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叔希望本文从一个个眼镜的细节角度出发,把自己脑中能想到的眼镜方面细节一个个罗列出来,和大家分享哪些配镜细节应该注意,从而朝着配出无限接近完美的眼镜的目标努力。同时也是自己工作质量的提升总结。
1)我们日常测量的瞳距一般都是远用瞳距,看近时人眼正常情况下有调节和内聚,所以近用瞳距更小。比如看远是64瞳距、看近一般是60瞳距。专门看近的眼镜该做近用瞳距。
2)我们说的瞳距都是左右总计的瞳距,部分人的左右瞳距是不同的,比如瞳距64,可能右眼是31,左眼是33。我们应该按不同的单眼瞳距去测量和加工才会更加准确,特别是高度近视和功能镜片。
3)瞳高:对于专门看远的眼镜,应该把实际加工瞳高做到实际远用瞳高上。对于专门看近的眼镜瞳高一点会偏低更多,甚至低于框高1/2处才是最理想的。但是对于日常通用的眼镜,需要同时看远、中、近处,那么我们就需要都照顾到、做取舍和权衡。一般我认为应该把光心定在远用瞳高下3-5毫米。具体还要考虑镜眼距的大小。更小的镜眼距可以少下移,镜眼距大的眼镜更容易扫描到最下部分订单镜片,有时候不得不下移5毫米,让中距离更好,那么看远和看近也就还可以了。否则直接按远用瞳高做的话,看近就麻烦了。这是互相取舍、权衡利弊,也是相对比较科学的办法。当然类似蔡司智锐、依视路爱赞等高端镜片,都是按实际瞳高制作,因为已经在镜片设计中考虑了远中近。
4)交叉圆柱镜精准测量散光轴位和散光度数时,球镜应该足矫或稍微过矫,也就是看红绿应该做到红绿等清或绿稍清,让最小弥散圈落在视网膜上,满足这个前提才能正确测量。否则看似很认真、很专业,其实结果都是错的。
5)综合验光仪上的牛眼(肺头)必须保持水平,气泡在准确的位置,测量的散光轴位才会准。如果仪器本身就是歪的,散光轴位就偏了。高度散光的人伤害很大。
6)电脑客观验光的时候,应该先来回看看左右眼是否水平了,测完右眼转到左眼的时候应该无需上下调整。这样测量出来的电脑散光轴位才是更加可靠的参考数据。怕就怕不会交叉柱镜精确测量轴位,连电脑参考值都是歪的。当然,如果后面反正需要精调的话,歪一点也无所谓。
7)矫正到1.0并不代表足矫,很可能还是欠矫状态,应该把每只眼的最低度数的最佳矫正视力先验出来,根据实际情况做调整再给出具体的配镜数据。比如我碰到一个顾客右眼-2.00看到1.0,左眼-2.00看到2.0,-1.50看到1.0。这个案例最佳方案是看远配右眼-2.00,左眼-1.50。看近双眼-2.00。如果看远也用双眼-2.00,双眼视力差2行,可能导致相对模糊的右眼抑制。看远清晰度要平衡,看近调节要平衡。
8)散光必须足矫。有时候-0.25的效果等同于-0.50散光(等效球镜),比如-1.25的清晰度和-1.00-0.50很接近,部分验光师直接给配了-1.25是不对的。有散光原则上必须矫正,然后再看球镜。 不矫散光没有好焦点、调节不稳定,处于离焦状态,不够清晰、成像变形(大脑会修正),对比视力差,调节反应波动,集合不稳定。造成视疲劳,所以近视加深。无法持久看近。
9)测老花,前提是远用处方足矫或顾客认为的足够清晰的光度,再根据年龄估算、FCC、等办法测出粗略Add。粗略Add的前提下测量NRA、PRA来精调Add,再加减Add确保最清晰距离在最近清晰距离和最远清晰距离的中间,然后试戴确定处方。可惜很多门店只做了第一步。
10)高度远视/老花的毛坯直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镜片厚度和重量。测量顾客实际瞳距,通过选择合适的镜框,计算做到实际瞳距的最小毛坯直径,定制镜片可以尽量做薄做轻镜片。可惜很多门店不了解,一味的叫顾客加钱升级折射率,往往效果也不好。而近视的毛坯直径对于厚度无影响。
