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为什么古代用贝壳做货币?

2021-06-29知识

小时候,我想既然贝壳能当原始的货币,那么海边的人不是人人都可以成土豪了,随手可以捡一些贝壳,换各种东西,不劳而获,迎娶白富美,轻易登上人生巅峰

前不久,听了高晓松在他的「天地很大,可以胡说」的「晓说」讲到了货币,说是人们可以用一个任何物品当做交换等价物时候,真是想当然。

真正把这个问题说明白的还真不容易!

一、

在汉字中,一般与钱财有关的字,全和贝有关: 贡 财 败 贬 贩 贯 货 贫 贪 购 贮 账 贵 费 贰 贷 贺...

可见,贝壳作为原始货币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至深。

原始货币,其实就是等价交换物。

世界上很多地方原始社会人为什么都会选择把贝壳当成等价交换物呢?而不是其他的。

贝壳首先具有其文化含义:代表者女阴,象征生殖。

贝壳外形就像女阴,而且能开能合也能夹,贝壳中还有肉体,这很容易让原始人联想到了女阴。母系氏族社会早于男性社会,贝壳就成了母系社会中生殖图腾。

在中国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出土的陶器上,均出现贝壳的图案。

马家窑陶器
河南仰韶文化的彩陶

这样的崇拜不是中国单独的具有,印第安人原始部落也贝壳当成财富的象征。

至今非洲原始部落喜欢带贝壳装饰物。

可以想象,当进入父系社会以后,脖子上带有一圈圈贝壳,不仅有装饰美化的功能,还有象征的意义,代表着更多的女人,也意味者权力和财富。

再者,作为装饰物品,贝壳是大自然最好的赠品,它既不像宝石一样稀少,也不像动物羽毛一样容易破损。

贝壳还具有不掉色,易于保存的特点。

所以,贝壳就成了原始部落人眼中最合适,最有内涵的等价交换物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贝壳那么多,难道不怕「通货膨胀」么?

二、

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XXX,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成为学霸,也不是所有的贝壳能成为原原始货币的。

一个东西能成等价交换物,它必须具有自身的价值。

在远古,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把贝壳戴在脖子上,因为想要带上,就要把贝壳打孔穿上线。

以那时生产力条件,没有金属工具,贝壳本身,也又硬又脆,在贝壳上打孔可是技术性很高的劳动。

中国古代打孔机

那时,用于打孔的针头恐怕是要磨成尖尖的石头,而且尖石头也不耐磨,人们为了把贝壳钻孔,首先得要制作石器工具,然后放弃宝贵打猎采集的功夫,才能在多个贝壳钻孔穿成串,费工费力。

这种成为「朋」的贝壳,里面包含了劳动的工作时间,才具有等价交换的价值。

可以想象当初上古的情景,一个猎人见到一个脖子上挂着贝壳项链的人,非常艳羡。他又做不出来,他也没有时间去钻孔,于是就要提出用自己部分猎物去换项链。

但难题是,这个贝壳项链能换多少猎物呢?两个人经过协商,就用半天做的贝壳换半天打的猎物,这样,交换就有依据,双方谁也不吃亏,各自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且都保证当天的食物。

学过经济学的人,已经认识到了这就是劳动时间与剩余价值概念的雏形。(感兴趣可看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

对于当时物物交换的人来说,这样贝壳已经摆脱了实用物的功能,更成为了一种当时「奢侈品」,具有文化价值和保存价值,众人才能把贝壳当成原始货币,才能流通。

让贝壳成为平等交换物的是其文化价值和里面所含有的劳动价值。

商代的卜辞和铜器铭文中,贝币以「朋」为计算单位,五贝为一串,两串为一朋。后来也出现了珧贝、骨贝、石贝、陶贝等,取代了真正的贝类,也体现以后的人们对生殖崇拜的淡化,但是打孔技术劳动经济价值还继续体现着。

商代骨贝

商朝初期,骨头成为了最常见的物品,于是就地取材,用骨贝替代了真正贝壳,此外还出现了玉贝,但打孔还是需要耗费大量工时的。

三、

当人类技术发展起来,人们开始使用金属,金属加工制作技术的成熟,而且打孔已经不是耗时耗力的工作了。

金属作为比较稀少的物品,自然就替代了各种物品,成为了货币的原料了。但贝壳为货币的社会印记还在。人们还是要把货币做成贝壳形式的。

锡是人类社会最早使用的金属,所以,在商朝就出现了锡贝。

以后随着铜的发展,又出现了铜贝。

西周铜贝

看到了这些铜贝的形状,是不是觉得与某种器官相似。

到了秦始皇时,统一了中国,货币形状就统一了,这就是秦半两。

从此以后,中国货币就外圆内方。但是,代表着打孔技术的劳动价值的孔一直还在。

一句话:贝壳为什么能成为原是货币,一是因为它的文化内涵,二是因为打孔技术的所耗劳动价值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