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有哪些令人叫绝的心理学效应?

2019-11-13知识

干货来了,不看后悔系列!!

以下是【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一本社会心理学巨著,教你如何360°无死角说服别人以及防止被他人忽悠)一书中的10点重要内容:

一、情境性刺激

情境性刺激以两种方式影响行为:

1、作为行为的外部结果,情境性刺激起强化物的作用。

比如公司领导突然说按时上班,就给予奖励。尽管这招看起来不足为奇,但是它就真的有用,公司绝对有人上班比以前积极了。

另外,假如公司说上班迟到会有惩罚,也是一样的效果。这和上一期晨哥讲的【穷查理宝典】里人类误判心理学的 「奖励/惩罚倾向」 是一个道理。

2、情境性刺激充当辨别性刺激。如果实施行为X,那么就能获得结果Y。

比如你看到手机放在枕头边上,那你多半会伸手去拿,因为你很容易就能完成这个行为,并且做出行为之后就可以得到奖励(拿到手机后就可以玩游戏、刷剧了)。

所以,睡觉的时候把手机放远一点,不仅能使大脑免收辐射的伤害,还能大幅度减少你玩手机的频率。

二、从众效应


要了解从众行为,咱需要简要提到的两个实验。

第一个实验 是在一个小黑屋里进行的,实验人员让数个参与者进入屋内,然后点燃一个蜡烛,让参与者观察蜡烛的火焰,并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发现,尽管蜡烛肯定是原地不动的。但当有人说「Hey!这团火一会在东一会在西,在不停地移动」时,相当一部分的人就被影响了,他们也会认为这团火在动。

第二个实验 则是比较两根细棍的长短,人们通过肉眼可以很清楚地辨别某根棍子是长一些的,另一个则短一些。

实验人员让8个参与者(具体几个我不太记得了)围坐于长桌,这几个人当中,只有一个是真正的参与者,其余的人都是托。

如你所想,这些托统一宣称自己看到的两根棍子是一样长的,你们猜那名真正的参与者会做出怎样的判断?

没错!他也被成功影响了。

你可能感到很困惑,这些实验怎么这么离谱?这些人都这么蠢吗?

你可能觉得自己在那种情境下能有自己正确的判断,并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过通过心理学家大量的实验来看的话,这真的很难。

不过, 真正的问题在于 ,你认为从众是好事还是坏事?从众一定是坏事吗?

我们直接来讲讲Why?为什么人们要从众?

一是因为前文提到的 规范性社会影响 人们表现出从众既是为了维持社会认可,又是为了增加他们在不确定情境中正确行事的机会。

就是说,从众其实是咱人类千百年来留下来的一种倾向——大家都在做的一般不会错!另外,尤其是当我们在置身于陌生的环境时,从众现象将会更加显著。

二是因为 信息性社会影响 。也就是专家(比如医生、心理学家等等)、权威人士(比如父母、实验人员等等),在特定的情境当中,他们说的话就往往更容易被人信任,从而产生从众现象。

所以嘞,从众是把双刃剑。盲目从众是坏事,但从众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

在远古时代,你掉队了也许就会被猛兽吃掉,所以咱还是乖乖地跟着组织走为妙啊!

三、 顺从(一般发生在销售场景)

晨哥就直接带大家戳穿销售员的惯用伎俩吧!

1、互惠规则(你帮了我,我就想帮你)

1.1 闭门羹技术

如:先提出一个几乎一定被拒绝的、非常大的请求,被拒绝后,再提出一个较小的请求。

晨哥就有一个印象非常深刻的经历,我有一次想去换一个眼镜片,当时打算买个几百元的就行了。

当时那个销售就先给我看了一个几千块钱的,我还记得自己当时的心理感受:「唉呀妈呀,这也忒贵了!」。

在被我拒绝后,他又给我看了一个一千多的,当时我就觉得:「嗨呀!这个还可以接受嘛。」于是,我就把它买了。

事后当我意识到自己被「套路」之后已经是第二天了,而且那段时间还是我刚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所以,心理学真的无处不在,而又暗箭难防啊。

1.2 折扣技巧

这招大家就司空见惯了,销售员看你有点犹豫的时候,给你优惠一点,或者给你一点其它的好处,来增加成交的概率。

你也许会觉得这招很俗吧,可是咱依然会上当,真的。

因为 第一 你原本就有较强的购买需求, 第二 别人还给了你一点优惠,在这种情况下,你怎样才会拒绝呢?

