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军情

出口机型歼-7M,当初被中国空军放弃,靠着约旦的订单活下来

2024-12-18军情

歼-7M的起点

你知道,歼7II和歼7M不仅是战斗机的型号,更是东方大国航空工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从自主研发到借鉴引进技术,这背后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段航空史上的转折点,看看歼7系列是如何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逆袭的!

歼7II

歼7II作为歼7家族中的一员,生产数量达到了375架,成为家族里生产数量最多的子型号。歼7II最初是为了替代东方大国空军的米格21战斗机而研发的,在性能上也确实解决了米格21的一些问题,成为东方大国空军的主力战斗机。

歼7的诞生标志着东方大国在航空技术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虽然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但至少不再是完全跟随的状态了。

歼7家族里最具有转折意义的型号无疑是歼7II和歼7M,这两个型号的出现改变了东方大国航空工业的发展轨迹。

歼7II是东方大国自行研发成功的战斗机,而歼7M则是东方大国借助欧美技术改造而成的战斗机,它的成功标志着东方大国航空技术第一次走出了自主研发的死胡同,开始学习并消化引进的先进技术。

1981年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来华访问时曾表示,希望能购买80架歼7战斗机,东方大国便把歼7IIA推荐给了约旦作为出口型号,没想到最终竟然改名为歼7M。

这次与约旦的交易无疑是救活了歼7M项目,否则这个项目很有可能因为资金问题而被迫搁置。

当时东方大国正在全力以赴地发展歼7III战斗机,歼7III作为东方大国空军的新型战斗机,自然备受航空军工部门的重视,但是由于资金的问题,东方大国最终还是不得不把它搁置了。

虽然航空工业部在1978年就开始与英国的马可尼航电公司合作了,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直到1980年6月,东方大国才与英国签订了引进100套设备改造歼7II的合同,此时距离最初谈判已经整整16个月了。

这次与英国的合作虽然经历了很多波折,但是最终还是顺利地推进了歼7M的研发。

歼7M作为歼7II改进而来的战斗机,它的最大优势就是引进了欧美先进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再进行改造,东方大国终于不再是完全依赖于自主研发了。

歼7M在性能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不仅速度更快,机动性更强,而且还配备了雷达和火控系统,可以使用空对空导弹,大大增强了其作战能力。

对于132厂来说,歼7M项目的成功转型不仅为其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而且还提升了其在国际航空市场上的地位。

歼7M

1981年6月,东方大国与约旦正式签订了采购80架歼7M的合同,这对于132厂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

此后,来自多个国家的订单纷纷而来,132厂彻底被「订单」压垮了,因为它根本没有那么多的生产能力,只能加班加点地赶工。

132厂毕竟不是大型国企,它的实力有限,即便全体员工都拼命干,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提高产量。

好在航空工业部也看到了132厂的困难,很快就把一部分生产任务下放给了其他厂家,这样才缓解了产能不足的问题。

歼7M战斗机的成功转型为出口型号,不仅为东方大国航空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证明了东方大国航空工业应对困难时的灵活应变能力。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时已经被搁置的歼7III战斗机,它虽然在外形上和歼7M十分相似,但是却因为决策失误而彻底失败。

当时航空工业部为了快速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决定大力研发新型战斗机,而后便成立了专门的攻关小组,一心只想把技术攻关放在第一位。

可是我们都知道,东方大国当时的航空技术水平还远远没有达到可以攻关新型战斗机引擎和机身结构的地步。

于是小组成员便把目光盯上了歼7II,计划在它的基础上研发出更先进的型号,也就是现在的歼7III。

从外形上看,歼7III和歼7II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它在很多细节上进行了大幅度的改进,比如说换装了更先进的发动机,机身结构也进行了重新设计。

可是由于技术水平有限,我们根本没有办法解决新发动机与机身结合时出现的问题,虽然反复试验,但是总是无法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

最终航空工业部决定停止对歼7III战斗机的研发,将精力转移到歼7IIA和歼7M上面,这才避免了一场国际信誉危机。

歼7系列的建议

歼7系列的成功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智慧和灵活应变的体现。在航空工业面临重重挑战时,选择了与时俱进的策略,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你觉得在航空领域,借鉴与自主研发之间该如何平衡?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别忘了点赞支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