,想要减轻物资短缺带来的压力。

「厨房前线」这个节目呢,除了周日,每天早上8:15到8:20都会播。这个节目的作用啊,就是在家的妇女去买东西之前给她们出出主意,教教她们咋买东西。食品部觉得看【厨房战线】的都是家庭主妇,而且食品部也参与做这个节目了。它会很积极地审所有的脚本,就比如说吧,它能在最后关头要求把一个食谱里的苹果换成李子。这种情况也反映出二战时候英国家庭妇女碰到的两难境地:又得出去工作,还得操持家里的事。

【广播节目突出妇女在战争家庭关系的中心形象】

广播电台制作广播剧、音乐、喜剧等节目,还报道战事,这是为了缓解家庭的困窘状况。这些节目一方面用安抚性的娱乐内容慰藉前线战士和后方家属,另一方面能提升士气。这样一来,处于战争困境中的家庭关系或许能重新连接起来,也让大家对战争胜利充满希望。

在强调家庭关系的时候,家庭妇女在传统家庭理想里是个重要角色。战争期间,家庭妇女就成了家庭的象征,构建起家庭妇女「家庭中心」的形象,这也让战争期间的家庭关系联系得更紧密了,鼓舞着民众继续战斗。广播节目有安抚的作用,可能会成为听众的情感依靠。有人说,这就像泰迪熊或者毯子能给与父母分开的孩子带来安全感一样。当时收听广播这个事,正好给那些和家人、朋友以及熟悉的生活和生活方式分开的听众提供了心理上的安全保障。

就像有一位受访者,在被【大众观察】的采访者问到是不是经常开收音机的时候解释的那样:很多家庭老是开着收音机,是因为收音机让人有安全感、能安心。「这么说吧,是‘国家的声音’带来的慰藉、那种熟悉感还有家庭生活让我们觉得安慰。」广告把收音机说成是可靠的家庭成员,还暗示买台收音机就是爱国的表现。打仗的时候,听收音机好像有时候是大家共有的一种行为。无线电广播着重体现国家和家庭、公共与家庭世界的联系。

受访者回忆,对于那些因停电不想出门的女性而言,听收音机意义非凡。有个妇女讲,她在家就听收音机和织毛衣,别的啥也没干,还说「我们老是织毛衣呢」。而且,在二战的宣传大战里,好多参战国都发觉,广播在战争宣传方面有别的媒介比不了的好处:声音传达的信息更直观,听众也更容易接受。

同时,广播具有即时性,战线后方的民众能借助广播更快捷、方便地知晓前线亲友的消息。1940年1月7日有个部队服务频道推出了,这个频道更加平民化、轻松,打算通过这个频道制作适合军人收听环境的节目,也就是娱乐性的白噪音。这个频道的节目多样,新闻谈话简短,吸引了听众和评论家。焦点访谈节目比家庭节目更受人喜爱,工薪阶层的女性尤其追捧它,因为这个节目是全天播放,而不只是白天播。

1942年的时候,16到20岁的听众里有90%都更爱听时政节目了。轻松又让人安心的节目,不光家庭需要,军队也觉得广播节目对军队生活变得越来越重要了。那些处在陌生环境、不安全或者受威胁状况里的人呢,收音机在那,还有它和家庭空间的联系,这既代表着家,又能给人熟悉、舒适和安慰的感觉。大家觉得广播能把因为战争在地理上分开的家庭成员联系到一块儿,对维持家庭关系和个人联系有帮助。

对于住在招待所里的人、疏散到陌生环境中的孩子和母亲,又或者军事基地里的人而言,熟悉的收音机声让他们所在之处更有家的感觉。从1940年6月起,广播节目每天播两次音乐节目,每次半小时,像「工作时听音乐」这样的节目。

当时报纸报道称:在伦敦东区有很多工厂,不管规模大小,广播全天都开着……工人们表示这样能让单调的生活好过点……让氛围活跃起来。有个小工厂主解释说:「战争时期没多少娱乐活动,大家都神经紧绷,得有点东西让大家放松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