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这种「高级理论」的出现,只会让人们失去得更多。
这种理论都是从某一个角度来分析利弊,主要是弊端,然后认为发生弊端的几率较高,应该放弃。
比如「穷不走亲」理论,分析人一旦穷了,亲戚都看不起你,等等,然后建议你穷的时候就别走亲戚了;延伸一下,中产也不要走亲戚了,因为中产比穷亲戚只好一些,会被穷亲戚各种索取,但中产又不是真的大富大贵,比你富的人还怕你去索取他们呢,所以中产阶级干脆也不要走亲戚了;然后有钱人更不要走亲戚不要还乡了,因为一堆穷人会道德绑架你,会各种对你索取。
这种理论看似有道理,其实非常有害。成年人之间的交际,如果是以某一个角度的好坏来否定全盘,那么结果很可能是否定所有人!我举个例子:
比如A吐痰,但是他人缘好、善良、工作能力强、自律、忠诚、守法等等,但是你因为他吐痰这一点跟他绝交了;
比如B不吐痰,且他人缘好、善良、工作能力强、自律、守法等等,但是他花心,于是你因为他不忠诚这一点跟他绝交了;
比如C不吐痰、也不花心、人缘好、善良、自律、忠诚、守法等等,但是他工作能力不强,于是你因为他没什么能力这一点跟他绝交了;
假如每个人身上的评分点有100项,而每个人的扣分项至少有5点,那么你如果采取的是「一票否决制」,最后你会排除所有人!一个不剩!
反过来说,如果你能放下纠结对方的某一点,在合适的点上面与合适的人相处,比如你需要用到卫生的时候,与BC合作;你需要用到忠诚的时候,与AC合作;你需要用到工作能力的时候,与AB合作。你会发现,他们都有你用得着的地方,他们都是某些方面的积极正面的有用的人。
小孩子之间的交际就很好了,你这次不给我分零食,我生气,但是过后我就忘了,下次你肯给我分好吃的,我还把你当好朋友,我也把我好吃的分给你;或者你虽然不愿意分享零食,但是你愿意分享玩具,那我就愿意跟你分享零食。小孩子这种看似忘性和不会总结的缺点,恰恰完美地避开了以上理论的大漏洞,他们会找愿意分享吃的人一起分享零食(管他是不是不愿意分享玩具),找愿意分享玩具的人一起分享玩具(管他是不是不愿意分享零食),找愿意做游戏的人一起做游戏(管他是不是抠搜不愿意分享零食和玩具)。
小孩子难道会比成年人更懂得怎么相处、怎么避免矛盾吗?不,小孩子三五分钟就能起一个矛盾,但是这么多矛盾却不会给他们的交际带来大问题。
而成年人呢?
成年人在因为某些人某些时候穷,被某些亲戚嫌弃了,于是得了一个「穷不走亲」的结论;
成年人在因为某些人某些时候富,被某些亲戚索取了,于是得了一个「富不还乡」的结论;
甚至还能因为某些刺激感受,得出一些诸如:
***样的男人不能嫁;
***样的女人不能取;
***样的老人不能碰;
***样的车主都是**;
***样的正面事情吃亏不讨好以后都不要做;
***样的负面事情反而占便宜以后自己要奸猾一些;
成年人总是在总结经验、总结理论,某件事情的概率高了,就这样定性了,这固然有时候能减少损失代价,但是有个问题:你要是总结错了呢?你要是遇到剩下的概率呢?
比如穷不走亲、富不还乡,你穷的时候要是有关心你、能给你提供机遇的亲戚呢?你富的时候要是有真的只是把你当亲人为你喜悦的亲戚呢?
非要什么都没考证的时候,就用理论把自己搞成一个孤家寡人?
就像现在网络上的人,在理论上就把别人妖魔化了,什么女人都是公主病、母老虎、不做家务还事多,男人结婚吃苦;什么男人都是家暴狂魔、宝妈男、不做家务骂女人,女人结婚吃苦;然后他们无比自信地得出一个结论:单身真好。
这些理论,是高明?还是懒惰?还是愚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