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路痴」、「女生开车差」、「女生学不好理科」等等都可能是社会建构出来的「自我实现的预言」。这些刻板印象和相关言论会影响社会期望和性别角色,并对女性和男性的真实能力和发挥水平产生非常实际的影响。我的整体观点和
@acel rovsion接近,不过我来补充一下关于这类刻板印象是如何自我实现和自我复制的具体机制。
在正式开始前,我想先说一句,「女生是否路痴」这个问题远没有「女生是否比男生更容易迷路」这个问题有意义。因为我们真正应该关心的是结果:是否迷路和是否造成了不便甚至损失。即使女性真的路痴,但如果女性更会开口问路,而男性为了面子不肯问路硬要靠自己认路,那最后结果也许会是男性比女性更可能迷路。这就跟讨论「男女司机谁开车更安全」要比「男女司机谁技术更好」更有意义是一个道理。
不过,「女生是否路痴」之类的话题是一个很适合解释刻板印象的自我实现和社会建构的机会,所以接下来我就展开来讲讲。
一方面,刻板印象会通过「 皮格马利翁效应」、「成见威胁」和「性别角色」等机制影响男女生某方面的能力(认路、开车等):
1.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
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正面期望会提升学生的成绩/表现。而「皮格马利翁」的反面则是「高莱姆效应」,即教师对学生的负面期望(或正面期望的缺失)会降低学生的成绩。这两个效应有时统称「期望效应」,不仅在教育中,还在职场等环境中被观察到。
美国心理学家Rosenthal和Jacobson首先发现这个效应。在这个经典实验中,他们以「权威人士」的身份来到一个小学,给学生做了一次假的「能力测验」,然后随机选了20%的学生,告诉他们的老师这些学生的测验结果比较好。但老师们并不知道,这20%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其他学生并没有什么差异,唯一不同的只是教师对学生的期望。然后在学期结束后,他们又回到学校,结果发现那些随机选取的学生的表现真的要显著好于其他学生。于是,「预言」就自我实现了。随后的一些研究发现,教师会无意识地将自己的期望投射到学生身上,被寄予更高期望的学生会受到老师更多的关心、鼓励和监督,教师会以更高的标准要求他们,促使他们挑战自我,从而满足较高的期望,然后,新一轮的期望效应又开始了,教师期望和学生能力不断地互相强化。而学生也会内化教师对自己的期望,如果教师对自己高期望高要求,学生也会更有自信,更有动力,而他们的努力和成果也更容易得到老师的认可。而如果教师对自己没有什么期望和要求,爱理不理,没有足够的正反馈,那么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觉得自己大概真的只是很平凡甚至很差。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教育学家和社会学家都不主张分快慢班(tracking),因为这样会加剧两极分化。类似的逻辑也被社会学家用在解释教育为什么可能促进阶层固化和降低社会流动性的理论里,比如Bourdieu和Lareau.
而「认路」这件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靠学习和练习的。出租车司机的认路能力几乎都是神级的,他们这能力显然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后天训练和积累的。这个问题下也有一些答主提到自己原来是路痴,但真的一个人到了陌生城市需要生存下去,也就逼出了认路能力。那么既然认路是一个学习过程,那么就很可能会有「期望效应」。一个人最初的认路能力几乎都是靠父母培养的。而父母也就像是老师一样,他们对孩子的期望会影响孩子的相关技能的习得。如果父母抱着「男孩天生会认路,也应该要会认路,而女孩本来就路痴,但也不要紧」的想法,那么他们就会从小有意无意地更多培养男孩的认路能力,鼓励他学习和练习,同时让他认为自己作为男孩应该会认路,做路痴是丢脸的(这又跟下面第2、第3点有关)。而他们也不会太期望和要求女儿练习认路,甚至认为「女孩子到处乱跑多危险」而剥夺她练习认路的机会(这跟下面第3点有关)。所以在孩子最初的社会化过程中,刻板印象就已经通过家长对两个性别的不同期望而在孩子身上进行了自我实现。
