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联勤保障中心某团聚焦使命任务深化教育实践活动——
高举信仰火炬 照亮奋斗征程
■解放军报记者 张磊峰 马嘉隆 特约通讯员 郭佳兵
仲秋时节,西宁联勤保障中心某团在高原某地组织复杂道路驾驶训练。训练间隙,官兵围坐在车厢里,围绕「感悟伟大成就,践行强军誓言」主题展开讨论交流,坚定铁心向党、干事创业的信仰信念。
「从战场缴获到自主研发、从计划保障到全时待命、从运输保障到体系支撑,在党的指引下,部队战斗力建设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突破……」雪山下,该团一级上士冯志威动情讲述青藏运输线上的奋斗故事,引发官兵共鸣。大家纷纷表示,要进一步厚植维护核心、听党指挥的忠诚底色,永远做扎根雪域高原的忠诚汽车兵。
「把准时代脉络、踩准强军鼓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感召力,才能有效引导官兵磨砺战斗意志、锤炼过硬本领,更好地投身强军兴军伟大事业。」该团领导告诉记者,为进一步推动「铁心向党铸忠诚、同心奋进担使命」深化教育实践活动走深走实,党委一班人带头深入基层班排、任务一线,围绕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一系列重大课题开展调查研究,切实把官兵理论上的模糊点、思想上的困惑点、行动上的阻碍点摸清找准,充分发挥教育实践活动育人明理、提振士气的作用。
前不久,该团官兵精心创作了一部题为【在血与火的荣光中锻造战斗精神】的文艺情景剧,在营区电子显示屏上滚动播放。官兵观看后,无不被革命先辈战天斗地的豪迈气概、遇水搭桥逢山开路的奋斗精神深深打动。
「随着部队备战打仗向纵深推进,保障任务更加多元,我们高原汽车兵的能力素质也必须紧紧跟上强军步伐。」学习室内,该团二级上士陈立荣说。
那年,某新型运输装备配发后,面对专业理论知识不足、装备操作和特情处置能力偏弱等问题,陈立荣与战友一起刻苦学习钻研装备原理和驾驶技能,写下大量学习笔记,探索研究重装备铁路装载「三位一快」组训法,有效提高了重装倒运能力。新装备列装不到半年,他们就已熟练掌握该型装备的所有操作要领。「只有技艺精、素质硬,才能对得起这身军装。」陈立荣的话道出了全团官兵奋力拼搏的心声。
采访中,「本领过硬」是该团官兵口中的高频词。记者看到,从学习室到驾驶室、从理论学习到任务保障,官兵积极融入联战联训联保体系,紧贴实战需求,积极探索兵力快速投送、物资多式联运等新型保障模式,扎实锤炼「服务主战、保障打赢」能力,「高原铁骑」保障打赢的步履愈发铿锵有力。
「教育要紧贴中心、融入战位,就要做到在聚焦打仗上把稳方向、凝聚力量,把思想优势转化为打赢效能,不断提升对备战打仗的贡献率。」该团领导告诉记者,深化教育实践活动中,他们把教育「准星」对准打仗靶心,围绕新质战斗力生成和部队转型建设,周密组教、精准施教、科学评教,着力消除官兵打仗意识和履行使命之间的现实差距。
高举信仰火炬,照亮奋斗征程。该团某运输投送分队组建之初,面对实操类型多、保障条件缺等现实矛盾,他们坚持瞄准未来战场,聚力研究攻关,常态收集训练数据,建立训练档案,形成「反馈—分析—调整—优化」的闭合链路,探索出数十项具体工作内容和操作步骤,闯出一条运输投送新路子。
与此同时,他们充分利用团队厚重的红色资源和优良传统,把学习贯彻习主席重要讲话精神、弘扬部队优良传统、锤炼能战善保本领与深化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围绕锻造新时代「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这一目标,认真梳理团队发展历史脉络,把荣誉室作为铸魂育人的鲜活课堂,引导官兵在讲述团队发展史、个人奋斗史中擦亮忠诚底色、激发强军动力。
「70多年前,我团前身部队诞生于鸭绿江畔,组建还未满月便开赴抗美援朝前线。战场上,为避开敌机轰炸,我运输车队一般在夜间闭灯驾驶。一旦被敌机发现,就有一台‘党员突击车’驶离车队,打开车灯吸引敌机,以个人的牺牲换取整个车队的安全……」在该团某连荣誉室,新兵下连「第一课」生动开讲。