11)近视离焦等近视防控镜片必须球镜、柱镜足矫,轴位精确,镜框必须稳定不下滑,单眼瞳距、瞳高精准。镜片理想高度在30-40之间,移心量最好小于3毫米。这样配出来的眼镜防控效果才会好,同时每天户外时间至少2小时,严格控制看近时间,每看近20分钟就需要看6米外20秒,看近姿势正确,台灯不闪,亮度在700-800LUX最佳,安卓用户可以下载「光强仪」App测量亮度。每3-6个月复查一次。小孩子调节幅度AMP必须查,小于最低调节幅度异常马上训练调节幅度,公式是「15-0.25*年龄」,而且双眼差距不大于2D。小孩子一般一周就可以提升调节幅度。训练效果好,只要调节幅度大了,眼睛就「强壮」了,自然不容易涨度数。还有远、近眼位必须在正常范围,还有集合近点。
12)理想的老视渐进多焦点镜框应该是:S鼻托、钛材料、单桩头、全框、移心量不大于3毫米。鼻梁宽度越小越好,框高在26-40之间。
13)渐进通道的选择:一般情况下默认选择短通道,如果远视初戴、中距离多、近距离少、Add比较高可以考虑长通道。短通道的优点是近用范围比较大,符合现代人看近比较多的情况。短通道的优点就是长通道的缺点,长通道的优点就是短通道的缺点。通道不应该由框高来决定,可惜大部分门店还是这样认为,是错误的。而应该由实际用途、眼睛下旋能力、是否屈光参差等来决定。应该先确定通道,再选择合适的镜框。
14)冬天马上要来了,加上佩戴口罩眼镜很容易起雾,很多人选择了依视路防雾镜片,配合防雾镜布使用,的确效果很好。但是很多门店不告诉消费者的是防雾镜片并不防紫外线。
15)正常的前倾角在8度左右,实际上这是为了照顾看远又看近的需要。如果单纯看远的眼镜,前倾角0最理想(镜片与水平面垂直),让视线和镜片垂直射入是最理想的(更精确的应该是88-89度看远的时候还是会稍稍偏下一点点)。如果单纯看近的眼镜前倾角就可以到15度左右,尽量接近90度的角度阅读,效果会更好。
16)镜眼距实际上在碰不到睫毛的前提下越近越好,这样才能减小像差,眼睛也不容易扫描到成像不好的边缘部分,减小棱镜,提升舒适度。特别是屈光参差的人群,强烈建议佩戴板材小框,不等像会相对减小,双眼得棱镜量差距小,才会比较舒适。
17)面弯稍微弯一些,也会提升舒适度,其实也就是框面弯大一些,眼睛不容易看到边缘,与上条同理。但是小孩子佩戴防控镜片尽量让面弯为0,框平一些,防控效果会更好。因为离焦区看不到也就没有了该有的效果。鼻侧下方的离焦区域作用是最大的,人眼看近是内旋的,所以移心量要小,否则把这个区域磨掉了,防控效果就差了。
18)应力的危害:镜片装到镜框里去不能太紧,否则镜片被挤压变形后会产生应力(如下图左镜片),佩戴者会感觉特别晕。这个情况是非常常见的,因为磨小了镜片容易掉出来就需要更换镜片,产生额外的费用,部分门店就宁愿做大点,于是。。。金属全框的螺丝必须完全闭合才算是加工合适。如果镜片大了,螺丝不能完全闭合,又必须固定好给顾客,于是镜框和镜片互相挤压,应力就产生了。短时间内改小一点可逆,如果变形3-4天就不可逆了。也有可能刚配的时候是OK的。冬天室内室外温差大,热胀冷缩导致应力。
19)感谢Dddrop点评区提出板材镜框+高度近视的时候,让凸面靠近镜片后侧,让镜片往外凸一点,可以在视觉上更美观。这是加工细节。
20)测量瞳高的时候,应该考虑到装上镜片后,眼镜前面的重量增加,眼镜或多或少会有下滑一点。应该有意的压一压眼镜框看瞳高的变化,这样测量的瞳高才是真正的瞳高,特别是高度近视人群。还需要在先调整好镜框后测量瞳高,包括佩戴有高低、一前一后,或整体往一边斜,镜框脚套可以稳稳地勾住耳朵不下滑,还需要保证舒适。部分人耳位有高低,左右侧的脸也不太对称,需要把镜框调歪,戴脸上才是正。这就要求商家调整镜框的技术了。