2. 成见威胁(Stereotype Threat):
上面的「期望效应」主要是从家长/环境的角度看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而接下来要说的「成见威胁」则更偏向于个人自己在临场发挥时是如何受刻板印象的影响。
「成见威胁」指的是当人意识到自己的表现可能会证实关于自己的负面刻板印象时,他们的表现会更差,从而真的证实了刻板印象。自从90年代首次被心理学家Steele发现之后,「成见威胁」已经在超过300个研究中关于各个方面不同类型的刻板印象的实验中被证实。关于产生这种现象的机制,大致有三个因素:1)当一个人脑中的某个关于自己所属人群的刻板印象被激活后,他会有意或无意地努力避免这种刻板印象在自己身上被证实,不希望自己的表现为这些刻板印象贡献新的证据。然而这种心理反而会让他们更紧张、焦虑,从而影响他们的正常发挥。2)当刻板印象被激活后,人的自我意识会过剩(self-consciousness),会时不时(过度)监控自己的表现(performance monitering),而结果就是他们的注意力会被分散,工作记忆受限。3)在这个过程中,人还需要额外花费精力和注意力来压制自己的负面情绪(紧张、不甘心、自我怀疑...)和想法(「我一定要表现好」、「我好像要发挥失常了,怎么办」...),从而使他们更加分心。
举几个例子:
在一个实验中 (Mass et al. 2008),一些女性国际象棋棋手与另一些棋手远程对战(她们看不到对方),而研究人员随机告诉她们对手的性别,从而激活或不激活她们脑中的刻板印象。当这些女性棋手被告知对手是女性时,她们的表现和平时没什么差异,但当被告知对手是男性时,她们的表现显著差于平时的水平。这是因为当研究人员在比赛前告知对手性别后,比赛就附上了一些「男女对战」的意义,而女性会在潜意识中认为自己代表了女性,如果自己输了就会证实和继续强化「女性国际象棋差」这种刻板印象,然而这会让她们在比赛中分心,导致发挥失常。
另一个实验中 (Stone et al. 1999),研究者让一些白人和一些黑人打高尔夫。当研究者将高尔夫形容成一种需要「身体素质」的运动时,白人的表现差于对照组,而当研究者将高尔夫形容为一种体现「体育智商」的运动时,黑人的表现差于对照组。高尔夫还是高尔夫,黑人和白人的实际能力也并没有任何的变化,唯一变化的仅仅是哪一种刻板印象被激活,但是这却对不同人群的实际表现有着明显的影响。
有时,仅仅是其他群体的在场也会激发「成见威胁」。有研究发现 (Inzlicht & Ben-Zeev 2000),如果女生跟另外两个女生同场考数学,她们的正确率能达到70%,而当女生跟另外两个男生一起考,正确率就只有55%了。
「成见威胁」甚至有相反的版本:stereotype lift/boost(「成见提升」/「成见加成」)。也就是激活正面的刻板印象(「亚裔数学好」、「男生理科好」等等)反而会提升个人的自信和动力,从而保障发挥甚至超常发挥。
还有一个实验测试了「成见威胁」和「成见加成」对男女生数学测验成绩的影响 (Osborne 2007)。在随机分配的对照组中,女生平均分9.47,男生8.70。而当研究者激活「女生数学差」这一刻板印象时,女生平均分降到了6.87 (-2.60),而男生则升到了11.28 (+2.58)。同时,研究者实时监控被试者的生理体征,发现受到「成见威胁」的女生的皮肤导电率、体表温度和血压都有明显变化。
如果用非常粗糙的方式概括一下,「成见威胁」就是那些意识到关于自己的刻板印象的人「想太多」,而「认路」、「开车」、「理科考试」等往往能力本身不是最大的障碍,最忌讳的反而就是「想太多」,越想要不紧张就越紧张,越担心失败就越容易失败。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开车是在美国学的,作为亚裔,我出场自带「亚裔开车差」的刻板印象。平时练车还行,但偶尔开得不太熟练时,会有美国人瞪我,给我"the look"。其实最难搞的不是他们愤怒的眼神,而是那种「哦,原来是亚洲佬,那就怪不得了,就当我日了狗了吧」的那种眼神。这瞬间就激活了「成见威胁」,让我更想把车开好来证明对方的刻板印象是错的,但这么一想,反而更紧张更开不好了。更糟的是,我由于知道了「成见威胁」的存在,就会更加自我意识过剩,想着「我千万不能被‘成见威胁’影响发挥啊!」,于是就更加被影响了……当然,我的一个应对办法是用正面的「成见加成」来进行中和。因为我是亚裔的同时也是男生,所以我可以有意识地激活「男生开车好」这个刻板印象来对抗「亚裔开车不好」。虽然我很厌恶这些刻板印象,但是我的潜意识似乎还是会吃这一套的,所以有时还真能提高自信,平复紧张情绪,把「成见威胁」的负面效果中和掉一些。
