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临城下】可别信啊,跟苏军比起来,德军的督战队没准更狠呢。
电影【兵临城下】里,苏军督战队的残忍之举让观众印象深刻。他们射杀逃兵时毫不手软,看起来比敌军还恐怖。不过呢,历史的真实情况可比电影复杂多了。在二战的战火当中,苏德两军都要解决维持军纪、鼓舞士气的问题。那到底是哪一方真的设立了督战队并且大规模使用呢?苏联人真的像电影里演的那么残暴吗?德军在这方面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咱们把历史的面纱揭开,去探寻一下二战时两军对待逃兵的真实情况。你可能会吃惊地发觉,实际情况比电影还残酷,真相可能跟你想的完全不一样。到底谁的督战队更吓人?谁才是真正的「恶魔」呢?
但实际上,历史不是这样的。有参加过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老兵回忆说,他们亲身经历过那场战役,可从没见过电影里描述的那种特别残酷的督战队。老兵伊万·诺维科夫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就说过:&34;
实际上,苏军在二战的时候确实实施了一些很严厉的手段来维护军纪,不过这和电影里演的可差太多了。1941年7月的时候,斯大林签了那个有名的第270号命令,这个命令规定要惩罚逃兵还有他们的家属。但这个命令主要是为了整治那些主动投降的军官的,不是针对普通士兵的。
更有意思的是,电影里的「命令」在现实里是真有的,不过它原本的意思可不像电影里演的那么残忍。1942年7月28日,斯大林颁布了第227号命令,这个命令也被俗称为「」。这个命令最初是为了鼓舞士气,防止德军再往前推进。命令里确实说到要设立「」,但它的主要任务是阻止没组织的撤退,不是滥杀无辜。
苏军有位尼古拉·克雷洛夫将军,他参加过斯大林格勒战役,这位将军曾这样回忆道:
电影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场景,肯定是督战队在桥上拿机枪扫射正在撤退的苏军士兵了。这场景挺震撼的,可全是编出来的。历史学家弗拉基米尔·伊万诺夫在他写的【斯大林格勒:真相与谎言】里指出:&34;
那么,苏军是怎么处理逃兵问题的呢?实际上,苏联在战争时期设立了所谓的「惩戒营」。这些惩戒营主要是为了重新训练那些在战场上表现不好的士兵,而不是单纯地惩罚他们。一位曾在惩戒营服过役的老兵彼得·索科洛夫回忆说:「……」
电影【兵临城下】在艺术表现力方面没毛病,可它对历史的歪曲实在让人觉得可惜。就像著名历史学家安东·别洛夫说的那样:「
把【兵临城下】的误导面纱揭开之后,我们就会想问:苏联到底是怎么对待战场上的逃兵的呢?实际上,苏联真的设立了一套严厉却又不失人性的制度,那就是惩戒营。
惩戒营的设立能追溯到1942年夏天,那时候苏德战争打得正激烈,苏军在好多条战线都不断往后退。为了制止逃兵的情况,提升军队的战斗能力,苏联最高统帅部就打算设立惩戒营。这个决定不是随便做出的,是根据当时很严峻的战争形势还有军队内部的实际状况才定下来的。
阿列克谢·伊万诺夫是一位在惩戒营服过役的老兵,他回忆说:&34;
惩戒营的运作模式和普通军营相比,差别很明显。第一点,惩戒营的纪律更严。每天,士兵们都得进行高强度的体能训练以及军事技能培训。有个叫尼古拉·彼得罗夫的惩戒营指导员曾这么描述:「
其次,惩戒营的士兵往往会被派到最危险的战场上执行任务。这既是一种惩罚,也是给他们一个立功赎罪的机会。在知名的库尔斯克会战里,有一支突击队是由惩戒营士兵组成的,在关键时候,他们挡住了德军坦克群的进攻,为苏军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不过,和电影里演的不一样,惩戒营可不是个只能等死的地方。相反呢,惩戒营给犯了错的士兵提供了重新证明自己的机会。按照当时的规定,惩戒营的士兵要是在战斗里表现好,就能恢复军衔,回到原来的部队。
有个没多少人知道的故事,可能会把惩戒营的真实情况说得更清楚。1943年的时候,有个年轻士兵叫瓦西里·扎伊采夫,他在战斗里擅自离开岗位,就被送进惩戒营了。在惩戒营里,他不但经受了很严格的训练,还学会了狙击的本事。再后来呢,瓦西里在斯大林格勒战役里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变成苏联特别有名的狙击手之一了。
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苏联军队的特点。即便战争形势很严峻,苏联的领导层还是想在惩戒和激励当中找到平衡。就像一位在惩戒营当过军官的弗拉基米尔·索科洛夫说的那样:」
得说一下,苏联的惩戒营制度不是一直不变的。随着打仗的推进,这个制度也一直在调整。1944年的时候,苏军打仗顺利了,逃兵的情况就大大减少了,惩戒营的数量也跟着减少了。等到战争结束的时候,大部分惩戒营都被撤销了。
不过,惩戒营的存在也引起了一些争议。部分历史学家觉得,这种做法尽管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军纪,却也或许导致了不必要的伤亡。著名军事史学家安东·安东诺夫指出:&34;
