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军情

央视公开了机密信息,向美军透露解放军福建舰战力已超过福特号

2024-09-14军情

福建舰作为我国首艘完全自主设计和建造的弹射型航母,创造了多个全球性的第一:它是全球首款同时装备第五代隐形舰载机歼35与重型舰载机歼-15T的航母;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艘配备超过30面主动电子扫描阵列雷达系统的航母。这些成就充分显示出福建舰在中国海军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地位。

最近,央视的举动显得相当不寻常,首先是连续公布了福建舰的两项重要信息,即电磁弹射系统和主力战斗机。

这是历史上首次发生这种情况。要明白,在此之前,辽宁舰和山东舰的详细设备信息都被国家严格保密。然而,如今福建舰尚未正式服役,其核心信息却已经对外公开,这其中包含了两层含义。

首先,福建舰的技术已经不具备先进性,不再需要保密。其次,直接向美军表明福建舰的战斗力已超越福特号,在未来中国建造的航母中,福建舰将成为一个新的标准。值得注意的是,当央视首次披露关于福建舰的信息时,美方媒体和军事界对其技术进行了大量分析讨论。

首先,有一个误区需要澄清,福建舰虽然不是核动力航母,但为什么它仍然能够与美军的尼米兹和福特级航母相提并论呢?

我们必须明白,核动力所带来的续航延长并不等于战斗力。美国军方出于全球部署的考量,因此选择使用核动力,而动力类型的不同对战斗力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我们来关注一下央视公布的两条主要信息。首先,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此外,我们首次目睹了飞行甲板上集成式弹射控制站的设计,舰上的弹射器控制员通过这个控制站来发射舰载机。

在美国海军的航空母舰上,集成弹射控制站作为舰载弹射器的核心控制点,使得弹射器操作员能够全面监视飞行甲板,从而提供清晰的观察视角。

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技术使中国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个掌握这一先进技术的国家。

众所周知,时至今日,美军的福特号依旧无法成功弹射F35。据悉,美国国会对此发布了一份报告,内容提到福特号总共进行了8175次弹射起降。在电磁弹射的设计标准中,故障周期应为4000次,但实际上仅有272次,也就是说,该系统在运行272次后便会出现故障。

电磁弹射的理论最大起飞重量预设为41吨,但实际仅能发射不超过25吨。这意味着美国的福特号无法发射F35,即使是携带满油和满弹药的F/A18也无法实现。

这一切的原因在于,福特号选用了中压交流方案。中压交流的使用需要逆变器等大型设备,因此储能系统最终被设计为1V4(四个弹射器共用一套储能系统)。结果就是,如果一个弹射器出现故障,其他三个也会受到影响,无法正常运作。

由于增加了逆变器等大型设备,能量无法一次到位,因此难以实现精确控制。简单来说,美国的选择要么是1档,要么就是100档。

这样的结果导致首先无法弹射F35C这种重型舰载机,并且中途也不能随意调整舰载机的弹射吨位。

换句话说,一旦开始弹射,如果首架舰载机的重量为25吨,那么后续需要发射的所有十几架甚至几十架舰载机都必须保持在25吨;如果要改变弹射重量,即使减少到24吨,福特级电磁弹射系统就会立即出现故障,必须重新启动。这就要求将电磁弹射系统的储能飞轮从高速旋转状态停下来。

中国使用的是中压直流系统,而交流电必然会引发感应磁场。军舰的空间相对有限,各种精密设备布局非常紧凑,交流电输送所带来的电磁干扰是不可忽视的。相比之下,稳定的直流输电则无需考虑这些问题。

此外,直流供电可以直接实现,不需要逆变器等复杂庞大的设备。而且储能系统之间各自独立运行,相互之间没有影响,因此不必担心一套弹射器出现故障时整个系统会瘫痪。

中国使用的是电容储能技术,其能量密度和比功率均优于常规储能设备,具有较宽的工作温度范围、较长的使用寿命,并且无污染。因此,电容放出的为直流电,从1档到100档可以顺畅切换。例如,在歼15进行弹射后,可以立即切换并快速弹射歼35。