2、承诺规则

(说到就要做到,深藏在我们的潜意识当中,尤其是公开承诺更能让人言行一致)

2.1 虚报低价技术

这招汽车销售员用得比较多,比如你很想买某辆价位在二三十万的车,他们会先对你说这个车只卖20W。

你一听准高兴,然后你到了现场,经过一番交谈过后,他们会佯装离开,过了一会再回来,对你支支吾吾、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我们经理说这辆车实在不能只卖20W,最少…也得卖24W,实在不好意思啊」,然后露出自己洁白的牙齿和标准的笑容。

这时你会怎么办?你会离开吗?多半不会,因为你最初同意了,并且来了,这是一种承诺,而且现在的报价虽然比之前高了,但也还算是一个不错的价位…所以,你多半还是会买…

2.2 登门槛技术

销售界里有一句话:「如果我的脚踏过了你家的门槛,那我就成功了一半」,这也是该名字的来由。

它其实指的就是 对一个较小请求的答应能够增加答应较大的请求的机会。

如果你想让别人帮你一个很大的忙,可以在这之前让他帮你一个小忙。记住,这个忙要小到几乎等于举手之劳的程度,不然可能就会起反作用哦。(你它丫的才让我帮过一次忙,又来?)

四、服从

关于 服从 呢,要复杂很多,这里就不细讲了。但总得来讲就是使用了比顺从更狡黠的手段,更特定、精心设计的场景、权威人士的影响等等方面,使得被影响者做出一些平时不可能做出的事情。

晨哥在这里给大家讲讲 抵制服从的策略 ,说不定在未来的某一天能够救你一命呢,哈哈哈哈哈哈:

1.相信自己「似乎有什么不对」的直觉;

2.不要接受他人呈现给你的对当前情境的解释,他们追求的既定利益可能与你的有所不同;

3.考虑一下糟糕的情形,并且按照这种可能性去行动;

4.制定出一个逃脱计划,并且尽快实施;

5.不必考虑给他人留下的印象;

6.考虑上述逃脱计划的具体情境,并在脑海中进行一次预演,应用到生活当中不同情境去。

五、认知失调

什么叫做认知失调呢?

它是指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积极的自我)产生分歧,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

说简单点,就是咱做了一件有违你惯有认知的事之后,在潜意识里就会产生错乱,并且我们通常都会自动地去修正这种不平衡感。

举个非常典型的例子——青少年吸烟。


小明同学是一名初中生,他身边的许多朋友都在抽烟。有一天小明和很多朋友聚在一起,除了小明,其他人都在吸烟。

此时小明会感到非常非常大的 同伴压力 ,这种压力会使得小明产生强烈的从众(抽烟)欲望。

通常这个时候,小明的朋友会对小明说:「小明,来一根烟试试吧」。

内心的冲动加上朋友的蛊惑,小明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于是小明终于学会了吸烟,但经过从小到大的教育,小明心里十分清楚,抽烟对人有百害而无一利,而自己却做出了吸烟的行为,这就违背了自己的一贯认知,即发生了认知失调。



因为当人发生了认知失调后是会引起心理不适的,所以咱们的心理会极力地去修正它,但行为是一旦发生就无法更改的,所以人们往往就只能改变自己的态度。



于是小明的心理会自动地进行 自我归因 (即找借口)——

「我为什么会抽烟呢?」
「嗯…虽然抽烟是有害的,但我的朋友都在抽,我这么做是为了合群…」
「虽然抽烟是有害的,但它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交礼仪吧…」
「而且听说现在有些种类的烟对健康不会产生太大的伤害…我每天少抽一点也没什么的…」

如果我们再结合刚刚所讲的从众现象,相信能对这种情况能有更深的理解。

另外,通过直接影响行为来改变人的态度,通常也被应用在很多心理治疗领域当中,其中著名的一个方法叫作 「角色扮演」


我们可以再以戒烟为例,有些戒烟机构会让吸烟者进行角色扮演。


吸烟者可能会扮演一个因为常年吸烟而患上肺癌的人,有可能会扮演病人的家属、医生、朋友等。

你可能认为就表演一下能有什么作用呢?不过答案依然让人意外,就算只是一场虚假的表演,也大大地提升了戒烟率。

六、 越少越好效应


书中提到了一个实验,具体是什么晨哥有点记不得了,不过它是一个实验人员故意制作的相当无趣的、重复枯燥的项目,就像生产流水线作业那种。

这个实验进行了两次,设置了不同额度的奖励,分别是1美元和几十美元,两次实验结束后实验人员都会调查参与者对该实验的喜欢程度。

你觉得哪次实验更受参与者青睐呢?

想必是几十美元的那次吧!这不是一定的吗,肯定喜欢奖励最大的那个吧?

