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拍电影的人一定要看电影吗?不看电影是不是就拍不出好电影?

2021-11-17知识

一定要看,看电影是为了不断地学习新的内容。尤其是当我要拍摄一个还没怎么接触过的题材的时候,看别人怎么拍的就可以给我很多灵感,也方便我和剧组确定一个整体的视觉风格。

某次片场 https://www.zhihu.com/video/1459851368501035008

比如我最近看【罗曼蒂克消亡史】看得比较多,我就会去想要在之后尝试用短跳切进行对话戏的拍摄,用平行剪辑做时间省略。当然这么说是比较浅显的,一般在需要为一场戏做具体准备的时候我们PPM上就会进行非常细致的拉片。

而如果我的题材允许我适当地去进行更激进的艺术表达,我还能参考一些更有趣的作品。比如刁亦男和毕赣。我之前写过另外一篇文章:

想象你在一个艺术展里,信步走到了建筑雕塑区,这里摆放着一个用纸搭建的小型走廊,这个建筑装置的名称叫做」挤压「。起初你不明所以,但走进这个走廊之后你发现随着视线的延伸,你头顶的纹理随着透视越来越近,灯光的布置也随着透视越来越暗。但事实上整个走廊的宽度没有任何变化。这是一种有别于常规生活体验的过程,但通过这个走廊的过程里,你感受到了一个建筑在其功能性之外的一种性质,体验性。

建筑的功能性是我们要在这里待着做什么的性质。比如教室用于上课,摄影棚用于取景。而体验性,就如这个走廊的例子一样,在乎的是你的主观体验。

这一点在电影里很重要。有很多电影是兼具功能性与体验性的。有的功能性占比极多,偏向于通过讲好一个故事让观众感受到另一种人生。但在个别镜头内又有出色的调度让你单纯地享受到视听的美感。这样的作品在好莱坞类型片中比较多见。另一类电影体验性占比极多,故事仍旧存在,但导演的艺术创作目的也就是通过调动视听语言赋予了你一种体验。在体验的前提之下,你哪怕手里只有一份故事梗概都行。绝大多数艺术电影都是这个类别。

而体验性电影是荒诞天然的土壤。

毕赣的两部作品,【路边野餐】和【地球最后的夜晚】大量地把角色置于空间之中,他最善于使用的是利用焦点的调度带着我们看到角色在空间中的移动和互动。

你看他走到一个一直在下雨的房间,点亮了一盏灯。这盏灯是「现实世界的奇观」,是全新的视听语言体验。但为什么他要去这个房子,为什么这个房子一直在下雨,为什么就着这雨拧下灯泡他没被电死,这些特别实在的问题及其回答,都被放置在了影像的文本之外。重要的是这一份体验,一份角色和空间互动的体验。

再看刁亦男,【南方车站的聚会】剧情可以简化为一句话,就是一个亡命之徒人生的最后72小时。但整个作品充斥着大量角色和空间的互动体验。刁亦男有意把哪怕是主角的周泽农也隐入进了空间之中,荒诞便是从一个又一个插入性特写中孕育,从一个又一个与剧情关系不是那么大却让人看了之后印象深刻的镜头中诞生。

在写着代开发票电话的柱子边营造美感。

在无人居住的房子里一边打绷带一边跳古典舞。

在意义和无意义的冲突中,荒诞存在了。

尤其是胡歌扎绷带这场戏,外面的主光源电压是随着胡歌的行为逐渐变大的,这样形成一种不经意间时间流逝的质感,这些都是切实可行可学的内容。

所以要拍好电影,是一定要多看的。

而且不仅是看,还得可以联系到自己的实际创作,为之后的作品提供新的灵感。

一种凝视 https://www.zhihu.com/video/1459852738141642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