电磁弹射不仅能以更高效、更精准的方式将战机发射升空,而且还降低了甲板面积的需求,使得更多舰载机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起飞。这表明在战争时期,福建舰可以维持更高频率的战机出动和持续作战能力。

这对中国海军在处理地区冲突时尤为关键。举例来说,在海峡局势紧张的情况下,福建舰能够通过该系统快速部署大量舰载机,从而有效提升制空能力。同时,电磁弹射系统还支持重型战斗机和无人机的起飞,为中国未来多样化航母编队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除了电磁弹射,央视还透露了福建舰的一项重要信息,即其主力战机为歼35。央视纪录片的宣传海报上显示,一架歼-35战机安静地停靠在福建舰的甲板上,仿佛在等待起飞的指令。

歼35是一款典型的超音速战斗机,采用了常规的中等后掠角与小展弦比翼型设计,并具备窄间距双发外倾和双垂尾布局。从气动结构来看,与F22有些相似,但其进气道采用了更先进的DSI设计。

垂尾部分采取的是后缘后掠式设计,外形和安装位置都类似于F35和F18,不过其后掠角更大,以满足高速飞行的需求。此外,可以观察到歼35的大面积外倾双垂尾,这表明它对航向稳定性有较高要求,这一特性突显了在低速、较大迎角及失速可控性方面的重要需求。

歼-35战斗机搭载的并不是早前预计的俄制RD-93或国产涡扇-13发动机,而是两台由中国自主研发的涡扇-19「黄山」发动机。这些强劲的发动机赋予歼-35高达35吨的最大起飞重量和2.2马赫的最高飞行速度,同时其最大载弹量也达到了8吨,稍微逊色于歼-20战斗机。

歼35被誉为全球推力最强的中型战斗机,其作战能力明显优于美军F35。涡扇19是我国专为第五代战斗机研发的一款第四代小涵道比中等推力发动机,其推重比超过10级,且最大推力超越10吨。

这一性能已高于美国在F/A-18E/F上使用的F414发动机(现阶段美国最先進的小涵道比中低功率发动机),后者提供约10吨的推力,而英国最新款EF2000引擎则只有9吨。WS-19已经稳稳跻身当今世界顶尖四代中等推进器行列,是目前唯一具备如此强大动力的小涵道比中等推动引擎,此类先进技术目前只有美国、英国和中国掌握。

按照战斗机设计的原则,中等推力的发动机通常采用单发配置在轻型战斗机上,例如FC-1枭龙和LCA光辉都是这种单发中推的轻型战斗机;而双发配置则用于中型战斗机,比如阵风、EF2000台风和F-18等,这些都是双发中推的中型战斗机。

由于推力较大,F35选择了使用一台F135发动机。为了增强战斗机的抗损性,舰载战斗机通常应采用双发设计。然而,F35C的单发设计使其坠毁风险显著高于双发设计,这种方案实在不够可靠。

实际上,F-35所搭载的F135涡扇发动机是从F119发动机演变而来的,通过增加涵道比等手段提升推力,最大推力可达到191.35千牛。然而,这一强大推力的背后伴随着多种缺陷:其中一个问题是,由于涵道比极大(0.57,远超F119的0.3),导致该发动机在高空高速时性能令人担忧,从而使得F-35无法实现超声速巡航。

专业人士能看出端倪, 美军若关注央视披露的福建舰资料,就会意识到,搭载歼35的福建舰凭借其可靠的电磁系统,在战斗力上将大幅领先于美军的福特舰。

显然,福建舰从入役到具备实战能力还有一段较长的过程。船员之间的磨合、军事部署测试以及舰载机飞行员的培训,都需耗费不少时间。可以预见,在福建舰服役后的初几年,这些任务将会是主要工作内容。

美国的造船业无疑是个短板。自冷战结束以来,该行业陷入了严重的衰退,主力舰和航母的建造进程逐渐缓慢,美军在这方面的速度明显不足。显然,他们已经无法跟上中国的发展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