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好好学习马哲(这门课应该简称马原,我读书时习惯叫马哲)还是有必要的,这是个马克思资本论里已经解决的问题,居然还有答案说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可以预见的范围。马克思经历的是科学技术对生产方式改变最为剧烈的时代,他要是连机器人的问题都没想到,难道资本论解决的是封建时代风车水磨的生产问题?
回答这个问题关键先要理解——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社会化大生产,剩余价值和资本循环都是在整个社会生产大循环中产生的,一刻也离不开市场和价值规律。不是哪一个工人或者哪一家工厂产生剩余价值,是为了让你理解方便,教科书才用单个工厂说事—— 经常有些人在脱离市场的单个工厂里,用脱离市场的「成本」和「价格」计算所谓的「剩余价值」,然后得出一些奇怪结论,就很自大地认为驳倒政治经济学了。
有人对技术领先企业能剥削行业其他工人的剩余价值不理解——「资本家都不认识其他企业的工人怎么还能剥削他们的剩余价值」——多新鲜啊,资本家不认识自己的顾客就不能赚钱了?在股市里庄家不认识你还不能割你的韭菜了?这就是市场经济,这就是社会化大生产,再强调一遍,剩余价值必须在社会化大生产循环和市场环境里才能产生!
补充:
一、劳动创造价值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个前提就是只有人的活的劳动才是价值的源泉。评论中很多人不理解,认为资金、科学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也参与生产过程,为什么不创造价值。政治经济学认为技术劳动、管理劳动是创造价值的,而且越是高技术劳动,被剥削的程度越深,因为高技术劳动单位时间创造的价值更多。资本家从体力劳动者那里剥削不到什么剩余价值,体力劳动者只是作为计算劳动创造价值的计算基数存在的。政治经济学就是要论证劳动,特别是高技术劳动被剥夺得太多,而那些只是凭借法律上占有的土地、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就参与分配的资本家,拿走得太多太多。
还有很多人认为政治经济学关于价值的定义靠不住,其实「劳动创造价值」不是马克思首创,而是洛克首创,经过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贡献,「劳动是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这句话不是马克思说的,是西方经济学的老祖宗亚当斯密说的!
马克思实际上并不赞同这句话,他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开篇就是批判「劳动创造价值」。脱离所有制、脱离生产关系,根本不存在劳动创造价值这一现象。工厂主绑架几个工人做奴隶,生产一堆卖不出去的产品,这些奴隶被虐待死了也创造不了一分钱价值,工厂主也剥削不到一分钱的剩余价值。
二、装备新机器企业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是不是从生产机器的工人那里来?
有人提出,超额剩余价值不是从别的快递公司小哥劳动里来,而是从生产送货机器人的工人劳动里来。借用评论者提供的一张图。
你们看,多么高科技的生产线,智能化的机器人,难道它们都不能创造价值?它们不能创造价值的话,这些汽车怎么生产出来的?
这个问题是我在参观宝钢的自动化生产线时突然想明白的——不论多么智能化、自动化的生产设备、机器人,只要它们在哪个行业得到应用,那个行业的产品价格必然下降。智能化的工业机器人虽然增加了产品的数量,但是没有增加产品的价值,反而在「消灭」价值。只有在一家工厂用机器人,别人还没用上的时候,它们才好像能"创造"价值。大家不要把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等同于交换价值的增加,产品越多反而越没有交换价值,甚至会变成负数,让生产者不得不丢掉、倒掉、烧掉。
第一,生产机器的工人创造的价值在机器人中,通过出售剩余价值得以实现被资本家取得,已经从活的劳动变成物化劳动。第二,送货机器人和送货车一样,快递公司在使用时,它们的价值会逐步转移到服务产品中,但是不会产生新的价值,更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必须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新价值,只有活的劳动才能产生剩余价值。
三、关于快递工人是不是创造剩余价值的问题。
学过政治经济学的朋友很快指出我举例的问题,在政治经济学经典分析框架里,只有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的产业工人才创造剩余价值,也可以说是只有农业和工业领域就业的产业工人才创造剩余价值,而第三部类或者说商业流通领域的工人,他们的劳动只是在调整剩余价值分配,而不是创造剩余价值。
确实是这样的。但是,我还是举了快递工人的例子。首先是快递工人的劳动分工比较简单,比较个人化,用他们的劳动作为计算单位,麻烦比较少。其次,我认为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在今天必须做出调整,只有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结论已经不合时宜。 [4] 现代社会在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就业的人口越来越少,科技进步带来工农业总产品增加,但是交换价值在社会总产品中的比例越来越低,也就是工农业产品的价格越来越低。如果还固守只有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工人才创造剩余价值的结论,将会导致政治经济学与社会现实越来越脱节。更为重要的是马恩时代革命的主力要靠产业工人,将来的革命如果只靠产业工人,那就走不下去了,未来革命的主体只能是第三产业就业的工薪阶层,你说他们都不产生剩余价值,那去感召谁来参加革命呢?
