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军也称「东北军」,属于典型的"北洋系"。巅峰时期有38万人,包括43个步兵旅、13个骑兵旅、10个炮兵团、1个海军陆战队(4000人)、12艘军舰、300多架飞机,在各方势力中,实力首屈一指。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东北军的单兵装备究竟如何。
双色军装
奉军早期军装是"青灰色",沿袭自清末新军和近卫军制服。由于印染方便,与北方地貌相近,北方军阀几乎都用青灰色系。
1920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大败而回的奉军进行改革,开始全面学习日军,军装自然也要模仿日军,改用了隐蔽性更好的土黄色。
1928年东北易帜后,奉军成为国民政府领导下的东北军,军服体系融入国民政府元素。
由于国军也是土黄色,因此,东北军的军服没有大的变化。只是将4个暗口袋,换成4个明口袋。并加装4个铜纽扣,看起来更为精神。
布鞋
正式名称为「陆军制式布鞋」,也就是民间所说的「千层底」,轻便舒适,适合长途奔袭,但没有防火防刺功能,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很容易受伤。
尽管不适合上战场。但这个「千层底」,依旧让其他军阀羡慕不已。
因为当时,让每名士兵都穿上布鞋,是一项不小的开支。早期的直系、皖系,后期的川军、西北军、桂军等,只能保证少量精锐穿上布鞋,大部分士兵只能穿草鞋,甚至打赤脚。
只有奉军粮饷充足,能做到人手一双「千层底」,军官还能穿长筒皮靴
辽十三年式步枪
也称为「韩麟春步骑枪」,是东北兵工厂招牌产品。它技术来源非常复杂,借鉴了多款外国经典步枪。
一战结束后,【凡尔赛条约】对战败国的军火商施加各种限制。毛瑟、斯太尔等销量大跌70%,无奈之下,只得出售一部武器图纸。
张作霖手下大将韩麟春闻讯后,趁机买来了毛瑟1907式和奥地利1912式两款经典步枪图纸,再结合日本三八式,研制出了辽十三年式步枪。
这款「三国混血」的武器射程远,威力大,采用7.92×57mm毛瑟弹药,具有内藏式弹仓,容量为5发,适用性十分出色。是当时国内轻武器的巅峰之作
由于做工精良,与世界同行相比,也毫不逊色。外国人甚至将辽十三步枪称为「满洲毛瑟」
辽十三年式起初每月生产400支,后来增加至每月4000支,从已知序号推算,总产量约为14万支。
可惜在九一八事变后,军械库中72679支十三式,全部落入了日寇手中。
大沽造「盒子炮」
这是天津大沽造船仿制的毛瑟C96,俗称驳壳枪、大镜面、盒子炮。
它口径7.63毫米,有效射程150米,虽然是手枪,但是能连发速射,和冲锋枪差不多,杀伤力惊人。
由于奉军财大气粗,从少尉排长开始,军官们就人手一把「盒子炮」。其他军阀可就没有这么阔气了,只能从连级军官配备「盒子炮」。
野战背包
奉军的背包,仿制的是明治十九式行军背囊。这是日俄战争期间,日军使用的专用背囊,经历过战火的检验。
它的外形像一个小箱子,由皮革和木头框架制成,内部可以放置雨衣、食物、弹药或防毒面具。
背包上面的挂钩,还能捆扎军毯、饭盒、水壶等生活用品,使用非常方便。
野战背包价格不菲。各路军阀中,只有东北军能大规模装备,其他势力,能给士兵配备个帆布挎包,就相当奢侈了。
辽造木柄手榴弹
仿制于德国M1924式手榴弹,改用铸铁弹体,爆炸延时5秒′
没有预制破片,靠冲击波杀伤敌人,作战半径6米。每名东北军士兵携带2枚,敢死队携带4枚。
辽造17式冲锋枪
俗称「花机关」,同样是天津大沽造船厂的产品,借鉴了德国MP-18式冲锋枪,重量4.18公斤,射速每分钟500发,拥有半自动和全自动两种模式。
由于性能优良,东北军一口气采购了2000多支。并购买了图纸,让东北兵工厂自行生产,一度装备到排级单位,是奉军的近战火力来源。
以上这些,就是东北军8大单兵装备。除此之外,东北兵工厂还能生产轻机枪和重机枪、37毫米速射炮、75毫米野炮、80毫米迫击炮、240毫米重炮等。
轻重火力可谓一应俱全,还有从法国进口的30多辆雷诺坦克,东北军的整体实力,在各路军阀中首屈一指。
然而,随着历史变迁,东北军的力量逐渐削弱,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