21)近视度数偏低选择1.56镜片的时候,不应该选择半框,因为1.56的材料比较脆,很容易受力就下沿、上沿、鼻侧的镜片边缘崩变,不美观,镜片不稳。我们门店碰到这样的情况都会建议顾客选择1.6,如果坚持选择1.56那就换全框。无框那就更加不适合了。而高度远视/老花移心量小的时候反而可以考虑半框,因为边缘厚。
22)大叔实际工作中发现,不少人不会比较红绿,那么可以采用远用井字视标,内置+-0.50交叉柱镜来一起判断。如果视标距离小于3米,红绿等清度数会偏低,井字视标会偏高,可以取2者的平均值,或者直接点,度数试着减减看,模糊就不减,一样清晰必须减。远视相反,正镜能加就加。
23)超高度近视选择小框,如果顾客的瞳距特别大,需要光心外移,鼻侧的镜片反而比聶侧厚,鼻侧的厚度会顶住鼻托下方,在加工的时候可以适当的让镜片往前凸一些,再把镜片做个倒边、抛光,调整下鼻托,一般也就能装上了。加工完再把鼻托调整到合适即可。板材镜框有时候没办法,只能把鼻侧的厚度切去很多才能装进去,那就显得特别难看,不切的话整个镜框会受力变歪。再选择镜框的时候就该预测到。派丽蒙7820就是典型。
24)很多人戴眼镜一只眼模糊了也不管,是很伤害视力健康的。如果右眼欠矫-0.50,看近的时候右眼会少0.5D的调节,双眼调节是由一个神经中枢控制的,人眼总是「懒」的,会选择更低的调节,左眼也会同样的少0.5D的调节,右眼就会处于远视离焦状态,右眼涨。
25)计算移心量的时候,请忽略镜框(虽然是镜框决定了2镜片之间的距离),本质上我们应该测量的是 右镜片的鼻侧边缘到左镜片的聶侧边缘的距离即为镜框的瞳距,也就是2镜片几何中心之间的水平距离。而且需要在瞳高所在的水平线上测量。碰到金属镜框还好,如果板材镜框比较粗的材料部分新人测量错误的话,那么每次加工的瞳距都不对了,再好的机器都是枉然。
26)镜框非常不建议选择中梁部件很软的,特别是头大的人,戴上后镜腿外扩撑开,给框一个外翻的力,这样导致眼睛很容易扫到边缘部分,晕啊,晃动啊,变形啊都出现了。如下图。
27)高度近视眼镜的重量来源主要是镜片,不必太纠结于镜框的重量。应该重点放在如何减轻镜片的厚度和重量上。如果镜框的选择了极端轻的(比如某乐)往往材料很细,镜腿很细,镜片安装上后很容易「头重脚轻」往下滑,戴不稳,非常苦恼。而且非常不利于视力的稳定。
28)调节反应BCC检查中,必须关闭近用灯,保留室内灯,半暗室检查的结果才会准确。如果开灯,瞳孔缩小,检查误差就大了。检查必须快速,询问的是第一秒看到的,内置+-0.50交叉柱镜,横线清晰加+0.25,竖线清晰加-0.25,直到横线清晰变竖线清晰,或竖线变横线清晰,变化量就是结果,带+-号。正常范围是+0.25到+0.75,说明正常人都有一点小滞后。+1.00的话眼睛会比较累,0或负号就是调节超前,更加容易累。
29)很多人单手摘戴眼镜,长期下来会一只镜腿外张脚过大(如下图)。导致右镜片更加贴脸,左镜片远离脸,右镜片近视度数会变深,远视镜片会减低,左镜片反之。造成看远清晰度不同,看近调节不同,集合不同,乱七八糟了。外张角大了同时容易下滑戴不稳,也是伤损视力。不知不觉中涨度数。
30)清洗眼镜最科学办法:常温水冲洗后,加稀释后的洗洁精抹到镜片上,再冲洗后用镜布轻轻地顺一个方面把水吸干即可。冲洗的目的是把附着在镜片上的颗粒冲掉,以划伤镜片。拿蔡司擦镜纸其实也不科学,因为没有冲洗,颗粒还在镜片上,一擦就划伤镜片了,日积月累就很多细纹了。
31)镜片片型很圆的时候,如果有散光必须把散光轴位对准,再把镜片装进去。有时候机器出来是不跑轴的,装的时候没对准就装进去了,而且部分门店加工完也不检测,发现不了错误,结果交到了顾客手里。结果人家戴了好几年!