驻足展柜前,看着一枚枚勋章、一张张照片,聆听指导员动情讲述连队光荣历史和革命前辈冲锋陷阵的感人事迹,新兵王若杰深受触动,更加坚定了扎根高原、建功军营的决心。
党旗指引方向,忠诚铸就「铁骑」。该团官兵时刻牢记领袖重托,以实战思维牵引联勤保障任务完成,蹚冰河、翻雪山、穿戈壁,将「一切为了保障打赢」理念融入血脉、付诸行动。
前不久,该团组织某型车辆装备复杂道路驾驶训练,官兵采取课题攻关、装备实操、成果梳理等方式,认真研究保障环境、车辆性能,修订完善多项战时支援保障预案。驾驶员冯志威感慨地说:「作为高原汽车兵,必须把技能练精、练强、练过硬,让装备发挥最大效能,圆满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
亲历者说
紧贴使命任务精准施教
■西宁联勤保障中心某团指导员 魏子豫
「备战打仗是部队的主责主业,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提高战斗力而运转,抓思想、搞教育也是如此。」初任基层主官时,团领导这样叮嘱我。
近些年,部队转型建设进一步加快,团里列装的新装备技术含量更高,部队重大保障任务更繁重。我深切地感受到,随着汽车兵的使命任务不断拓展,单一驾驶能力已无法满足战场需求,唯有练精「一专」、练强「多能」,才能有效助推战斗力提升。
但在调研中我发现,少数官兵依然存在「车跑的里程数多了,能力自然就强了」的片面认识,制约了战斗力提升。
团党委敏锐意识到这个问题,鲜明指出「在加强训练的同时,思想教育也要跟上」,多次组织各级政治干部研究对策措施,尤其要求基层带兵人摸清兵龄较长、专业技能扎实的老兵思想情况,因势利导、精准发力,有效提高教育针对性。
俗话说:「鼓要敲到点上,笛子要吹到眼上。」我将团里提出的「两个能力增长极」作为精准施教的突破口,区分专业岗位,注重为官兵讲述新型运输力量建设的重要意义,引导大家深入讨论。经过一堂堂教育课、一次次大讨论,大家逐渐明白了转型发展的紧迫性和「一专多能」的现实必要性,思想积极性上来了,新质战斗力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前段时间,我惊喜地发现,训练场上几名十几年兵龄的老兵围着战士田勇请教新装备操作要领。他们当中,不少人已掌握多种装备的驾驶操作和维修保养技能,依然努力学习新的胜战本领。看到这一场景,我对他们在未来战场胜任保障任务充满信心。
传承红色血脉奋勇向前
■西宁联勤保障中心某团上等兵 张 澎
我出生在鸭绿江边一个普通家庭,小时候总喜欢听爷爷讲志愿军的故事。「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军报国的种子自那时起便在心灵深处扎下了根。
背上行囊、乘坐列车,长大后的我参军来到离家2000多公里的高原部队。第一次执行高原运输保障任务前,我感到既兴奋又忐忑。兴奋的是,作为一名高原汽车兵,能够驾车驰骋在高原运输线上,是一件无比光荣的事;忐忑的是,我从小生长在平原,不知道身体能否适应高海拔环境的考验。察觉到我的顾虑后,指导员把我和新战友带到连队荣誉室,为我们上了一堂特殊的思想教育课。
「70多年前,我团前身部队于鸭绿江边组建,随即奔赴朝鲜战场,执行运输保障任务……」听到「鸭绿江」三个字,我的心头猛然一震,儿时听的故事又浮现在脑海中。我仿佛看到,一群与我年龄相仿的年轻战士在江边告别家人、奔赴战场,在炮火硝烟中奋勇冲锋,只为保家卫国。在血与火的考验面前,革命先辈那种「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战斗精神和血性胆气,使我久久不能平静。
「在家门口组建的英雄部队,我岂能给她抹黑?」一种复杂的情感在我内心升腾,面对一张张照片、一枚枚勋章,我猛然发现,儿时的理想与红色血脉的传承在那一刻完成了闭环。
作为高原汽车兵,我和战友长年驰骋在青藏线上,每翻过一座雪山达坂,就感觉肩上多了一份责任担当。只有不断向更远、更高的目标奋进,才对得起革命先辈的牺牲奉献,在强军之路上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