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去年与法国敲定了采购26架「阵风M」舰载机的计划,消息一出,印度媒体立刻炒作起「阵风M」的强大,夸张到一架能胜过好几架歼-15,实在离谱。
印度对「阵风M」的赞誉声此起彼伏,可最近风向突变,国内批评声浪骤起,直指「阵风M」会削弱印度航母舰载机力量。
印度媒体报道,印度打算从法国再买26架阵风战机,其中22架是舰载型,4架是陆基双座型。莫迪总理二月访法时,这笔交易可能尘埃落定,总价约73亿欧元,合76亿美元或6300亿卢比。这次采购单价比之前买36架阵风DH/EH战斗机时还贵,那次交易总价可是77亿欧元。
去年六月,印度宣布购买「阵风M」舰载机后,国内媒体对其赞誉有加,甚至拿来与歼-15和歼-20比较,极力吹捧其性能。但合同临近签订,「阵风M」的光环似乎暗淡了些,一些印度媒体和专家开始理性分析其真实实力。
印度一家媒体采访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海军军官,他直言「阵风M」的舰载机性能令他担忧,尤其和现役米格-29K相比,在几个关键方面存在不足。这位军官毫不留情地指出,「阵风M」某些关键性能指标不如米格-29K。
「阵风M」舰载机固定机翼的设计,不像米格-29K那样可以折叠,这导致它占用飞行甲板空间更大,直接影响印度航母的飞机数量,无论是「维克拉玛蒂亚」号还是「维克兰特」号都将如此。
印度航母升降机尺寸限制了「阵风M」的搭载,因为战斗机机翼太宽。但问题并非无法解决,只要改造航母,拓宽升降机就能让「阵风M」顺利起降,虽然工程量不小,却并非难事。
印度军官提及另一个棘手问题:印度海军缺少「阵风」舰载机的双座型。这意味着飞行员只能依靠陆基双座型「阵风」进行地面训练,或者依赖模拟器模拟航母起降,实际训练效果大打折扣,毕竟印度只订购了四架陆基双座型「阵风」。
达索公司生产的「阵风」战斗机有多种型号,但双座型只有陆基版,舰载版却是单座「阵风M」。「阵风M」作为舰载机,比陆基型重,空重达10600千克,比单座「阵风C」重750千克,比双座「阵风B」重300千克。如果法国要造舰载双座「阵风」,飞机还会更重,那么「戴高乐」号航母4万吨排水量有限的甲板和蒸汽弹射器,恐怕难以胜任其起飞弹射。
法国建造「戴高乐」号时,印度航母用双座「阵风」的结局就已经注定。米格-29K不同,它为「瓦良格」号大型航母设计,无需过多考虑双座型研发,还能为印度提供舰载机训练机型。
印度海军缺乏合适的双座舰载机,单座「阵风」的航母起降训练难度陡增,一位海军军官直言,这种高风险操作极易引发事故,严重影响印度航母的战斗力。
印度海军买「阵风M」舰载机出了大岔子,印度媒体说是他们国防采购系统的问题,官僚太多,流程太复杂。从军队到国防部,再到内阁甚至财政部,层层审批,虽然看着挺严谨,但还是漏了这么大的问题。
印度媒体认为,军队各部门各行其是,采购需求缺乏协调,甚至相互矛盾。这种各自为政导致印度武器采购被动应付,决策受一时之需和政治压力左右,而非长远战略规划。过度谨慎,害怕重蹈覆辙,反而制造了新的问题。
印度军购棘手,原因在于国际关系和防务伙伴的复杂性。长期依赖俄罗斯武器的印度,如今力图拓展军火来源,这带来了新的难题:技术转让谈判,还有协调不同供应商的各种标准。虽然战略上多元化必不可少,但它也让谈判和决策过程更漫长,更费周折。
「阵风M」的采购,印度和法国拉锯了几年,价格最终在2024年9月大幅降低,双方敲定了6300亿卢比的合同。 这笔交易背后,印度军方和政府内部却意见相左,因为这意味着航母上服役的米格-29K舰载机将全部换成「阵风M」。
「阵风M」性能胜过米格-29K,印度海军和空军都用它,后勤保障简单不少。然而飞机尺寸有限,又没有双座教练机,日后问题不少。
印度海军采购「阵风M」舰载机,似乎过分相信其性能指标,却忽略了实际可靠性。法国海军用着也许没问题,但它能否安全可靠地在印度航母上起降,这仍是很大问题。陶慕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