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军情

轰8战略轰炸机,就算和原型同期的米亚4相比,差距还是相当大

2024-10-28军情

回顾中国航空的发展历程,在上世纪 60 年代,随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发展三位一体的战略核打击能力就成了核心任务。毕竟有弹没枪、有弹没发射平台,那基本就等于零啊,所以得逐步建立起空基战略轰炸机的远程投射、海基战略核潜艇的潜射,还有陆基的发射井或移动发射,这些都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相对而言,空基发射平台的困难是最多的。当时我们手上只有一款由图-16 改进而来的轰-6 轰炸机,它的航程不够远,载弹量也比较普通,而且飞行速度慢,在现代战争中,它的战争生存能力太弱了。

所以空军特别迫切地需要一款大型的战略轰炸机,用来执行远程的战略核打击任务。轰 -6 中程轰炸机是在 1969 年才实现量产并入役的,它一入役就被宣告已经落伍啦,要知道这可是 50 年代的技术产品呢,属于第一代喷气式轰炸机。它的巡航飞行速度是 796 公里/小时,最大航程 5760 公里,作战半径大概 2600 公里,机载电子设备挺落后的,在战场上突防的能力很差。实际情况中它只能挂一枚中小型核弹,爆炸当量大概在 9 到 15 万吨级别,这种临空轰炸机的模式已经不符合现代战争的需求啦。

航空发展搞新品得考虑当时的实际情况呀,因为科研能力和工业发展基础不太好,轰 -8 一开始就把研制定位成改进升级啦。拿轰 -6 当基础,给它拉皮放大,主要就是换个新型涡扇发动机,同时把机身放大,这样就能实现更大的航程和载重量啦。这种操作方式在当时好多机型改进的时候都用过呢,最大的好处就是风险小成本低,大部分零部件都能和原型匹配上。轰 -6 还执行过氢弹投放任务呢。

1970 年呀,西飞就提出啦,要在轰 -6 的基础上把英国的「斯贝」Mk.512 - 5W 涡扇发动机给换上,并且保持轰 -6 的整体样子别变,就在两侧机翼根部还有机翼中段那地方挂上「斯贝」涡扇发动机(一共 4 台)。用这种更换新式发动机的办法呢,能直接把航程给增大啦,还能达到改善性能的目的,风险小不说还更容易实现呢,过渡型号轰 -6I 在 1978 年就完成首飞啦。

换发之后呀,轰 -6I 的性能那是蹭蹭往上涨啊,原本的最大航程是 5760 公里,现在都增加到 8060 公里啦,作战半径也从 3600 公里提升到 5000 公里呢。这提升得可太厉害了,就跟脱胎换骨似的。不过呢,轰 -6I 可不是最终的目标,它只是个过渡型号哦,紧接着呢,最终版的轰 -8 就提出了两个方案啦。这里面分别有四发的主方案和六发的备选方案。因为这个时候呀,中西方关系开始转暖啦,已经能够适当去获取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提供支持啦。

轰 -8 选用四发方案当作主要去攻克的目标啦,机体的放大程度相对来讲不是特别大,得把四个发动机都配套挂在机翼下方呢。因为到底是按比例放大呢,还是跟轰 -6 一样又细又长,这还不确定。轰 -8 的六发备选方案属于远期目标哟,和四发方案主要的差别就是机体的大小啦,还有两边机翼挂着的发动机数量,四发方案是两边机翼各挂两个,六发方案是两边机翼各挂三个,这有点不一样。这两款机型呢,都是基于轰 -6 放大然后换发动机的版本。不过呢,现在有了从外面引进技术的可能性啦,像配套 6 台美制 JT -3D 涡扇发动机(六发方案),这种发动机是配套在引进的波音 707 客机上的。

这里有一组从轰 -6I 到轰 -8I、轰 -8II 的机型对比图,明显的区别在于外形的变化,机体尺寸在逐渐增大,这在当年是没办法的事。中国航空工业是跟苏联学的,把第一代航空产品全盘引进,边学边仿,当时能制造的最大飞机就是轰 -6,造飞机不像搭积木那么简单,在轰 -6 的基础上放大是最稳妥的办法。

轰 - 8 要是能在轰 - 6I 的基础上一直搞下去,最后说不定真能搞成一款成功的机型呢。可那会儿运十也在全力研发呀,各种资源得优先保证它,军费开支还大幅削减了,再加上配套发动机一直没法实现国产化,最后就只能下马啦。其实轰 - 8 的基本性能还挺好的,最大起飞重量 163 吨,最大载弹量 18 吨,最大飞行速度 1000 公里/小时(高度 7800 米),最大升限 14000 米,最大航程 11000 公里。

这个设计和性能在当时是有可能的,毕竟它是基于轰 -6 开发的,整体性能有了很大提升。不过要是和苏联同时代研制的机型对比,特别是有一款相对不太常见的型号,我们就能发现,在大型轰炸机这个领域,我们和世界前列确实差距很大。这款造型类似的型号就是米亚 -4「北美野牛」战略轰炸机。

米亚 -4 轰炸机呀,它是苏联的第一代喷气式轰炸机呢,和图 -16(轰 -6 原型)一样,都属于最早出现的四发喷气式战略轰炸机哦。从外观造型上瞧,这俩挺像的,就跟轰 -8 和轰 -6I 似的,只不过它的四台发动机都安装在机翼根部啦。

米亚 -4 轰炸机是由苏联年轻的米亚西舍夫设计局搞出来的,1951 年开始研制,到 1957 年就正式投入使用啦。那图 -16 轰炸机呢,1955 年就开始服役啦,时间上差不太多。米亚 -4 体型比图 -16 大,性能也更好些。它虽然没在苏联空军里当主力,但把它改装成 VM -T 超级运输机后,在苏联航天飞机项目里专门负责货运任务,那可挺有特点的呢。

米亚 - 4 轰炸机呀,它的最大起飞重量是 138.5 吨呢,最大载弹量能达到 12 吨哦,最大飞行速度有 947 公里每小时啦。最大升限能到 15600 米,最大航程是 8000 公里,作战半径是 3556 公里哟。从性能方面来看呢,跟轰 - 8 比好像是有那么点差距哈。不过米亚 - 4 可是 50 年代的产品呀,用的是 4 台涡喷发动机呢,而 80 年代的轰 - 8 用的是 6 台美制涡扇发动机。性能有差别那也是难免的啦,不过相比之下,科研能力和工业基础的发展水平差距才是关键呢。米亚 - 4 在苏联的海空军里也就是个辅助的型号啦,主要就是负责海上侦察和反潜之类的任务。

得承认,轰 -8 跟世界先进水平比有差距是正常的,关键是设计比较保守、中规中矩。最后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它就只是停留在纸面上了,原本有希望成型却最终下马,这才是最大的遗憾啊,毕竟到现在我们还在讨论给轰 -6 加啥字母呢,那大蝙蝠等起来确实挺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