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随着科技的持续进步,许多国家在生产能力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在造船领域,中国、日本和韩国在国际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日本每年大约可以实现1199万吨的造船产能,这一数据相当客观。然而,许多网友对此持有不同的观点。考虑到中国如今的发展速度,其在造船领域的进展又是怎样的呢?与日本相比,两者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差距?
日本造船业的进步
提到日本,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个国家的国土不算广阔,常被称为「一个小岛国」。正因如此,四面环海的独特环境促使了日本在造船业上的发展,而这一行业在日本历史上有着相当悠久的积淀。
最早可追溯到明治维新时期,此后日本开始积极推动船舶行业的发展。由于国土面积有限,这也使得日本人萌生了走出去探索的渴望。
在日本谈及造船行业,三菱财阀这一集团的影响力不可忽视。其在造船领域的覆盖范围极为广泛,涉及的不仅是军事物资。
甚至连普通民众使用的船只也被他们纳入了范围,特别是在二战期间,日本的早茶产业发展迅猛,当时工业强国英国的造船技术还不及日本。
当时的英国早已开始工业化进程,甚至与德国和苏联相媲美。在这种背景下,日本的造船技术显得尤为「先进」。当时,日本还制造出了吨位最大的战舰,即「大和」和「武藏」。
伴随着船舶技术的迅速进步,日本涌现出众多造船机构。从1956年的数据来看,当时日本在造船行业中已然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
全球近一半的订单源自日本,但随着二战结束,日本作为战败国,其发展也陷入了「停滞」。
这种情况涉及多个行业,其中造船行业尤为明显。在此之后,日本为了更好地发展与美国建立了紧密的关系,造船业也因此迎来了新的机遇。许多来自西欧国家纷纷前来日本签订相关协议,寻求在这里建造船只。
在80年代,中国和韩国的造船业迅速崛起,这导致日本的造船产能出现了下滑。从2024年的相关数据显示,日本的总造船产能约为1199万吨,与日本造船行业巅峰时期的数据相比,差距显著。
随着造船市场的逐渐向中国和韩国倾斜,202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几乎占据了47%的份额,而剩余部分则由韩国和日本分享。不过,日本所占的比例仅为17%。中国的造船行业发展迅猛,那么其产能究竟有多大呢?
中国造船业的发展
谈到中国造船业的进展,人们可能首先联想到频繁在新闻中出现的航空母舰,但这仅是中国造船行业的一部分。在这一领域,除了航空母舰之外,还有大型游轮以及用于运输液化天然气的专用船。
这三类船舶各自在不同领域发挥作用,但对中国而言,初期的发展并非一路顺畅,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造船技术仍处于「探索」的阶段。
当时的产量远不能与日本和韩国相比,但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展现出一种顽强的韧性。面对挑战,中国总是勇敢迎接,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中国能够克服一个又一个难题。
中国的福建舰在2022年6月正式下水后,迅速进入了紧张的「调试」阶段,不论是设备还是技术,都力求达到最佳状态。仅在两年的时间里,福建舰便已做好出征的准备。
2024年5月进行了首次航行试验,这次出海活动让更多人再次领略了中国航母的强大实力。
没想到仅仅两个月后,福建舰再次出海,但这次的出海有了显著的变化,那就是飞行甲板上竟然搭载了歼-15,这使得航母的战斗力大幅提升。
液化天然气船显然与液化气密切相关,是一种专门用于货物运输的舰艇。然而,这种船也被认为是全球最难以建造的船型之一,因其运输物品的特殊性,对舰艇设计和制造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中国在最高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突破,发生在2024年3月。当时,一艘由泸东中华造船自主研发设计的LNG船问世,这也是全球非常前沿的第五代液化天然气船。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造船技术与最初的发展阶段相比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甚至取得了质的飞跃。这也是吸引大量船舶订单的主要原因,根本上是由于技术的先进。
中国在这方面已经大幅领先日本和韩国。根据2024年最新统计数据,中国的造船业产能已超过日本。
根据今年一月份发布的相关数据,2023年中国的造船产能已达到4232万吨,相较于日本的1199万吨,可以明显感受到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距,中国几乎占据了全球市场的一半。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在汽车运输船的订单中,中国已经占据了全球市场的80%。这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在进出口领域拥有独特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中国正在这一方面不断深入发展。
中国能够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是众多领域共同进步的结果。许多国家选择与中国合作,不仅是由于技术因素,更重要的是因为中国的「性价比」。
中国制造的身影遍布全球,除了卓越的质量外,价格也是许多人选择的重要因素。我们期待中国造船行业再创佳绩。
主要的信息来源
环球网2024年2月2日报道——日本媒体:在造船业的三个主要指标上,中国显著领先于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