所以,当我们平时很随意而没有恶意地说着「女生不擅长XXX」时,我们其实是在激活刻板印象,在无形中对女生施加「成见威胁」。而「认路」、「开车」、「理科天赋」这些非常强势的刻板印象甚至根本不需要激活,而是处于长期激活状态的。哪怕旁边没有人,女生在尝试做这些事时也会感到格外紧张、缺乏自信、畏手畏脚,更别提如果旁边有人借机调侃、冷嘲热讽了。对于认路,工作记忆(相当于内存)很重要,要频繁读取和写入经过的路径、方向和看到的地标。这时如果被「成见威胁」降低了专注度,影响是非常大的。
「成见威胁」不仅可以作用于临场发挥,还能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进行积累,让被刻板印象影响的人更缺乏自信,习惯自责,不敢发挥,甚至产生自我认同危机。
综上,「成见威胁」和「成见加成」是非常强的预言自我实现机制,能很有效地固化偏见、歧视和「性别差异」的社会建构。
3. 性别角色:
前面的「期望效应」和「成见威胁」影响的主要是实际能力的培养和发挥,而「性别角色」则跟动力和激励有关。
当「认路」、「开车」等技能被性别化,成为了男性气质、女性气质的一部分,成为了固定的性别范式,那么男性会为了满足自己的性别角色定义(男人负责认路、带路、引导),展现自己的男性气质,不被嘲笑「怂」、「无能」、「没有男人应该有的样子」,而更有动力和决心去努力锻炼和开发自己这方面的能力。而女性由于没有相应的性别角色要求,就会缺乏锻炼的动力。相反地,女性如果很会认路,不需要任何男性帮助,还会被称作「女汉子」,而如果女性路痴,反而会被认为是「萌点」,让男生有「保护欲」。另外,之前也提到了,女性经常会出于各种原因被教导「女孩子不要出去乱走」,「女人跟着男人走就行了,别到处添乱」。那么女性不仅没有获得正向激励,反而可能会因为练习认路而受到负面刺激,甚至会因为不认路而受益,再加上现在出门基本靠手机导航,不认路的实际危害并不太大,那么不锻炼自己认路能力显然是女性的理性选择。这样一来,男性和女性也就真的出现了像性别角色所定义的那样的「性别差异」了。
小结一下:基于性别刻板印象的差异性期望、成见威胁、性别角色会影响实际能力的开发和发挥,从而实现刻板印象的预言。
另一方面,不仅刻板印象会影响现实,现实也会反过来强化刻板印象,从而形成完整的正反馈链。
你在生活中看到很多女生(由于受之前提到的这些因素的影响而)路痴,于是更坚信「女生路痴」这一想法,并更有可能跟你的朋友分享你的观察结果,或传播相关的段子,从而继续向他人强化和传递这一刻板印象。而这些被强化的刻板印象又会通过之前提到的那些机制继续作用于现实,制造出新的一批符合刻板印象的女性「路痴」。
还没完,现实对刻板印象的正反馈往往并不是客观和等比例的,而是会受到各种认知偏见的强化而被放大的:
1. 幸存者偏见:
一方面,由于性别角色和气质的原因,路痴的男性一般为了面子不会声张,甚至会故意掩饰不让别人知道,而女性一般就没有这方面顾虑,甚至会借此机会「卖萌」,让人注意到;另一方面,认路能力强的女性一般也不会声张,甚至在跟其他男性在一起时为了照顾男性的自尊而故意装作路痴或默许其实认路能力可能不如她的男性带路,而认路能力强的男性则更有可能想要展示自我,甚至跟别的男性抢着带路。而在媒体报道和语言本身方面也存在幸存者偏见。比如如果是女司机出了车祸,新闻报道几乎一定会用上「女司机」的标签,而如果是男司机,那就只用「司机」这个词,这就导致我们误以为出事故的绝大多数都是女司机。所以,我们平时看见、听到的案例、故事、段子其实是经过多重幸存者偏差过滤之后的极其具有偏向性和误导性的产物,很难体现真实情况,也不应该作为严肃的论据。
2. 证实性偏见:
当我们在主观上支持某种观点的时候,我们往往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支持我们原来的观点的信息,而对于那些可能推翻我们原来的观点的信息往往忽视掉。这种双重标准和认知不协调其实经常是在无意中进行的。当出现某个认路能力强的女性时,人们会觉得「这只是个例罢了,不足为虑」,而当出现某个路痴的女性时,人们会想「果然,女人都是路痴啊」,因为这符合了他们之前的预期,证实了他们已有的认知,也代表着他们不需要改变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也不需要承认自己的错误了。这的确看起来很虚伪,也许也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我保护机制吧。
