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的大规模军事冲突已经持续了将近两年半的时间,在这期间,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甚至带有魔幻色彩的事件频频出现,并且越来越多。我们过去也探讨过不少这样的事件,例如一个无海军的国家却能使海军力量占优势的国家节节败退,直至不敢出海。另外,一个在空军上不占优势的国家却能随意对敌方深入地带进行空袭。这些异常现象的根源何在?我们也进行了一些分析。然而,虽然这些在海空军方面的战局多次翻转颇具戏剧性,但它们并非战略性的,也无法改变双方的整体实力对比。
然而自战争爆发以来,出现了两个极其特殊的现象,这直接影响了战略层面:首先,在战争初期的半年内,具有战略优势的一方曾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坦克装甲部队深入突击,仅用一周时间就逼近了基辅城郊,形成了东西两大战线的态势。但众所周知的是,由于遭遇的抵抗强度远超预期,且装甲部队推进过快,导致后勤支持跟不上,最终导致了一场严重的溃败。战局很快又回到了东部的阵地战。
总结这次坦克部队深入突击的成败,我们发现了一个关键问题:攻击方既没有充分利用敌方国内的现有铁路网络,也未对这些关键的铁路设施进行有效破坏,以阻止敌方组织大规模的撤退和从西部向东线战场输送补给。结果,攻击方几乎完全依赖重型卡车运输兵员、弹药和燃料,却被阻塞在不太发达的主要公路上,无法有效支持前线的坦克部队。如果改为通过大规模的铁路运输,或许基辅早已陷落。除此之外,基辅、敖德萨、利沃夫等几个大城市自战争开始后,夜间灯火依旧通明,夜生活依旧丰富多彩,看不出即将全国覆灭的迹象。
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几个:首先,攻击方至今没有获取到石墨炸弹,这种武器对电网才是真正致命的;常规炸弹对大型电网的破坏力极为有限。其次,战争爆发后,人口大量外流,工厂也大幅减少开工,电力需求下降到以往的40%,使得电力供应反而变得更加充足。第三,700个风力发电塔中只有12个被摧毁,其他的保持完好无损。单单风力发电就能满足全国20%以上的电力需求,从而显示出新能源的强大抗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