不过实验结果却与之相反。

怎么会这样呢?这确实有悖常理,但其实也很好理解。

如果做一件事是奔着奖励去的,你多半只是喜欢那个奖励,而不是那件事情;你如果真的喜欢做某件事情,你是不会在乎奖励的有无和多少的。


所以「越少越好效应」是指:通常,诱因越大,行为的顺从也会越强;然而为了让人们喜欢或认同所诱发的行为,诱因越少越好。


很多家长喜欢在孩子考了个好成绩之后大肆地奖励孩子,其实这样可能适得其反。


如果你的孩子学习热情高涨,可以给予他精神上的鼓励,甚至一张DIY的奖状都是可以的,但别给他太多物质上的奖励,就让他保持原样吧!

晨哥,认知失调 好可怕,要怎样做才能抵制它呢?


咳咳,晨哥马上给大伙安排!但是记住,下面说的并不是「策略」,而是自然发生的「本能」。



不过如果我们了解人类是如何面对认知失调的心理机制后,对于我们抵制它也有一定的意义。



减小认知失调有四大模式,其中的规则是人们会采取阻力较小的方式:

1、试图撤回或改变决定、态度或者行为。通常人们会改变自己的态度,因为行为已经发生难以更改。

2、降低认知或决定的重要性。比如小明对自己说其实吸烟的坏处也不是很大。

3、增加协调因素。这一条和上一条相互配合,比如小明又想到吸烟的「好处」。

4、通过使用镇静药物或者酒精。当认知失调较为严重时,人们可能会通过这类途径来加以缓解。

七、长久说服的三个原则

1、重复原则

如果说什么是长久说服最重要的一个原则,那肯定是「重复」了, 重复原则是一种常被使用的说服工具。

这个我们都很好理解,我们的大脑只接触一遍的东西很快就忘了,要想记住怎么去解数学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多来几遍」,就像中学老师经常说的:「别问我,多去看几遍书!」

而在说服领域,重复原则之所以很重要,一是因为更能让人们记得住,第二则是一个心理学的原理—— 「熟悉导致喜欢」

这里还需要说到一个心理学术语,叫作 「极化现象」 ,它是指「重复呈现人们喜欢(讨厌)的刺激会导致人们更加地积极(消极)地评定这些刺激」。

所以,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能让别人重复地听下去的前提,是别人最开始就对你这东西不反感,否则重复只会导致别人越来越讨厌。

可能别人听了第一遍心里虽然不爽,但还有可能碍于面子顺从你一下,你再去重复几遍,就…

那么关键问题来了!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在说服领域,是不是重复的次数越多越好呢?

当然不四啦!你想一下,你妈妈早上对你说「多穿点儿」的时候,你可能心里一暖;中午又对你说「多穿点儿」,你可能就得眉头一皱了;晚上你出门约会,你妈妈又对你说:「多穿点儿!」,你可能心里就有点烦了。

虽然咱知道是妈妈关心我们,但关心也不能过度了。

重复原则也是这样,通过心理学家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三次最佳」,三次之前和之后产生的说服效果都会下降。

读完这一小节,希望咱可以记住这个结论:

重复3次为最佳,过度曝光会导致厌倦感,最终可能会产生心理阻抗。

不多不少,正好三次!

2、睡眠者效应(延迟说服)

睡眠者效应是指:一个观点并没有立刻改变受众的观点,但却在几周后产生了影响。

嗨呀,这可奇了怪了!不过,这种「延迟说服」的现象却时有发生。

在这里我们就不去讲这种效应产生的机制啦,我们直接讲讲这种效应的应用。

应用这个效应的前提是,咱们的信息已经有说服力而且难忘,在这之后呢,给予一个「折扣线索」,折扣折扣,就是让对方对我们的印象打折扣(变得不好)。

举个例子 ,比如你知道你的受众对你所在的公司有消极态度,那么请暂时不要声张,在你的信息传递完毕之后,「顺便说一句,我来自你们所讨厌的公司,但是不要因此抗拒你的新态度」。

这可能有点难以理解,不过我们可以先看看第三个效应,这可能会对理解「睡眠者效应」有一定的帮助。

3、首因和近因效应

什么叫做首因和近因呢?

我们以节目表演顺序为例,如果你是评委,第一个出场的就是「首」,最后一个出场的就是「近」。而首因和近因效应都会对你产生影响。

咱们可以试想一下,凡是经常看综艺节目的朋友就会知道,在那种所有节目表演完后再让评委打分的规则中, 第一个出场的节目往往评分都会较低,除非特别优秀,而靠后出场的往往能得高分

其原因晨哥觉得主要有俩:

1、评委对第一个出场的没有打分的参照标准,所以往往不会给高分;

2、就是因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啦!越在后面出场的评委越记得清楚,给自己带来的感受也更为清晰,这就是近因效应产生的原因。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比如A和B是一对相反观点的信息。A先于B呈现,那么受众接触了全部信息之后,如果要求立即投票,则B信息有更大影响( 近因效应 );

而如果延迟一周后投票,则A信息影响更大( 首因效应 )。

这就是为什么「第一印象」那么重要,心理学家已经证明,如果你第一次遇见一个人觉得他很内向,不管多次相处后,他表现地其实一点儿不内向,你还是会有「他是一个内向的人」这种印象。

所以,同学们,面试的时候好好准备一下吧!

