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军情

中东网友热评刘华清:昨天他为中国踮起脚尖,今天全世界仰望中国

2024-04-28军情

一、昨天他为中国踮起脚尖,今天全世界仰望中国

最近我上网的时候在推特(现在叫X)上刷到了一条很是令人感慨的帖子。4月24日,有位阿拉伯语推主在推特上发布了一则短动态。

这则短动态的内容不多,无非就是一张配图和几句阿语注释。但是它的信息量却很大,而且热度也不低。至本期内容截稿时,它在推特上的浏览量已经超过70万,评、转、赞也各有80多条、340多次和2500多个。

这则短动态的配图分成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分是一个身着旧款绿军装的中国老人,站在一艘美军战舰的甲板上,踮起脚尖打量一架停放在甲板上的美军直升机:下半部分则是正驰骋在蔚蓝大洋之上的人民海军「辽宁舰」航母编队,剑锋所至,气势如虹。劈波斩浪,势不可挡。

至于这张配图的阿语注释,翻译过来,意思则是:

「受人欺凌的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这些年来,中国学到了很多,她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航空母舰!1980年,因为不被允许触摸美国航母上的设备,为了能更清楚地观察美军的装备,这位老人不得不踮起脚尖,身体前倾,像个学生一样保持谦逊。他便是被称为‘中国航母之父’的刘华清将军。」

这条短动态在很多中东网友中间引发了强烈的反响,他们纷纷用阿语在推特评论区里抒发自己的感慨:

「中国曾从苏联购买过航母,然后才开始建造自己的航母编队。这位中国老将军致力于推动中国海军走向深洋。从所谓的‘第一岛链’到‘第二岛链’,现在,辽阔的西太平洋地区已经再没有什么能捆得住这条入海的蛟龙了。」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今天的中国,已然超越了她曾经的老师。」

「时代变了,现在轮到中国成为困扰美西方未来的噩梦了。」

「中国经过长期的努力,已经成长成了一个经济大国、军事大国和外交大国。中国古代哲学家孙子曾经说过,百战百胜,非智也;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之上也。」

「昨天的他为中国踮起脚尖,今天全世界都要仰望中国。」

刚刚过去的4月23日是我人民海军成立75周年的纪念日,我本来是想在这天出些应景的内容,为咱们的海军庆祝庆祝生日的,但到头来因为临时有事,所以最终还是没能赶上。

谁知道都过了这么些时日了,我竟然又在社媒平台上刷到了和今年海军节相关的内容,而且还是在外网上刷到的,而且还是一位阿语推主发的,这实在叫我不能不心生感慨。

所谓择日不如撞日,既然都已经撞上了,那我正好就把之前没能在海军节送给大家伙的礼物补上吧。同时也是借此机会,和大家好好聊一聊,咱们的「航母之父」,刘华清老将军的传奇人生。

我和校对润色的同志为这期内容共出了1万多字的文案,因为篇幅原因,不便在一期视频节目里全部讲完。因此,我决定将这期内容分为上下两期,这样各平台的审核老师在审阅时能少遭点罪,各平台的粉丝朋友在浏览时也能少劳点神。

二、教员晃了晃小指头:「我们海军只有这样大」

刘华清,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人。刘老原本的名字其实并不是叫「华清」,而是「华青」。他后来之所以改名,这中间其实也有一段故事。

刘老小时候是在新式学堂接受的初等教育,这让他有幸遇到了一位日后影响他一生的恩师——徐海波。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开办新学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徐老师教授的算术和地理等新知识,也很难为当时的普罗大众所接受。

年轻时的刘华清

受此影响,徐老师的新式学堂办得十分坎坷,教到后来,学堂里的学生走的走、散的散,唯独留下了年幼的刘老和徐老师两人,一师一生,一教一学。

徐老师有感此子天资过人、谦虚好学,于是便给他起了名极富中式浪漫主义情怀的新名字——「华青」。至于后来的「华清」一名,则是刘老在抗日战争期间给自己改的。

从少年求学到为国抗战,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青年学生刘华青」,到「为了中华大地的海清河晏而捐躯赴难的中流砥柱刘华清」。从青到清,这一字之变的背后所反映出的,又何尝不是中华民族那段峥嵘岁月的一段缩影呢?

