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网友解释的不算很明白,我给你做分析!
第一,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在工业化初期的国家来说,对货币数量的敏感程度要远远超过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因为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初期需要繁荣的商品经济,它有利于商品交换,于是对货币数量的要求就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对货币数量的要求。
第二,对发达国家来说,低端服务业及粗放性的制造业基本转移,商品经济也不如前期那么繁荣,自然对货币数量的要求就不太敏感,它们有了一定量的资本积累后,都不再想玩制造业,那么来钱快的金融业就成了必然。你比如荷兰,英国,法国,德国,美国,诸如此类的国家都走上这条路。这些国家由于在工业化阶段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剩余,而这些资本恰恰需要不断的运动、不断的交易,不断的交易需要稳定的利率环境,所以自然将通胀CPI、PPI、基准利率等作为宏观调控的目标,而在市场交易当中,它们恰恰对资产的估值影响最大,如美国10年期国债利率,联邦基准利率的变动,将相应的带动市场存量资本的运动,所以发达国家对货币数量的供给不是太感冒(除非出现大危机)。
回过头来再说凯恩斯的理论,它其实主张的是盯紧利率锚,因为货币的投机需求、本身就会产生乘数效应来追加货币数量,而不是因果倒置。
而弗里德曼主张的是货币数量的,来控制通胀本身,这其实有点舍本逐末。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并没有完全走向金融立国,所以在货币政策方面摆脱对货币供给的依赖还需要一短时间,执行这一类国家有制造业大国德国与日本,等后来日本在90年代抛弃了货币数量的限制改为盯紧通胀指标,在这一点上跟新西兰,加拿大,美国,英国同步。
凯恩斯忽视了这个世界并非只有发达国家,弗里德曼忽视了这个世界并不只有初级发展中国家。
所以他们两个人的主张可以说都是错的,也可以说都是对的,要根据本国的具体国情来做选择。
它们可以是凯恩斯主义,也可以是弗利德曼主义,更可以是混合主义!
所以你就发现凯恩斯主义在发展中国家并不适用,弗里德曼思想在发达国家不适用,尤其是在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这在IS-LM关系上表示出发达国家的LM商品供给曲线几乎垂直于i,它只对利率敏感,而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需求曲线IS几乎垂直于利率Y,这就解释了凯恩斯的流动陷阱之说!
(题外话,中国正步入后工业化时期,凯恩斯的思想与弗里德曼思想要混合着用)