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现在还有必要教孩子查字典吗?

2020-04-12知识

关于还有没有必要教孩子查字典我今天从两个方面谈一下:

1.教孩子查字典很有必要

首先,字典是一本工具书,角色就相当一一个老师。

我前几天为我5岁的儿子买了一本新华字典,一本成语词典。

我坚信在任何时候学会查字典是一个孩子从陪伴是学习到自主学习的转变。

这是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我们的语言习的过程是先会说话,然后学习识字。

【新华字典】里大概收录了13000个汉字,其中常用的大概有3500个。

这3500个汉字并不都是我们在课堂上学会的,更多的是通过字典、场景等途径学到的。

所以当一个人从开始识字之初学会使用字典查生字,必将提高他字词的储量。

其次,使用词典大大提高了阅读体验

孩子大了,识字的我们通常都会很开心,因为他们终于踏上了自主阅读的道路,不用整天缠着我们抱着书,读读读了。

很多人小时候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小时候很喜欢看书,在刚开始识字的阶段,大多数时候都是抱着一本大部头的书,一遍拿着一本新华字典,遇到不认识的字词,随手查一下字典。

这个时候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当孩子自主阅读之初必定会遇到很多的生字生词,不认识,不理解。

所以教会他们使用字典是提高他们阅读体验的必经之路。

最后,经常查字典是有有主题提升写作能力

开什么玩笑,查字典还能提升写作能力?

没错,举一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欧阳修在【新五代史】里,用了7个词语来形容战争的性质。

攻打一座城池或某个地方,是「伐」;

如果对方有罪,比如是叛乱等行为,这样的攻打行为称之为「讨」,讨,体现了自己是正义的一方。

天子御驾亲征叫作「征」,出征、阵容浩大,也体现皇帝的威严;

战争获胜、占领了土地,叫作「取」;

如果战争艰难获胜,叫作「克」。
郑伯克段于鄢,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段故事,郑庄公与共叔段的政治斗争,郑庄公艰难取胜,所以叫作「克」;

如果敌方有人投降,就是「降」;
如果这个人,带着土地来投降,那就是「附」。这个意思就相当于某个领地或小国,归附于大国。

每个词语,代表着不同的意思,也表达了战争不同的性质。

所以,同一件事会有许多不同的词语来描述。虽然字面上的意思大同小异,但传达给读者的情绪却是迥异的。

我们不是做孔乙己似的学究,每天研究回字有多少种写法,但通过查字典我们锻炼的是孩子遣词造句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可以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的。

在我们家,我与儿子约定每周二四六晚饭后做一件事:组词。

每天由虾米指定一个字,比如:洒。

他喜欢洒水车,所以孩子一般从身边的事物开始。

我们搜肠刮肚的去想关于这个字的词,洒水车、喷洒,洒落......等等,直到想不出来为止。

然后在拿出字典、词典去查,看看还有哪些遗漏的词,还有哪些我们常用却一时想不起来的词。

找出来常用的,统统写在纸上。

一次组词游戏,通常我们会玩3-4个字,写满满的一纸才会结束。

这个过程不是鸡娃,而是希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对字词的敏感度,在不知不觉中丰富他的词汇。

我相信在不就得将来这一点肯定能给他带来帮助。

2.电子词典永远取代不了纸质字典

这个问题的讨论其实就有点像:现在电子书的数字资源放开了,会不会很多人不读纸质书了呢?

首先,纸质词典的触觉体验超过电子词典

道理很简单,人在心理上喜欢有触觉,甚至是调动多种感官的载体。

比如说读纸质书,一本书拿在手上,我们的触觉能感受到的信息是很丰富的。

纸质图书有重量感,有厚度,纸张触感不一样,在翻阅过程中你会感觉到纸张的质感。

其次,读纸质书,更容易产生记忆。

因为 记起一件事是对某个信息的回忆,往往也包括你记住这个信息的场景 ——你当时所处的地方,你阅读信息的来源,你阅读停留的位置,思考的念头,这种「场景式」记忆在阅读电子书时很难产生,但是让我们印象更深刻。

最后,从价格上来讲,一本电子版的新华字典与纸质版的差不多,所以还不如买一本纸质的放在家里。

那我们就应该抛弃电子版的吗?

不是,它是一个补充,我们不能每天抱着纸质版的到处跑,而是要将二者有效的结合起来使用。我们不反对电子版的东西,但要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