哦,对了,顺便一提,徐海波老师也是一名共产党员。他们师生二人的这段交情,总能让我联想起【人间正道是沧桑】里的瞿恩和杨立青。

大概是受恩师的熏陶,所以刘老早在小小年纪,也就是13岁时就入了党,14岁就成了少共书记。后来,刘老又随红25军在长征途中跋山涉水,一度还因为脚踝上的枪伤被部队就地安置,可小小年纪的刘华清人小志不小,当即表示「我就是死,也要死在红军的队伍里!」

再后来,红25军历尽千辛万苦,终于长征成功,和大部队在根据地胜利会师。1936年,【共产国际】刊物上还刊文赞颂了红25军这支平均年龄仅有十来岁的「少年先锋军」,而年轻的刘华清正是这支队伍里的普通一员。

对于刘老,我们今天最熟悉的莫过于他的两个身份,一个是「中国航母之父」,另一个则是「中国海军司令员」。但其实这两层身份都是很晚才和刘老的人生正式产生交集的。

虽然刘老这一辈子都情系人民海军,但却因为种种原因,不止一次地和海军失之交臂。

早在1964年,聂荣臻元帅就有意让刘老就任人民海军副司令一职,但最终未能如愿。

1969年聂帅再度提出,想让刘老担任海军副司令,却又因为时局不济而再次作罢。

一晃眼14年过去了,当时间来到1982年,刘老终于被委任海军司令一职。天将毁之;必先纵之;天将与之,必先苦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经历三落三起,彼时已是66岁高龄的刘华清,终于迎来了成就毕生夙愿的大展宏图之机。

位卑未敢忘忧国。早在60年代初期,虽然那时的我们仍然一穷二白,但当时还是海军舰艇研究院院长的刘老,就已经十分关注航母的发展和应用了。当时间来到70年初,海军党委意外接到中央关于研制航母的指示。这项极其光荣的任务最终幸运地落到了刘老的肩膀上,由此发轫,1970年5月16日,刘老亲自主持起草了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航母工程报告——【关于建造航母问题的初步意见】。

这份报告至今仍收存于我人民海军的档案馆里。它的篇幅不算长,但对于研究中国当代海军发展的历程而言,却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

在起草了【意见】大约10天之后,刘老在海军装备部主持召开了航母论证工作座谈会。会议确定了航母的型号方案,按护航航母和反潜航母两个方案进行论证,重点是护航航母和航母舰载机;其次则是将论证研制任务分解落实到位。也是在这次会议上,我国航母的研制代号被正式冠名为「707工程」。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正当踌躇满志的刘老准备投入全部精力,为祖国的航母事业鞠躬尽瘁的时候,意外发生了。突如其来的「九一三事件」震惊了中外,也使得我们方兴未艾的航母工程触礁搁浅、戛然而止。

尽管遭遇了这样重大的变故,但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对于发展我们的海军事业仍然保持着极高的热情。

1975年5月2日深夜,当时身体状况已经相当不适的教员召见了时任政治局委员、海军第一政治委员苏振华。在会谈中,教员抬起了他的左手,晃了晃小指头,然后说:

「我们海军只有这样大。」「海军要搞好,使敌人怕……努力奋斗,十年达到目标。」

教员关于海军建设的谈话和指示鼓舞了刘老,唤醒了他「争取早日实现中国航母梦,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的强烈愿望。1975年9月1日,刘老第二次向中央建言建造航母。为此,刘老还特意撰写了一份长达万字的【关于海军装备问题的汇报】。

在【汇报】中,刘老向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小平同志大胆建言:「我们应尽早着手研制航空母舰!」小平同志看罢,次日就批转给了苏振华,并说:

「请你考虑一下,我看有些意见值得重视。」

三、「我是海军司令,不是旅游局长!

