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下管理学读文献的经验吧。总结下来,其实就三个点。
少即为多 Less is more.
带着想法回顾文献
推荐用Web of Science进行关键词的搜索,而非Google Scholar。后者虽然更全面,但是容易将一些不值得引用的内容也加进来。 如果你引用了一些低质量的文章,行家可能就会对你有负面的评价 。 许多审稿人第一眼,先是看你的参考文献引用了哪些文章 。如果你经常引用且依赖一个不知名期刊的结论,如果你经常引用且依赖这个领域的非主流期刊的文章,那么就可能影响我对你的学术品味的判断。
这一轮,你可能得到上百上千篇文献,需要通过快速阅读摘要(abstract)来筛选是否进行全文阅读。如果你的课题很火,估计能冲到一千篇相关文献。如果少于一百,要么就是非常前沿,要么就是这个课题走偏了,需要重新检视一下出发点是不是错了,或者关键词是否选得不好。
选择阅读侧重时,经典文章优先,顶级刊物的文章优先,饮用量大的文章优先,和自己的点子接近的文章优先(如果你是的话)。这类的文章不会超过十五篇。希望你可以缩小到五篇。
为什么要这么选?
为了保证自己少被「烂文章」污染,尽量使得自己被好文章熏陶,你也应该重点读经典 。
没有想法探索文献
第一,你可以选择参阅综述性的文章,例如在管理学界这样的期刊是AMA或者JOM的部分文章。这里没有其他法门。认认真真读,才是王道。
第二,如果你是刚入门,那么如何高效地获得阅读书单呢?其实你可以去搜索业界大牛的主页,他们很可能贴了自己博士课程的纲要,里面往往附带阅读清单。例如Ezra Zuckerman在MIT Opencourse上有Sociology of Strategy的详细材料。 这些阅读全都是精挑细选,凝结了那些教师的很多心血 (自己编过课程自己知道) ,已经帮大家省却了许多甄选的功夫。
第三,如果找不到文献综述,怎么办? 这可是大好事!如果你能把综述做了,那你就可以发表了!
慢即为块 Slow is fast
其次,这些文章要精读,要熟悉文章的细节,要能信手拈来,就好像是你自己亲手写的似的。这个过程不要怕慢。要重深度,不要重速度。这里越慢,进步越快。囫囵吞枣,是你熟稔整个文献以后的事。当你对某片文献很熟悉的时候,会发现很多逻辑是接近的,点子是雷同的。你还会发现很多人的引用是错误的。这时候想慢也难,一篇低质量的文章,你也许只需要10分钟就可以扫完。这时候,你对这片文献的了解已经到了「饱和」的阶段。
具体如何做呢? 其实最好的阅读,是写作 。我引用一下自己在另外一个回答( 第一次写学术论文无从下手怎么办 ):
多做活跃阅读,少做被动消费, 积极地与论文进行对话 。如果看到一篇段落非常有意思, 赶紧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并且记录下来 。如果对某些观点这篇存疑,也赶紧记录下你的疑惑,并且思考一下:(1)作者如果再多做哪一步,你就信了; (2)我可以设计一个怎样的研究,来证明对方是错误的。这样一篇论文下来,你可以积累不少经过了积极思考的短评了。 这些阅读笔记,是你的专有知识库,决定了你内化这篇论文内容的程度,也影响着你自己论文的高度和深度。阅读的目的是「既能看到森林,也能找到树叶」。看到森林,指的是随时可以回忆出森林的概貌。找到树叶,指的是随时可以搜索出文献的具体实践。例如,随时可以复述领导力有主要理论ABC,并且可以比较他们的主要观点,随时可以找出这些理论用来测量领导力和相关变量的方法。
笨即为智 Stupid is smart.
很多真正的大道理,是简单的,但不浅显。很多复杂的观点,看似深刻,但名不副实。许多晦涩的东西,不是作者高明,你笨;而是作者的逻辑紊乱。如果你能厘清,可能是你的机会。真的是自己不懂,也不要轻易放过。
既然是博士了,就不要做被动的知识消费者,而要做主动的知识生产者 。既要学会欣赏文献,也要学会有自信地批判文献,更要学会有创意地在文献的不足上开拓新知识。
附:我还写了六篇学术导向的问题,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学术研究中资质或天赋跟勤奋哪个更重要?
导师的选择和建议?
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如何社交?
第一次写学术论文无从下手怎么办?
做学术期刊的审稿人是怎样的体验?
怎么问教授要推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