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为什么主力净流出如此巨大,股价却如此稳定而没有大跌?

2014-12-12知识

曾经为某软件提供资金流的算法,所以相对来说比较清楚这个东西

先说历史:

资金流这个东西其实很早就有了,只不过不被大家所重视。后来交易所为了挣钱推出了topview数据。这个是真正的底牌,最早搞的是指南针,但是卖的最好的是大智慧。后来传言基金的反对,所以取消了相关数据的出售,这个时候因为资金流已经深入人心,大智慧就搞了superview资金流,借着topview的名义,后来其他公司也纷拥而上(挣钱啊)所以形成了资金流这样一个概念。

在这里贴一张当时topview的截图(从电脑中好不容易翻出来)

这里买入卖出是真正的席位号,对应机构的席位或者营业部。可以看到不同的统计,这个也是后来被KO的原因,因为你露底牌了。上面的散户、中户、大户、超大后面就被资金流所引用了。当时这个数据是准确地持仓数据,因为是交易所给出的。同样还有旁边的个人、法人、机构户其实对应自然人、法人户和机构三种不同的账号类型,现在证监会的很多统计也是这个口径发布的。比如最新的这个新闻(11月24日至12月4日,各类专业机构投资者合计净买入309亿元,一般法人机构净卖出1252亿元,自然人投资者净买入659亿元,特别是持有A股市 值在10万元以下的个人投资者净买入更多,沪股通投资者净买入284亿元。)。

下面回归正题说资金流,资金流当时是topview被取消以后金融信息服务商出来的一个替代品。之前有回答提到的价格上涨算流入、下跌算流出这种,其实就是大家看到的内外盘,这种算法其实问题很大,这里就不展开说了。重点还是回答资金流的算法上面。

其实很多答主已经说了, 股票本质上有人买就有人卖(不考虑手续费),而且金额是一样的。所以没有所谓的净流入或者净流出之说! 因此,凡是看到说什么净买或者净卖,或者资金流入XX流出XX的都是概念都没有搞清楚的家伙。那么为什么还有净买和净卖呢?关键是特征群体的定义。因为整体上是0,但是到不同特征群体的就不是0了。还是拿证监会的那个新闻稿为例子,仔细算一下就知道了309+659+284=1252,买入正好等于卖出。但是放到不同的特征群体下就不是0了,他的例子就告诉你法人机构在净卖出,其他三类在净买入。买入相加等于卖出。

大家常用的资金流也是这样,他背后也是有身份定义,就是大家看到的大单、中单、小单或者散户、中户、大户、超大户之类的。如何计算呢?答案是利用行情数据。

举例来说,一笔成交,通过Level2的数据和一定的算法(具体不展开)可以看到他成交的时候挂单情况是如何的。比如说成交了1000股,买的人原来挂单了100万股,卖的人只挂了1000股成交了。因为100万股记为大单,1000股是小单。所以这笔交易就记为了大单买入,小单卖出。依次类推,所有的每一笔交易的买卖双方都可以如此定义。一共会有6个角色:大单买入、大单卖出、中单买入、中单卖出、小单买入、小单卖出。然后大单净买入=大单买入-大单卖出。依次类推其他的净买入。这样其实所有的三个净买入求和也应该是0。

至于散户、中户、大户、超大户的定义因为你看不到挂单的人实际的情况,只能认为挂大单的是大户,至于有些软件里面说是机构之类的,我只能呵呵了。

资金流算法的问题,通过上面的解释你就可以看到其实大中小单的定义是相对科学的,但是如果用身份定义其实是不科学的。其次是因为如果真的需要,单笔的大单可以拆为小单买卖,所以很多时候你也不可能真正看到大机构的动向。最后因为Level2数据判断挂单有一定的算法在里面,不同的软件公司的算法不尽相同,标准也不同,因此大家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甚至打架的情况都有。

至于有没有效就看个人的用法了,但是了解背后的东西会对如何使用有一些帮助,这也是我对数据的一贯的看法。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还是那句话: 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