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给我看这个页面时着实菊花一紧……既然作者提到了我,也看到很多人在关注这个问题,就注册了账户上来, 仅从我自己的角度说几句 ,希望能对大家的选择有帮助吧~
先谢谢王智和我们系同学的回答,对我的描述基本是准确的,但多少有些溢美,所以我再复述下自己当时的真实情况:
英语:老GRE Verbal 710 + Math 800 + AW 3.5 托福 115 两场考试从开始准备到结束花了一年半,是我自己很满意的成绩,但没有前面说得那么夸张。
成绩:大四开学时我在热能系内的排名是7/86.
科研:这里多废话几句,我从大二下学期开始正式跟随导师做科研训练,但截至申请时只有一篇中文期刊和一篇中文会议论文。事实上我非常喜欢自己的科研题目,对科研也投入了比课程学习和准备外语更多的精力,但导师在本科时给了我非常大的信任和自由度,导致我走了不少弯路。到了申请时,很多比我同时或者晚开始科研的同学已经有了更好的成果。
所以就是这样,当时的我从成绩上来看,外语优秀,课程排名靠前但不突出,科研惨淡。这个成绩在申请出国时是充满变数的,热能系本身在清华的工科院系中也不算出国申请结果出众的。没错,同届的第一名成功申到了Stanford,但另一个例子是一位大我两届的师兄,GPA第2,申请时3篇SCI,但申请Stanford仍然遭拒。
嗯,我不是题主描述的什么青年榜样,我就像任何一个走在选择路口的普通同学,为自己的能力感到捉急,为选择感到苦恼。
放弃推研参加有变数的申请,还是留在清华自由选择自己的导师和方向?我选择了后者。原因是:
1. 我非常喜欢自己在清华的导师,喜欢自己的题目,也非常喜欢组内的科研氛围,但如果申请,受自身成绩和不确定性的影响,我没有信心一定能找到向往的牛校和喜欢的导师。这是首要原因。我的导师当年是热能系的学霸出身,学长们形容他是一位有「师者之风」的老师,我相信他的学术水平和培养方法,也相信他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培养师兄师姐的经验能适用于我。自己的题目更不用说,不然我不会死心塌地爱上科研。最后是组内氛围,我们组的师兄师姐们非常优秀,论文数和奖学金的比例远高于系里的人均,跟同一方向的师兄讨论经常给我珍贵的启迪,我非常珍惜这样的环境。
2. 正如前面我的同学说的,我对国外留学的压力有些畏惧。听到了很多先行人的吐槽,关于美国牛校里的学术压力和紧张的科研节奏(这还是在不碰到黑老板的前提下),也包括生活、医疗的种种难题和独居他乡远离亲友的寂寞。我承认自己的胆怯,但生活永远是科研的大后方。如果不能保证积极的生活状态,我不相信自己还能取得什么成就。
3. 没错,坦率说,清华离国际一流还有距离,但这也不意味着国内的科研环境就真这么差。前面说了,我们组内的学术氛围很好,清华校内的院系合作也非常紧密,绝不会像外界想象中中国学术界的那么不堪。在硬件上,用导师的话说,就城市整体来说,世界没有太多城市比北京拥有更好的科研平台。星罗棋布的高校和研究所,还有国家砸钱一样的经济扶持,确实为我们扫清了相当多硬件上的烦恼。
所以就这样啦,我留在了清华。现在距当初作出选择,差不多正好过去两年,这期间我无数次问自己,如果时光倒流,会不会作出不一样的选择。但我从没有为自己的选择后悔过。归根结底,我的选择还是因为个人的喜好。已经有了喜欢的导师、题目和环境,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呢?清华的光环不如斯坦福、伯克利和MIT,但我更在意是否喜欢自己做的事情。 爱好是比咬牙坚持更强大的力量。博士五年漫长,为什么不去做有意思的题目?人生短暂,为什么不用在有意思的事情上?
我喜欢摄影,所以拿拍照做比喻:决定你照片质量的是你的水平,而不是你的相机牌子;决定你选择相机的是你的实际需求和偏好,而不是你的全部预算。留学与留校,那是我选择的相机牌子,我有信心凭借自己的技术和实力,去用任何相机拍出我想要的未来。英语、成绩和科研,它们是我的购买预算,为我提供了选择出国的权利,但绝不意味着为我套上了出国的义务。
发现已经说了好多。没有任何说教的意思,只是陈述了我自己的理由。可能对于不少同学,出国仍然是更好的选择。
即使选错了,又怎么样呢?咱们还年轻,还有可以试错的机会。选择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做出选择后,自己能否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踏实前行,去实现选择的价值,实现当初做出选择时自己心中向往的目标。
时间是检验选择的唯一标准。我希望四年后,在博士毕业时,看到自己今天做出的答案,仍然可以面带笑容说,我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
补充
有几位朋友关注了「科研走弯路」的说法,其实这是我自己特别珍惜的一段经历。清华的本科生科研训练(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项目是深受同学欢迎的,其重在「训练」,对结果没有硬性要求,给了同学充分的探索与试错机会。现在回想起来,固然惋惜走弯路花费的时间和经历,但既然科研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早走弯路的教训反而会让我以后更注意把握自己的方向。如果第一次走上歧途是在毕设甚至是在博士课题中,以我的心理素质估计会更崩溃吧。
然后,上面这些东西只是我自己很主观的陈述,作为一个很特殊的个例,也许不能给大家作为参考。题主也提到了马冬昕马冬晗两位同学,我与她们并不熟悉,据我有限的了解,她们留校的理由也应该是对系内科研环境的肯定,以及成才报国的志向吧。「又红又专」在清华是个没有讽刺色彩的词,立志用专业知识报效祖国的她们是我们全体清华同学的骄傲。大家也都承认,中国的最高学府离世界一流隔着不止一条马路,中国科研的整体风气和实力与世界顶尖水平的差距更是巨大。但总要有人去努力弥补。这件事除了我们,还会有谁来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