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哭戏的重要性是不是被过誉了?

2021-12-31知识

真的非常简单地谈几句个人的感受。

与其说是哭戏的被高估,或许一个更确切的说法是:「外露化」的瞬间更受到观众的重视,更容易向外界传达出演员的表演水平。情感表达上的爆发,成为了观众眼中的「表演时刻」。而一些看上去比较「平淡」的部分,则被忽略了。

就以哭戏来说,也会有很多精彩的瞬间,出现在哭泣动作之后。如凯特布兰切特在【蓝色茉莉】结尾的「哭泣之后,茫然与一丝希望混合的表情」,就给出了比「哭的爆发情绪」本身更丰富得多的情感与内心层次。但是,这些层次,却往往是容易被观众忽略掉、只集中于「哭」的。

对此现状,一个角度或许有些刁钻、但却非常有意思的证据,便是各大营销号对于——不仅限于年轻偶像艺人——演员的表演夸赞通稿:标题往往是非常统一的口径,「演技炸裂」、「绝了」。然后当我们打开链接,看到作为经典瞬间的片断,则多是一段「至少在对喇叭的摧残上确实够炸裂「的表演:声嘶力竭,调门奇高,表情狰狞,体态野性。

有哪些相关案例,在这里不做具体点名,想必各位都有印象。这种宣传,当然是一种夸大其词,演员的表演水平也不足以称得上「炸裂「,而更多地只是够「夸张」甚至「浮夸」,与应景、应情、应人物的合理性、适宜度,都搭不上太多关系。但是,这种宣传的倾向,至少证明了宣传者眼中的观众标准:更注重「爆炸力、爆发力」,因此才会有对口定向的宣传投放。

观众的这类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对作品「进入」程度的局限,也随之带出了观影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对要素感受度不深的问题。大多数观众,以轻松的心态观看作品,并不愿意投入太多的精力去「阅读」表达,也不太积极地「跟随」发展。

因此,当作品给出了一个较为内敛的表演时,哪怕演员做到了情绪的恰当定位,整体状态也达到了适宜的氛围,甚至呈现出了更多层、复杂的情绪与思想之时,由于观众对场景、人物在铺垫延伸上的把握性不足,他们也无法很好地理解这种表演的「恰到好处」与「严丝合缝」。

对比之下,「爆发力」瞬间,无疑就是非常直白易懂的了。在一定程度上,观众不需要连接前文,不需要体察人物,哪怕是独立地观看这个片段,都能从「冲击力」上感受到所谓的「表演」。某种意义上,这其实是相对「廉价」的表演瞬间:外在的情感宣泄,让动作、念白、表情,都可以通过很外露的大幅度形式出现,从而让表演像一个放大镜一样,将一切情感摆在所有人眼皮底下。而哭戏,则是其中的代表性一环。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哭戏或高爆发瞬间的「不值钱」。表演的目的是再现人物的状态,只要与人物此刻心境相符合适配的表演,无论什么形式,都会是优秀的表演。像罗伯特德尼罗在【穷街陋巷】里的乔尼,并不内敛,反而比一般的「夸张」更显浮躁、乖张。希斯莱杰在【黑夜骑士】里的小丑,更是「如何自然地演出一个疯子」的标版教科书。而以哭戏论,他在【愤怒的公牛】里的自责痛哭,也毫不出戏。反例者,如阿尔帕西诺在【教父】里对迈克柯里昂的诠释,前半部身穿军服的纯净,后半部同样着装时的阴森,固然有爆发段落,但也很多的「内敛「部分,只要他站在那里,看向别人,万事大吉。

但这一切表演成品,首先符合了人物,并且更重要的是「自然」——够夸张,但不突兀。这来自于演员在表演中的「不刻意」:相比对动作、语调、表情的有意设计,还提供了一种难以量化的「氛围」,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之中,所有若有若无的细节之间,都让人找不到违和感,十分放松、自由,仿佛他就是角色本身,只需要随性而为即可。刻意的减弱,「入戏」的强化,会让表演砍掉痕迹,更加自然,自然就带来了「适宜」。

外在爆发还是内敛细致,都只是呈现手段,唯一的目标永远是「对角色的还原」之效果。但是,就像奥斯卡往往会在「得奖瞬间」的选择中挑出那些声嘶力竭——如詹妮弗劳伦斯在【乌云背后的幸福线】里的那段「犯病大笑、拍桌仰面」——的片断一样,够爆、够炸、够「凸显」的表演,会是更直观、独立于整作亦可做相对证明的水平体现。

因此,就有了很多演员的「走捷径」——大量的「炸场爆裂」,大量的故意设计,似乎恨不得让「我在表演哦」的提示以最外露的形态塞满自己的每一秒钟。这就带来了表情的浮夸、细节的过多、腔调的做作,以及「炸裂」时的尴尬。所谓「油腻感」「套路化」,应运而生。暂且不提国内的某些演技派,就连某位奥斯卡影帝,也有着类似的倾向。

或许你压根不会演,也或许你其实挺会演,但这种结果上的「不自然,不恰当」,已经足以对你此刻的表演,做出盖棺定论的失败认证了。失败的原因可能并非表演能力,而是表演者对表演概念的认知、定位,对完成此段表演的诉求。

炸裂戏不代表「廉价」,廉价的是出格突兀、不合时宜、过火造作的炸裂戏。内敛戏也不代表高端,不合格的内敛只会变成无口无心无表情的反应木讷、台词机器。

哭戏也是如此,如果当需要你酝酿热泪、欲下未下时,你却已经放开了声,当需要你表达绝望僵死时,你却在地上哭得打滚,那么,无论你多费嗓子和泪腺——甚至眼药水——,你都完全没有做出一个好的表演,甚至可称差劲。

因此,哭戏本身对表演评价的重要性是存在的,但它并不唯一,也确实在观众的认知、以及随之的宣传堆积中,被抬上了过度的「至高」之位,作为标准的存在感爆棚。而从表演本身出发,那么哭戏的重要性并不应该被高估,也同样不应该被过份低估。可称「被高估」的,是「不合适「的哭戏,以及一切的所谓「炸裂」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