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6日,成飞的一架「新型战斗机」圆满完成了试飞,受到广泛关注。
许多人认为这款外形酷似银杏叶的「三角形」战机是中国的「六代机」,然而也有俄罗斯媒体指出,这架新飞机并非完全属于第六代战斗机的范畴,而更像苏-34那种前线战斗轰炸机。
俄罗斯媒体认为,成飞的这款战机被视为前线轰炸机并不令人意外,因为它与苏-34战机在两个方面颇为相似:一是机动性可能较为逊色,二是其似乎采用了并列双座的驾驶舱设计。
「成飞战机」是一种装备了三台发动机的飞机。这三台发动机为战机提供了强大的推力,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个问题,即应将发动机的进气口设计在哪里?
显而易见,成飞的设计方案是将左右两台发动机的进气道布置在战机机头的两侧,而中间那台发动机的进气道则设在战机的顶部。
换句话说,「成飞战机」很可能是一种采用背部进气道设计的战斗机。
战机采用的背部进气道设计,使其基本失去了高机动性。
由于战机采用了背部进气道的设计,当战机试图提升飞行高度时,气流很容易因机身而被阻挡,从而导致发动机进气量不足。
如果发动机进气不足,自然会导致推力不足,从而使战斗机的机动性下降。
因此,「成飞战机」在机动性方面可能存有「短板」,其机动性能有可能明显低于目前的歼-20战机。
从流传于网络的多种照片来看,「成飞战机」的并列双座驾驶舱设计使得两个飞行员是并排坐在一起,而不同于传统战机中两个飞行员一前一后的布局。
使用并排双座的驾驶舱设计,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飞行员的视野,进而影响他们的判断。
另外,双座并列驾驶舱的设计往往会使飞机的机头横截面增大,从而直接导致阻力上升,进而影响战机的机动性。
无论是机动性不足,还是选用并列双座驾驶舱的设计,让这款「成飞战机」看上去都像是一架「轰炸机」。
「成飞战机」是否就是歼轰机?那么,成飞的这款战机真的就是外界传言的「歼轰机」,或者说俄罗斯媒体所称的前线轰炸机吗?
从战斗机的演变趋势来看,可能性不大。
在当今空战中,歼轰战机的角色显得相当尴尬,因为多用途战机完全可以承担「前线轰炸任务」,这使得歼轰战机在功能上显得过于单一且价格昂贵,性价比不高。
目前,俄罗斯的苏-34前线轰炸机如果放在其他国家,极有可能会被淘汰。就像我国如今的歼-16战机投入使用后,一线部队也正在逐步用其替换现有的歼轰-7战机。
随着战斗机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多用途战机的载弹能力显著增强,「前线轰炸任务」已成为多用途战机能够轻松完成的任务。
换句话说,在如今的军事领域,「歼轰战机」这一概念早已被纳入多用途战机的范畴。
苏-34这类前线轰炸机具备的某些性能,重型多用途战机同样具备。此外,重型多用途战机在机动性方面更为出色,能够执行空战任务,其使用领域远比前线轰炸机更为广泛。
若俄罗斯的「前线轰炸部队」使用苏-35战机而不是苏-34战机,他们同样可以有效地完成前线轰炸的使命。
回到「成飞战机」这个话题。显而易见,成飞战机的载弹量远超歼-20,可能具备前线轰炸的能力,其功能与俄罗斯苏-34前线轰炸机相似。
「成飞战机」无疑也具备执行空战任务的能力。
由于「成飞战机」具备执行前线轰炸任务的能力,俄罗斯媒体将其视为类似于苏-34的前线轰炸机。基于这一点,中国的歼-16战机也应当被称为「歼轰-16」。与此同时,俄罗斯的苏-30和苏-35战机同样应被看作「前线轰炸机」。
「成飞战机」的设计理念是什么?既然「成飞战机」并非用于前线轰炸,那么它为何不强调更高的机动性,而选择并列双座驾驶舱的布局呢?
关于机动性,随着现代空战领域的纵深不断增加,战机的机动性发挥的作用逐渐减弱。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斗机通过航炮进行射击,双方相隔几百米,自然是机动性更强的一方占据优势。
然而,现如今随着远程空对空导弹的进步,其最大射程已经超过了200公里。
在200公里的距离范围内,战机的机动性其实已不再重要。
无论你的机动性多么出色,能超过导弹吗?六代机拼命追求机动性,唯一的目的就是与导弹进行「近身交战」。
不如加大力度研发射程更远的导弹,并配备探测范围更广的雷达。通过提升战机的作战距离,来争夺空战中的优势。
这就像枪械的出现使得武术从一种杀人技艺转变为一项表演艺术。
在冷兵器时期,武术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枪械的出现,其射程可达数百米,哪怕是精通降龙十八掌的郭靖,他也难以战胜装备自动步枪的普通士兵。
关于「成飞战机」的并列双座驾驶舱设计,在未来六代机对机动性的需求不高的情况下,这种设计所带来的各种缺点将不会显现。
并排的双座驾驶舱设计可能会影响飞行员的视线,但在空战范围达到200公里,甚至未来可能更远的情况下,飞行员的视力状态已经不再是关键因素。
毕竟,世界上没有人能够凭借自己的视力清晰地看到200公里外的物体,未来的飞行员「观察」敌机,主要依赖于战机上的雷达及各种态势感知设备。
并排的双座驾驶舱设计会使机头的横截面变大,这会对战机的机动性产生影响。不过,正如我们之前提到的,机动性对于成飞的这款「六代机」来说,可能并不是那么关键,当然我这里的「可能」是指一种不确定性。
相对而言,双座并排驾驶舱虽然牺牲了机动性和飞行员的视野,却带来了更高的空间利用效率、增进了飞行员间的协作与沟通能力,并使他们能够共享仪表盘等多种优势。
消息来源:
环球网报道:各国竞相研发第六代战斗机,外界对「中国第六代战斗机成功首飞」的传闻表示关注。
【2】直新闻·【成都天空出现疑似中国第四代战机,媒体与马斯克均感到震惊】
【3】观察者网·【中国新一代战机画面惊艳外媒:震撼!中国航空工业再创历史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