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应该做计划。
无论是国家、公司还是个人,都会有一个发展计划。
具体做某个项目也需要计划来统筹进度和安排。
但是,为什么很多人反感计划呢?
很多回答聚焦于计划本身怎样制定,这的确是个问题,但是再好的计划也需要执行,而很多人真正的问题在于——计划执行层面存在太多的拖延,拖延导致了计划成为了一纸空文。
一拖整个计划就被打乱了,没有了统筹安排的功能,计划自然就成了一种形式,没什么大用处。
所以,计划本身没有错,错的是我们执行计划时往往习惯拖延, 所以,如何战胜拖延就是如何完成计划的关键。
那么,拖延能不能解决呢?当然能。
拖延症不是不治之症,只要搞清楚了导致拖延的原因,就可以找到战胜拖延的办法。
拖延症为什么会产生呢?我个人的总结是, 导致拖延症产生的心理机制是心理舒适区。
平时我常跟来咨询我的学员说:要想改变拖延症,就要走出心理舒适区。
这么说的原因是,心理舒适区会使我们在面对学习的时候, 因为两种心理需求,产生拖延行为。
第一种心理需求,是对痛苦的回避。
我们总喜欢干自己喜欢和拿手的事情,但学习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愉悦的事。
脑科学研究发现,学习新知识相当于让我们的神经元建立新的连接,还伴随着原来的神经元的断裂,这本身就是一个认知受损的过程。
另外呢,学习、学习,学和习是分开的,「学」是让我们建立新的认知,「习」是把学到的东西内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从学到习,需要不断的重复才能让知识下沉到下丘脑,最终成为习惯,这又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我在前面伪学习那节课里也讲过,真正的学习包含着经历挫败感的过程。
也就是学习这件事本身,就天然有一种痛苦存在。
但是另一方面,人身上也天然存在着一个非常顽固的习惯,就是喜欢待在自己的舒适区,不愿意走进学习圈去体验那种痛苦。
很多人都是因为回避这种痛苦,让自己一再退回到拖延的状态。
第二种心理需求,是对掌控感的需要。
「掌控感」是每个人的基本需要,也是人安全感的来源。
我们之所以学习,大部分原因是为了应对焦虑和不确定性。
越是对未来感到焦虑和不确定,感到自己受到了同伴压力,觉得身边的人都比我发展得好,就越需要掌控感。这时候拖延的好处就出来了,我们不需要逼着自己去面对焦虑和不确定,我们只需要拖着不学,待在这个熟悉的、舒适的状态里,就可以了。
你看,心理舒适区会使我们在面对学习的时候,选择用拖延来回避学习的痛苦,对当下的状态获得掌控。但是,心理舒适区也有一个很大的副作用,就是它会让你一次次用拖延去建构一个平庸的人生,而不是让你为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去戒掉拖延的恶习。
那么,结合这两个原因, 有没有办法可以让我们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让我们顺利迈开步伐,直面焦虑、战胜拖延呢?
我给你介绍两种方法,帮你战胜拖延。
第一个方法是,学会发现让你迈入心理舒适区的拖延征兆。
怎么发现自己的拖延征兆呢?你要分清哪些是拖延行为,哪些是正常休息。
这两者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受「非受迫性计划」的影响。
体育运动中有个词叫「非受迫性失误」,意思是没有受到外界的干扰,自己主动的失误。
相应地,「非受迫性计划」就是说没有什么外界因素干扰你的学习计划,你主动地把已经订好的计划延后了。
比如,你的计划是晚上 7 点到 9 点是学习时间,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你 8 点本应该在学习,结果 8 点的时候你停下来去刷了一个美剧,这就是「非受迫性计划」,这是拖延发生的一个征兆。但是,如果到了 8 点,你在原计划里给自己留了 15 分钟的休息时间,这段休息时间就不能算是拖延,因为这是你提前为自己制定的一个需要执行的计划。只有说这 15 分钟休息时间结束了,你应该恢复学习了,却又自动地把休息时间延长了 15 分钟,又因为非受迫性因素改变了自己的学习计划,那这时候,就是拖延行为了。
为什么我会特别强调让你去发现拖延征兆呢?因为发现、觉察是改变的第一步。
你看我们每节课在讲到一个问题的时候,往往会帮你分析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其实就是在帮你觉察自己的信念和行为背后的机制,你觉察的越清楚,摆脱它们的机会就越大。拖延这个问题也是这样。
我在这么多年的学习实践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感悟是: 人的行为往往会遵循一些自动化的模式, 比如你一旦因为「非受迫性计划」停下了学习,开始刷美剧,那接下来基本就是「看完一集、再看一集吧」,「刷完美剧、再刷刷微博吧」这一系列拖延动作就会自动化的运转起来,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不动脑子、心安理得的一步一步陷入心理舒适区。
在你即将走入心理舒适区的第一个时刻,发现你的拖延征兆,意识到自己即将出现拖延行为了,及时的喊一声「停」。
第二个方法,是 心理暗示,也就是从心理层面去绕开心理舒适区的防御机制。
前面我说过,出于对痛苦的回避,对掌控感的需要,我们会选择用拖延来回避学习的痛苦、回避对未来的焦虑和不确定。
那我们现在也可以通过心理暗示来回避痛苦、提高自我掌控感。
美国心理学家德西(Deci Edward L.)和瑞安(Ryan Richard M.)等人在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过一个「自我决定论」(英语: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简称 SDT 理论。
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到三种动机的影响:
有关爱的「关联」,有关力量的「胜任」,有关自由的「自主」。
这三条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粉丝会主动无偿地为明星做各种事情。
首先,粉丝认为:我做了这些会让我喜欢的明星高兴,这是爱的关联;其次,我做得都是我能够做到的事情,这是力量上胜任;最后,我为我爱的明星做事,我是自愿的,这是自由的自主。
当三者都得到满足时,做事的动力会得到大幅提升。
所以,我们也可以通过自我设计,调动自己在这三个方面的学习欲望,跟拖延说再见。
就比如我有一个学员在进行他的英语学习计划之前,就问了自己这样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学英语的过程中,我如何与喜欢的人产生更多链接?
他给自己找到了一个最好的答案,就是:我学好了英语,就可以成为我女儿的榜样,为我女儿提供一个在家就能开口说英语、有人一起对话的环境。
第二个问题:我的能力足以胜任我给自己制定的英语学习任务吗?
他地回答是:我可以制定自己能胜任的学习任务,然后一个个去完成,这是力量上胜任。它更多是关于你怎么把比较难的任务合理的拆分成你能胜任的任务。
第三个问题:我做这件事是自我的决定,还是受外部影响?如果不得不做,我能主动选择从中学到些什么?
他地回答是:读大学的时候,学英语是被迫的。但现在,我学英语是出自个人的需要,英语学好了,我可以向公司更高层发展,我还可以帮到我的家人,我是自愿的。
这是自由的自主。
「SDT理论」看起来简单,其实有着精巧的设计。
它的精巧之处就在于:在推动人做出改变的过程中,「我必须学」和「我想要学」,所看到的东西经常会不一样。
「我必须学」,你会看到困难;「我想要学」,你会看到方法和路径。
当你把出于焦虑而学习的动机转化成自己的内部需求,再去开始学习的时候,你其实已经绕开了你心里的防御机制。你不会再去思考这件事是怎么不可能,它的困难在哪里,而只会思考这个怎么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