32)如果左右镜片片型很接近的时候,部分新人加工师也没有按「先右后左」的习惯去做,两镜片都磨出来后再装到镜框上,可能会把左右眼镜片搞乱,结果。。。度数差距大的话顾客还能发现,差距小的时候有些顾客不明显还发现不了。结果度数反了,瞳距从60变到了72!戴了好几年!
(31、32 两条说明:加工后必须检查数据。)
33)矮塌鼻梁必须选择S鼻托,否则很难把眼镜戴稳,时不时就得推一下眼镜。哪怕再好的调整技术也无法挽救本就不合适的搭配。消费者在试戴的时候没有镜片,感觉不下滑,装上镜片就麻烦了,这个细节需要专业人士提前预知。
34)1.74蓝光片,蔡司和依视路二选一的时候必须选蔡司。因为依视路1.74A4和1.74X6都是定制片,价格很高,60000左右。而蔡司1.74蓝光,绝对不比依视路差,原价才4280。有些门店知道或不知道这点,结果选了依视路1.74蓝光片,花了更多的钱,结果镜片单档次并没有提升。花了冤枉钱。
35)了解旧眼镜的视力情况的时候,分别遮挡单眼的时候,很多人拿遮挡板直接压住右镜片,左镜片就离眼睛远了,近视有效度数会偏低,远视有效度数会偏高。这就了解不到客观情况了,给新眼镜配镜带来了误导作用,结果度数出来偏高了。要说正常流程后续还能纠正,偏偏不注重细节的人往往验光流程也不科学,就这么度数配高了。
36)对比左右眼清晰度,应该采用偏光分离法(加P镜),或棱镜分离法(可能感觉不舒适),而遮盖法比较有争议。基本确定度数后,应该双眼同时雾视到0.8左右,再对比清晰度,调整到一致后,再增加球镜到所需要的视力。因为假如-2.00矫正到1.0,再加-0.25没有提高视力,也没有变模糊,其实导致了调节,晶体紧张凸起又把视网膜后的焦点拉回到视网膜,一样清晰,但会感觉更亮了,可能顾客会说更清晰了。有散光度数会导致偏暗。不少人认为暗就是模糊,亮就是清晰,其实我们应该明确告诉顾客对比的是清晰度,不是明暗度。
37)调节平衡非常重要!双眼调节力平衡时,视疲劳大大下降,如双眼调节力不同,近视力就不同,其中一只眼就会发生近视加深,几年后就变成了屈光参差。双眼度数差距大的成因之一。
37)当视力平衡和调节平衡冲突的时候,相差在0.25D时建议以清晰度为准,当相差大于0.50D时,建议以调节平衡。如果双眼看远视力差2行,建议一副眼镜看远保证清晰度平衡,一副眼镜看近保证调节平衡。否则可能导致单眼抑制。
38)当交叉圆柱镜精准测量散光轴位的时候,虽然是按正规的流程操作应该没问题,但是不太放心的时候,比如测得轴位是180,但是旧镜轴位在165,咱们可以把轴位定在15做JCC,慢慢靠近目标。再把轴位定在150,慢慢靠近目标。不是所有顾客都会比较清晰度,这样反复求证,才能确保给出的轴位是正确的,自己心里也会特别踏实,顾客也会听验光师口气坚定而更加信任。还有一个细节就是跟顾客应该说「比较哪一面圆点中心点的边缘更加清晰?」。顾客可能误以为哪面更亮就说哪面更清晰。
39)当一只眼轴位在180,另外一只眼大概率也会在180+-20内。当一只眼90,另外一只眼大概率在90+-20内。当一只眼120,另外一只眼大概率在120或60+-30内,当一只眼160,另一只眼大概率30或160+-30内。以上概率在80%左右。如果出现超出范围,我们需要再次确认才能放心。
