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美妆 @京东美妆的众测活动,最近收到了 科颜氏新集焕白均衡亮肤淡斑精华液 (俗称 「安白瓶」 ),今天就和大家来扒一扒这款产品。
![](https://img.jasve.com/2024-2/1e8b74ac60d0664ef2c35b561396f029.webp)
首先,我们可以从产品的包装上看到,主要的美白活性成分为 3-o-乙基抗坏血酸 (也称为VC乙基醚或「透明VC」)、 水杨酸 。3-o-乙基抗坏血酸是一种衍生化的VC,虽然活性不如VC那么强,但性质相对稳定的VC,在高温和见光条件下也不容易变黄,配伍性良好[1]。
![](https://img.jasve.com/2024-2/1ad2f468dc82708086b64b658bd8b632.webp)
![](https://img.jasve.com/2024-2/4795aff164a084d354fca06c61002bc9.webp)
水杨酸就不用多说了,主要通过促进角质层的剥脱让皮肤焕新,同时水杨酸还有不错的控油祛痘功效。
科颜氏的这款精华,配方体系比较简单,溶剂为水和多元醇(如丙二醇,甘油,乙醇等),保湿和修护方面搭配欧莱雅的经典王牌活性成分- 玻色因 (羟丙基四氢吡喃三醇, 添加量高达5% ),同时添加了生育酚(VE)和生育酚乙酸酯,与3-o-乙基抗坏血酸形成了( VC+VE )抗氧化的黄金CP[2]。
需要注意的是,产品中含有乙醇,水杨酸和芳樟醇,所以对于婴幼儿,孕妇和敏感肌人群要慎用。
![](https://img.jasve.com/2024-2/d96dcd3fa96d46a335aa2d020406af7d.webp)
接下来看一下这个产品的认证和人体功效测试结果~
这款美白产品是取得过药监局的美白特证的( 国妆特进字J20170006 )。根据品牌的官方页面介绍,对104名29-65岁的女性受试者(包含23名亚洲女性),每天使用2次,白天搭配防晒,使用 12周后 ,肤色透亮,色素沉着和色斑数量均匀明显改善。
![](https://img.jasve.com/2024-2/0d68298f8db5f4328c3f529c27b57043.webp)
产品的使用体验
这支精华使用的是透明玻璃瓶,可见品牌对产品的稳定性还是很有信心的(因为用的是稳定型的VC衍生物),但大家最好还是把产品放到阴凉避光处或者冰箱的冷藏室,这样能够更好地保持产品的鲜活。精华为流动性较大的水样质地,涂在手上有点粘腻,但很快就吸收了,皮肤也显得更有光泽。抹开后有一股淡淡的草药味道,看了一下成分表,这款产品没有添加人工香精,味道可能是来自薰衣草油,在使用过程中也没有出现的皮肤刺激和发红的情况。
![](https://img.jasve.com/2024-2/d287838096a1721a176221178d6b5ce0.webp)
随后我也使用了一种用来测试产品抗氧化能力常用的试剂( DPPH试剂 )测试了一下这款产品的抗氧化能力(加入样品后,DPPH试剂的颜色越偏黄,代表样品的抗氧化能力越强)。通过测试发现,这款美白精华的抗氧化能力还是很强的,不到10分钟,就将DPPH自由基给清除干净了,这可能得益于产品使用了VE+VC的黄金抗氧化组合。
![](https://img.jasve.com/2024-2/1173d901838b07eddd149aa6aaec0332.webp)
![](https://img.jasve.com/2024-2/304768c2441ae4e36b2a9f96545d6321.webp)
总的来说,科颜氏的这款安白瓶的功效成分在欧家的王牌成分 玻色因 的基础上,搭配了一些经典,但功效经得起考验的原料。使用上也比较方便,不用担心避光的问题。由于产品中含有乙醇,水杨酸和芳樟醇,所以对于婴幼儿,孕妇和敏感肌人群要慎用,但对于普通人群来说是可以放心使用的。根据官方提供的临床数据,可能需要12周左右才能看到明显的美白祛斑效果。此外,科颜氏也针对不同人群的美白需求,提供了一系列的搭配方案,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皮肤状态适当地去选择。
![](https://img.jasve.com/2024-2/dabe11198109620761534ba60b085427.webp)
参考文献
[1] 3-O-Ethyl Ascorbic Acid: A Stable, Vitamin C-Derived Agent for Skin Whitening. Cosmetics & toiletries, 2013.
[2] Packer L, Weber SU, Rimbach G. (2001) Molecular aspects of alpha-tocotrienol antioxidant action and cell signalling. J Nutr 131(2): 369S-37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