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推动科技进步的一面,也有阻碍科技进步的一面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什么会被取代,不是因为他剥削工人不道德,而是因为他可能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从前面可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存在必须依赖科技进步。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资本家都是乐于接受新技术、鼓励新技术,很多大资本家就是因为自己有新发明、改进新工艺而成为资本家。但是,一旦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和金融资本的阶段,资本家更乐于在金融领域玩钱生钱的游戏。不是资本家变懒了,而是资本喜欢更快速的循环增值,不怎么喜欢去提升技术、发展实业来增值。资本就像贪吃蛇,必须不停在整个社会流动循环,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才能维持生存,一旦科技停滞,它没有更多活动空间,就会把自己撑死,也就是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的本质就是市场上的资本太多了。
很多年轻人大概还没工作,所以对这个体会不深。我家离上海的一个经济开发区不远,里面有很多软件企业,小区是被征地农民的拆迁补偿房,一户在小区里有3到4套,很多在软件企业上班的程序员在这里租房。一个50平米的小套,每月租金至少4千。一个初中小学学历的老农民,一个月什么不干,几套房房租收入就相当于一个985高校毕业的程序员。对于上海,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来说,是这个老农民贡献大,还是程序员贡献大?谁在为社会创造价值,谁只是在参与分配?但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道德,不等于个人的不道德,老农民虽然收入很高,还是生活俭朴,无地可种,每天以收废品为乐。不过大家应该明白,是成千上万体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创造了上海这座辉煌的城市,而不是那些靠房租、买卖股票、利息、理财收益、投资分红发财的人们。资本最喜欢房价天天涨,不用去搞周期漫长的投资建厂,更不用搞风险高的研发,只要买和卖就行了,中国土财主只会拿实体房子买来买去,美国资本家把房屋抵押贷款包装成债券,上市炒起来,一笔预期收益可以骗几轮的钱,但是对国家、社会的长期发展,就是埋雷。
上海这座城市只以金融立足,就是死路一条,四个中心都很重要,而对长远最为关键的是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能否成功。离开创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死路一条,然而只有人的智力劳动才是创新的唯一源泉,即使有人不同意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点也不能否认。如果有一天机器人可以自己维修,自己排除程序问题,那么人的创新脑力劳动就成了剩余价值的最后来源,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后的生存空间。脑洞再开大一点,如果机器人能自己科技创新,那还有什么可以剥削的?如果机器人能够从事创新劳动,那人工智能和人就没有区别了,能够创新的机器人就成了被剥削的奴隶。
回到现实,进入现代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靠社会主义给自己续了命。先是和苏联的冷战,资本主义世界动用国家力量与苏联进行科技竞争,奠定了到现在七十年增长的科技储备。然后是中国加入全球市场,又让资本获得了更大的生存空间。今后几十年,要是中国和美国展开竞争,说不定还能推动人类科学技术大发展,不论对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是好事。资本主义的病根马克思是找到了,但是资本主义究竟怎么死,就说不准了。
参考
- ^ 孟捷. 技术创新与超额利润的来源——基于劳动价值论的各种解释[J]. 中国社会科学, 2005(5):4-15. https://www.ixueshu.com/document/40ba26df8caab8e3.html
- ^ 龚维敬. 论现代资本主义的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J]. 学术月刊, 1984(02):33-38. https://www.ixueshu.com/document/cf576742b2e4e9352c1d030e6f57df65318947a18e7f9386.html
- ^ 马健行. 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与资本主义发展的三阶段[J]. 当代经济研究, 1991:63-68.
- ^ 郑治国:社会生产第三部类与价值增殖,【岭南学刊】1997年第5期 https://www.ixueshu.com/document/135c659b03058280318947a18e7f9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