40)裂隙片验光时,先矫正球镜到0.7,(必须是小雾视状态,红清),加上裂隙片后转动裂隙片,假如180轴时最清晰,加球镜到最大正镜的最清晰,+-90,到90轴,视力会下降,继续加球镜,变化量就是散光度数,轴位就是180。
(180轴的散光,实际屈光力在90轴)
41)怕验光时有调节参与的时候,我们需要做「雾视」,首先要求散光需要矫正,允许50度散光偏差。降低球镜单眼看到0.2,双眼看到0.3,需要看5米外的动态物体。比如马路上的汽车、行人。雾视完之后再慢慢增加负镜直到达到最佳视力最小负镜度。再根据实际情况给出合适的配镜数据
42)远视验光,绝对不可以像近视验光一样慢慢增加正镜,这样的话,焦点在视网膜后面必然产生不必要的调节。结果是错的。而是应该直接大幅度加上+3.00,甚至更多,看视力看到0.2,这时状态跟近视欠矫一样,焦点是视网膜之前,再慢慢一点点降低正镜,直到达到最清晰状态的最大正镜结束。
43)镜片产品知识的学习绝对不亚于验光技术的学习,比如依视路爱赞分有下加光但是数码生活和爱赞高清适界。数码生活适合内隐斜的人群,而高清适界是单光镜片,适合所有人。如果一个外隐斜的人还给有下加光的镜片,那么眼位就更加外斜了,如同医生必须懂药才能开药方。
44)顾客的眼镜如果整体往右偏,总体上办法是2镜腿都往右调整。可以自己做个实验,把一个烂镜框故意2镜腿往左偏很大,戴自己脸上,就知道镜框整体是往右偏的。怎么调很清晰了,就是把2镜腿都往右调回来。换个角度去思考,顾客戴脸上后,偏右,给镜框一个向左的力,可以回正,这时候脸会给镜腿一个反作用力,只要消除了这个力,镜框也就正了。
45)做远视力双眼平衡时,最好的办法是偏振法判断(加P镜),遮挡法靠记忆,错误率高。棱镜分离法顾客会不舒服。我门店的投影仪是右眼看到2,3行,左眼看到1,2行。双眼偏振法看的时候,双眼可以同时看到第二行,所以第二行是最亮、最清晰的。降低-0.50DS进行小雾视,小雾视的目的是排除焦点跑到视网膜后,再叫顾客比较第一行和第三行的清晰度即可。注意交代顾客比较的是清晰度,二不说亮度。有散光的那只眼亮度会降低,部分顾客不理解亮度不代表清晰度,结果验光就出现错误了。
46)屈光参差(双眼度数差距大),除了需要保证:1)清晰度尽量接近,2)双眼调节尽量接近,3)度数尽量接近。也不能忽略了左右「镜眼距」带来的有效光度的变化不同。今天一个顾客右眼325,左眼650,留意了1,2,3点,也希望板材镜框镜眼距小一些,眼睛不容易看到边缘部分更舒适,镜眼距小一些,相差差距小一些,也会提升舒适度。但是却忽略了板材镜框镜眼距小,650的有效光度影响过大,导致稍微有点过矫。而325影响很小。
47)变色片要变灰还是变茶时,往往都是以个人喜好来选择,这显得简单粗暴了。
其实,选变灰还是变茶 有讲究的。
如果是50岁以下的人群。更加推荐用变灰色,灰色不会改变原来的颜色,仅仅是降低了亮度。如果是50岁以上人群,更加推荐用变茶。因为黄色有「 增视 」的作用,可以提高老年人清晰度,特别是白内障术后人群特别适合。大家看过黄色驾驶镜,也是这个原理。
48)待更新
(更新中、关注大叔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