又是5年过去了,当时间来到1980年5月15日,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刘老率中国军事技术代表团访问美国,为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军委秘书长耿飚的预访美作准备。

访美期间,在美国海军的圣迭戈基地,刘老一行人先后参观了美军的「福莱斯特」级航母三号舰「突击者」号,以及「小鹰」级航母首舰「小鹰」号。日后那种广为人知的、刘老踮起脚尖端详美军航母的照片,就是在这次参观行程中拍下来的。

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高级军事将领首次登上美国航母。尽管刘老对航母的前世今生并不陌生,但亲眼目睹之后,还是被它那恢弘的气势和强大的战力给深深震撼到了。此行之后,刘老激情难抑,当即立誓:

「中国海军,一定要拥有现代化的航母编队!」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1982年9月,刘老正式接任海军司令一职。上任之后仅20天,刘老便悄然离开了北京,去往基层视察海军各部。

这便是著名的「万里海防大巡察」,此次巡查历时14个月。期间,刘老的双脚踏遍了祖国1.8万公里的海防线,视察了北、东、南三大舰队的所有舰航基地、舰艇编队、机场码头和岸防阵地。不仅如此,刘老还走访了海军各部的高山哨所、岛屿要塞、航门水道,以及海军直属军事院校和相关科研院所……所有这些地方,刘老全部巡视了一遍。

说起当年的「万里海防大巡察」,这中间其实还出现过一段插曲:巡视期间,刘老一行人驱车来到蓬莱。蓬莱素有「仙境」之称,景色优美自不必说。但是刘老一行到此绝非是为观光览胜。在北海舰队和烟台基地领导陪同下,刘老径直来到军港码头。放眼望去,港外不远处,有两艘舰艇锚泊在航道上。

刘老问:「为什么不进港靠码头?」

舰艇大队领导如实回答:「潮水不够。」

刘老这才知道,由于港区航道水位太浅,舰艇进出都必须赶在高潮时刻,不然就可能搁浅。

「简直是天方夜谭!就这么蛤蟆大的一个浅水湾,有必要驻泊一个舰艇大队吗?」

舰队领导解释说,部队营区刚刚投资兴建完工,正好坐落在蓬莱阁的风景区。「这么好的一块地盘,丢了太可惜。」

刘老听罢,怒从中来:

「我是海军司令,不是旅游局长!打起仗来,我总不能跟敌方的舰队司令说,咱们先别打,潮水还没涨上来,我的舰艇出不去。敌人会听我刘华清指挥吗?这个舰艇大队必须裁撤!地盘当然不能随便丢掉。派什么用场,舰队和基地好好研究一下。」

还有一次,刘老视察我军某驻岛潜艇支队,当时正值春节,本该是打牙祭的日子,但伙食问题却成了困扰基层的一大难题。一艇一个灶,每天早晨,各艇司务长乘船到陆地上采购主副食品。由于当地缺乏大型生产基地,可供采购的主副食品极其有限。别看是潜艇兵,可整个春节期间,全支队的官兵却连一条鱼都没能吃上。哪怕是支队首长,每人在春节期间也只分到4斤肉——两斤猪肉、两斤牛肉。

刘老一边视察各艇食堂,一边听取支队领导汇报,心中像是打翻了五味醋,说不出是个什么滋味。

在舰队干部大会上,刘老抑制不住心中的怒火,严肃批评道:

「我很寒心!这是我们机关工作的严重失职!尤其是后勤部门的同志,应该受到良心的谴责!」

在此之前召开的海军后勤工作会议上,刘老曾就部队的吃饭问题作出过指示:

「吃饭的学问很大,可我们向舰上供应的东西,还是老一套,鸡鸭连毛带爪、蔬菜连泥带土,一起送到舰艇上。猪肉成片成片往舰上搬。这个办法是很落后的!我们20多年前没解决这个问题,现在仍没有解决。」

「我们应当用现代化的办法来吃饭:一是要搞现代化的炊具、现代化的伙房;二是要搞中型、大型集体食堂;三是实行食物成品、半成品化供应。建一个现代化食品加工厂,生产系列配套熟食品,或把蔬菜、肉类制成半成品,就可以供应数千上万人,既可提高效率,也比较节省。民航系统已经这样做了,城市现代化也在走这条路,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借鉴一下呢?」

「后勤现代化,涉及内容很多。吃饭穿衣怎么现代化,工程保障设施怎么现代化,供应体制怎么现代化,各种运输工具怎么现代化,各种保障器材怎么现代化,各种仓库管理怎么现代化,等等。根本出路在于改革。不改革就不能搞现代化,就不能进入现代化。」

刘老要求海军后勤战线厉行改革、开拓创新:

「边做边学习,边做边研究,边做边改进。看准了的就大胆地改、系统地改;看不准的就多研究,总之要下决心改变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