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给汉国带来很大的正面变化。
一是给诸葛亮省了不少力气。
二是影响了北伐成败。
如果黄权、李严都在,那么以黄权的品格、身份、能力,刘备的托孤很可能是以诸葛亮为首,黄权、李严并辅,或者诸葛亮>黄权>李严,这么一个顺序。
守江州,御东吴的重任应该会交给带过水军,又比李严更懂兵法,有实绩的黄权。
而李严会被放在南中、汉中的任一处,磨资历+锻炼,同时在诸葛亮、黄权出征时前往替补。
这样的三角形,无疑会使汉国政权更为稳固。
先说省力气的部分。
如果李严的确去了南中,那么东吴在南中的破坏行动效果就要打折扣。如果去了汉中,那么汉中的开发治理上,诸葛亮无疑可以少花些精力。
而黄权在江州,既不必担心他会冒险攻荆州,也不怕他会防不住陆逊、朱然。
而且黄权是个极为持重,又不大争夺名利之人,他一个二把手都这样了,李严就很难飘起来。
至于勾搭孟达,诸葛亮、黄权也都能做,李严不是必须。因为曹叡才是最大助攻者。
而即使南中仍如本时空那般大乱,那么有黄权、李严镇守二边,诸葛亮也能少些担忧。
黄权身体不错,风评也好,有他在台上,益州本地官员对新政权的疏离感也会更低。
然后是正面影响北伐。
建兴六年(228)的初次北伐,诸葛亮应该还是会重用马谡,街亭悲剧应该也是照旧,黄权在其中起不到多大作用,顶多有李严镇守成都,会让诸葛亮更安心些。
而两年后的子午之役,因为是防守反击,位置也在黄权熟悉的蜀地,那么总指挥官可以由黄权担任,李严调去江州锻炼(巴州牧啥的就不要想了),诸葛亮坐镇成都,管好物资供应就行。以黄权为对手,曹真讲不好会抹不下面子,不肯早早退兵,那么黄权很可能会获得比历史上更大的战果。
然后是建兴九年(231)的第四次北伐,诸葛亮与黄权互换位置,卤城之战、甲首三千重演,司马懿空握大军,进退不得,而黄权显然也做不出李严那种自断军粮的事情,到最后司马懿为了避免长安空虚,自然就只能放弃雍、凉二州,成功转进啦~
所以说,多一个黄权,真的会很不一样。
不过呢,也不全是汉国占便宜。
毕竟张郃应该不会被逼死在木门道了不是么?
再往后的故事越来越美,只是恕我无能,编不下去了。如果还不尽兴,倒有几篇黄权相关的回答可以去看看:
宣传新专栏:
另外,谢 @断鸿 和 @有猫的人 的指正,已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