八、说服的四个策略

1.使你的说服对象感到他自己可以解释一个公正而重要的信息源;

比如:事先告诉参与者稍后解释自己立场的合理性,那么这些参与者会更多地全面而客观的考虑问题。就是让大家参与进来!而不是你一个人在那里滔滔不绝地说!

局限性:这种可解释性仅限于人们正在形成新态度时,而当让人们改变原有固定态度时就不起作用了。

2.设法诱导他们思考对立面;

这招能减少人们的极化,但是不能一蹴而就,如果再辅以更有力的反面证据,他态度改变的可能性就高啦。

3.以一种能引发赞同的方式来提问;

两难策略: 比如在一个9点态度量表中,一个人的态度是7点,那么如果你给他一个9点的信息,他们就会予以抵制,甚至会向所暗示的态度相反的方向改变。

就是从某人拒绝区的极端立场出发,接着再使用一些他不同意、不那么极端的陈述。逐渐,他会改变原来的立场。

比如你的爸爸比较喜欢喝酒,为了让他少喝点酒,你可以对他说:「我感觉你每天至少都要喝8杯酒!」。

当然,晨哥还没试过哈,怕被打!

4.让被说服者产生共鸣,即对症下药。

九、抵制的四个策略

1、鼓励他们忠实于自己的态度。

一个小小的鼓励,都能给别人大大的强心剂。

2、给予知识。

为什么要让青少年学习健康知识,知道抽烟是不好的?尼古丁有什么危害?就是采用给予知识的手段。很多时候「从众」就是因为咱不懂,咱如果是内行谁还会从众呀是吧?

3、引导他们练习对说服性攻击的反驳。

就像进行预先接种疫苗,疫苗之所以能增加我们的抵抗力,是因为疫苗其实是带了微量的病原体的,它刚好可以刺激人体产生抗体,又不会让人生病。所以,事先练习就是给咱们的心打一剂预防针呢!

4、预先警告。

法律就是典型的例子。

十、保持平衡:做一个开放而又不人云亦云的人

晨哥猜想可能有些朋友会觉得,心理学这么复杂,宝宝该怎么办呢?

其实咱可以放下这种焦虑,因为就算是心理学家,比如本文的作者,他也很难随时随刻将理论付诸实际。我们就活在一个充满影响力的世界,坦然去接纳就行~

关于怎样在保护自己和影响他人之间保持一种平衡呢,作者给出了以下七条建议:

01、意识到沟通者有没有施加一些技巧,注意外周线索;

1.1沟通者是否过于强调社会共识或你与他的共同性;

1.2给予的帮助是真诚的,还是旨在你感到需要做出报答;

1.3是否过于自信;

1.4注意看似无关的情境。

02、养成系统化分析的习惯;

03、返回和暂停,三思而后行,不要立即决断,最好向无偏见的朋友或家人征求建议;

04、分析环境中的责任感和内疚感;

05、练习说「不、我错了、对不起」这一些人类口中最难说出的词汇,不要害羞和回避;

06、不要相信复杂的私人、社会、政治问题会有简单的解决办法;

就像是你从陌生人那里得到的一见钟情的无条件的爱,当你不做他们期望的事情时,这种爱就会即刻消失地无隐无踪。信任是需要花时间去发展和获得。

07、回避你所不熟悉的、你自己不太可能控制的和你没有行动自由的「全然情境」。

一旦陷入这种情境,找出身体和心理的出路。

做好启动应急按钮和大声求救的准备,做好接受因你的退出而引起的麻烦和威胁的准备吧!

码字不易,本文纯属原创,如果对你有帮助,给我一个小小的赞,就是对晨哥最大的鼓励了!!!

如果你还想了解【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的更多内容,晨哥这有一篇万字回答, 没有耐心 的朋友千万不要点进去哦——

❤ ️ ❤ ️我是晨哥,专注于干货好书的超详解读。原创、认真是我的原则。

晨哥将为你提供心智成长、财商提升、人生规划、生活百科等领域中真正读过的好书,所推书籍大多为豆瓣高分,众人推荐,是不是好书,早已经过经验~

文章收藏次数长期超过99%/98%的同级创作者,收藏/赞达到2:1。

如果你想看排版更精美,分类更明确的文章,那么你应该来晨哥的公众号【茨N晨先生】,公众号的文章要比知乎早发一周左右~

强烈推荐!晨哥精选文章合集快速通道——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