总体来讲,苏联的惩戒营制度是一种复杂的历史现象。它既能反映战时的严峻状况,也能体现苏联军队处理内部事务的独特方法。这种做法虽说很严厉,可和【兵临城下】里所描绘的残酷情形差得很远。它不但给犯了错的士兵一个改过的机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军队的整体战斗力。
一说到二战时候的军纪问题,大家通常都会去看苏联。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德国军队在这方面可能更残忍。德军一向因为纪律严明而被大家知晓,可在这种表面上的严谨背后,却有着让人害怕得发冷的血腥真相。
德国军队里有个督战队,名字叫「Feldgendarmerie」。他们的任务呢,一方面是维持军纪,另一方面还得处决逃兵以及「胆小鬼」。这和苏联的惩戒营制度不一样,德军对逃兵那可严多了,基本上不会给逃兵什么改过的机会。
1941年10月,希特勒亲自下命令组建「飞行军事法庭」(Fliegende Standgerichte)。这些临时性质的军事法庭具备权力,能在战场上马上审判那些被视作「临阵脱逃」或者「有叛国行为」的士兵,然后将其处决。有个曾在东线作战的德军老兵汉斯·米勒这样回忆说:「
德军的督战队不光对普通士兵下手,连高级军官也躲不过去。1944年7月20日希特勒遇刺之后,德军内部的肃清活动达到了最高潮。光在柏林这一个地方,就有5000多名军官和士兵被处死。这里边最有名的例子就是隆美尔元帅了。这位有着「沙漠之狐」美誉的传奇将领,由于被怀疑参与了刺杀希特勒的阴谋,最后只能自杀。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里,德军的残酷显露得特别明显。第六集团军被苏军包围的时候,希特勒下了命令,让他们坚守,不准撤退。为了落实这个命令,德军的督战队使出了非常严厉的手段。有个叫弗里德里希·帕乌卢斯的德军上尉在日记里写了这么个情况:&34;
可是,德军这么做并不能改变斯大林格勒的局势。不但如此,还让士兵们更加绝望了。好多德国士兵都开始怀疑打仗是为了啥,甚至想投降了。有个叫沃尔夫冈·施密特的德军士兵被俘虏后说:「
德军的残忍不光表现在对自己人上,对平民和战俘也是冷酷无情的。在占领区,德军老是执行「政策」。要是有针对德军的袭击发生,附近的村庄就可能被报复性屠杀。1941年6月,在南斯拉夫的克拉古耶瓦茨,就因为两名德国兵被杀,德军就把2000多名平民给屠杀了。
德军这么做,不但没让军队战斗力变强,反而使军心瓦解的速度更快了。到了战争后期,逃兵和投降的情况变得更常见了。根据统计,仅在1945年最后的几个月中,就有50多万德国士兵投降或者逃跑了。
德军的督战队制度在战后也引起了深刻的反思。不少德国历史学家觉得,这种极端的做法体现出了纳粹政权的本质。著名军事史学家约阿希姆·费斯特指出:&34;
总体而言,跟苏联比起来,德军在处置逃兵和维持军纪这两件事上,手段更加极端、残忍。这么做不但没达到预想中的效果,还让德军更快地走向崩溃。这在二战历史里是黑暗又值得好好思考的一部分。
二战时,西方盟军,像美国和英国的军队,在军纪问题的处理上,跟苏联和德国完全不同。他们想在严格维持纪律和尊重士兵人权之间找平衡,这既展现了西方民主国家的价值观,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美军的做法特别引人注意。他们构建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军事司法体系,哪怕在打仗的时候也尽量确保公平公正。有个典型事例,就是美军第二步兵师的爱德华·斯洛文少尉的案子。1944年7月,诺曼底战役期间,斯洛文因为拒不执行命令被抓起来了。不过,他没马上被处死,而是接受了正规的军事法庭审判。最后,斯洛文被判定有罪,但是考虑到他以前表现优秀,只是被降了级,调到其他部队去了,并没有被判处死刑。
英国军队也有类似的做法。他们设立了「(Field Punishment Camps)」,不过这些营地和苏联的惩戒营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英军的这种营地更像是一个严厉的训练中心,而非惩罚之地。英军老兵约翰·史密斯回忆说:「
西方盟军这么做不是因为软弱,而是出于对人性的深刻认识以及对军队长远发展的考量。美国陆军总司令乔治·马歇尔曾说:「
这种充满人性化的管理在实践里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那天,即便遭遇德军火力的猛烈攻击,美军和英军的士兵还是勇敢地朝着海滩冲去。有统计表明,在这次行动当中,逃兵的比例比预期低了很多。一位参加了登陆作战的美国士兵威廉·泰勒后来这样说:&34;
西方盟军在对待战俘的态度上也体现出了人性化管理。他们会严格遵循【日内瓦公约】,给战俘以人道的待遇。在美国建的战俘营里,德国和意大利战俘不但有基本的生活保障,而且有机会接受教育与技能培训。这种做法既获得了国际社会的称赞,也在一定程度上让敌军士气瓦解。好多德国士兵知道美军优待战俘后,更愿意向美军投降而不是苏军。
不过呢,西方盟军的做法也不是一点问题都没有。在战争的一些时候,他们同样遭遇了很严峻的挑战。就像1944年12月的阿登战役,德军突然发起进攻的时候,有一些美军部队就出现了溃败的情况。为了稳住局势,美军的司令官只能采用更严厉的手段,像临时设置军事法庭,让审判和处罚的程序加快。