另外,网络(包括现实中的人际网络和因特网等平台上的网络)的趋同性也让证实性偏见更容易实现。首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都是有趋同性的,这是社会网络研究中最稳定的规律之一。人都希望也趋向于和自己相似(观点、兴趣、三观等)的人有更多互动,而互动和共享环境也会使他们更加相像。另一方面,因特网等技术手段让人能够更方面和准确地找到跟自己相似的人,比如各种社交网站上的「好友推荐」、「你关注的人还关注了XX」等等,还有各种日臻成熟的基于用户偏好的推荐算法,完全就是在创造一个趋同性的天堂。这些因素让人能够更容易找到能够证实自己已有观点的信息,并将相反的观点屏蔽在自己的圈子之外,让人误以为自己在社交网络上看到的东西就是真实客观有代表性的事实。有研究显示,社交网络可能不仅没有让持有不同政治观点的人更多地交流,反而让人们的圈子更加同质化,从而互相强化已有观点,拒绝接受外界信息。
这也就是说,就算某个基于统计得出的客观事实(比如「女司机每行驶一亿公里死亡率小于男司机」或「(一些地区)女生理科平均分高于男生」)好不容易突破了幸存者偏差的重重阻碍被某人认知到,也很可能会由于不符合这个人的已有观点而被直接忽略掉,而这个人甚至不一定会意识到这点。
所以,在这么多社会、心理机制和强大的正反馈循环的保驾护航下,诸如「女生路痴」这样的刻板印象有着极强的自我实现能力。
我的几个关于「女司机」的回答:
比一般车位大的「女性停车位」是否是歧视? - 知乎用户的回答为什么很多人在路上能一眼看出「这车肯定是女司机开的」? - 知乎用户的回答--------------------关于「女性是否路痴」的正文结束--------------------
当然,我这里并不是在否认或证伪「路痴」可能存在的「生理基础」或「进化论解释」,你如果能有证据自然可以说( 可以看一下 女生真的路痴么? - Owl of Minerva 的回答,其中的结论部分支持也部分反对本回答 )。但我想强调的是这些看似显然的生理差异背后的社会建构过程,我希望更多人能意识到各种社会、心理、文化、社会性别因素的互动,意识到个人认知到的表象往往是带着偏差和欺骗性的。即使做不到改变自己的看法,那也请至少不要自信满满,带着优越感地去嘲讽、贬低、干涉他人。 生理差异我们很难改变,但后天习得的、社会建构的、观念文化的部分我们至少还能够尝试改变和改善。
放一段我在
为什么有些中国女性不刮腋毛? - 知乎用户的回答里写过的关于社会建构的话:
现在我们觉得蓝色是男生的颜色,粉色是女生的颜色,这简直再自然不过了,天经地义。但这两种颜色的性别化其实也就100年左右的历史,而且最初仅限于西方文化中。其实在这之前,粉色会被认为是男孩的颜色,而蓝色是女孩的颜色。因为红色是男人的象征(血液、激情、力量、勇气、好胜...),而男孩是男人的弱化版,所以他们的对应颜色就应该是弱一点的红色,也就是粉色。所以男孩穿粉色其实是在强调他们潜在的男性气概。而蓝色被认为是纯洁、贞洁、天真的象征,因此也就就很自然地成了女孩的专属(西方婚礼习俗中的something blue就是这一传统的体现)。而裙子也有着类似的经历,「裙子=女性」的设定其实出现得很晚。比如这是美国总统罗斯福:社会不平等,包括阶层、性别、种族等等方面,往往都是带着很强的自我复制、自我强化、自我更新机制的。光从「认路」这么件小事上我们就能看到逆转偏见、减轻不平等有多么困难,需要面对多少不同层面互相纠缠的阻碍。偏见、歧视和或许更深层次的结构性、制度性不平等有着大多数人无法想象的的「防御力」和「再生能力」,而意识到这点并敢于坚持和不平等作斗争,用实际行动争取平权的人们都至少可以称得上是勇士。
放一段鲁迅【呐喊】自序: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吶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尝试理解和支持平权运动,即使不亲身加入,也能偶尔「呐喊」几句,激励猛士们前驱,也提醒自己要做自己的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