话虽这么说,西方盟军一直都想在纪律和人权之间找到平衡。哪怕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们也没彻底丢掉人性化管理的原则。这种情况呢,在对待自己的士兵和对待平民这两方面都有体现。在解放欧洲的时候,美英军队严禁对平民使用暴力,谁违反了就得受重罚。
这种充满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对战后的影响十分深远。好多参加过战争的士兵回国之后,就成了社会的骨干力量呢。他们在军队里所学到的纪律意识和责任感,对战后的重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并且,西方盟军的这种做法,也给现代军队的管理提供了特别宝贵的经验,还影响了不少国家的军事改革。
得说一下,西方盟军的人性化管理可不是一下子就有的,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摸索和调整才有的。战争刚开始的时候,美英军队也用过一些比较严厉的手段。就像在北非战场上,有些美军指挥官下过处决逃兵的命令。不过随着战争不断推进,他们慢慢发现这种做法不好,就开始摸索更人性化的管理办法了。
总体来讲,西方盟军在二战期间运用的人性化管理手段,不但展现出民主国家的价值观念,而且在实际操作里证明是有效的。这种管理方式既保持了军纪,又对士兵的基本权利予以尊重,给现代军队管理提供了关键的参考范例。
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完了,各个参战国就开始好好反思战时的军纪管理了。这种反思呢,既对战后的军队重建有影响,也给现代军事管理提供了很宝贵的经验教训。
战后初期,苏联依旧维持着战时那种严厉的军纪制度。不过,斯大林时代一结束,苏联军队就开始渐渐改革了。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后,就把臭名远扬的第227号命令给废除了。前红军士兵伊万·彼得罗夫回忆说:「
即便这样,苏联军队改革的速度依旧很慢。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苏联军队里还有很严重的欺凌情况,尤其是老兵欺负新兵这种现象。这种叫「dedovshchina」的坏毛病,对军队的战斗力和士气影响特别大。1987年,有个叫德米特里·涅利多夫的苏联士兵,因为受不了被欺负,开枪打死了八个战友,这件事让苏联社会开始广泛讨论军队管理方面的问题。
德国在战后的军队改革比苏联更彻底。1955年,西德重新建军的时候,着重强调「穿着制服的公民」(Bürger in Uniform)这一理念,意思就是军人既是军队的人,也是社会公民,有相应的权利。参与重建德国军队的前将军汉斯·施佩德尔说:「
德国设立了「(Wehrbeauftragter)」制度,这是个直接对议会负责的独立机构,专门监督军队里的人权状况。这一制度能有效避免军队内部可能发生的滥用职权、侵犯人权的行为。
战后,美国也全面改革了自己的军事司法系统。1950年的时候,美国国会通过了【统一军事司法法典】(Uniform Code of Military Justice)。这部法典让军人的法律权利得到了极大增强,像上诉权和获得律师辩护的权利都包含在内。参与起草这部法典的法学家威廉·艾尔斯沃斯评论说:「
战后的英国也有类似的改革。195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军队法】(Army Act),该法律清楚地明确了军人有哪些权利和义务,还建立了更为公正的军事司法程序。英国退役军官查尔斯·威尔逊回忆说:&34;
不过,这些改革可不是顺顺当当的。冷战的大背景下,好多国家都还面临着这么个难题:得在保持高度备战状态和尊重军人权利中间找到平衡。就像20世纪60年代的越南战争时,美军就碰上了很严重的纪律方面的问题。有一些士兵公然不执行命令,甚至还出现了「自伤」(fragging)这种极端的情况。
各国军队为应对这些挑战,开始探寻新的管理模式。像以色列国防军在20世纪70年代就引入了「任务式指挥」(Mission Command)理念,着重把权力授予基层指挥官,使他们能够依据实际情况做决策。这样一来,军队的灵活性得以提升,士兵的责任感与主动性也增强了。
军队心理健康服务的普及是另一项重要发展。二战结束后,大家慢慢意识到战争会给士兵心理带来影响。越战后期,美国军队开始有系统地给士兵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曾在越南服役的美国军医约瑟夫·布朗回忆说:&34;
社会不断进步,军队的管理方式也一直在发展。就像女性和少数族裔在军队里的地位有了很大提高。1976年的时候,美国的军事院校开始招录女学员了,这可是军队文化方面一个很大的转变。有一位叫玛丽·威廉姆斯的退役女军官说:「
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军队管理带来了新机遇与新挑战。先进的通信和监控技术,让指挥控制更精准高效;但同时也带来了隐私与信息安全方面的担忧。2010年,维基解密公布美军机密文件,这事儿引发了大家对军事信息管理的广泛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